上一期我们聊了聊灌浆壶的奋斗史,今天我们主要仔细讲灌浆壶的生产工艺。
这是鉴别灌浆壶的关键一步,只有了解了灌浆壶的生产过程,才能在此基础上,对灌浆壶进行清晰有效鉴别,才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灌浆工艺其实是陶瓷生产工艺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欧美、日本、中国以及台湾地区都有灌浆工艺生产的各种陶器,比如说陶罐、陶瓶、陶壶。
话繁为简,我们直接说一下灌浆壶的生产工艺。
制作的大体流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灌注、放浆、脱模。
第二个阶段开孔、装嘴把、修口盖、喷浆。
第三个阶段烧制、抛光。
公允的说这种灌浆成型的莲子和倒把西施,在没有添加石蜡、水玻璃、金属氧化物的前提下,就等同于玻璃杯,没有紫砂独有的双气孔结构,所以也谈不上紫砂壶,只能算一种陶壶。
时代在发展工艺在进步,根据问壶了解到的信息,现在最新的灌浆壶工艺是这样的。
第一步配料,先把泥料放置在球磨机中研磨48小时,将泥料研磨成200目左右的泥浆,方便注浆。
第二步将泥浆加入石蜡搅匀,人工灌注,将含有石蜡的泥浆加热灌注到模型中(插入图片4、5各5秒),利用石膏模的吸水性吸泥,当模型口盖的挂泥达到3-5毫米时,打开放浆孔(注),将多余的泥浆放掉,最后手工脱模。
注:这也是为什么灌浆壶内壁会有凹陷---方便快速放浆。毕竟灌浆壶一做成百上千,一个个模具倒置过来放浆费时费力,所以就做了这么一个小孔用于放浆,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节省时间,提升效率。
第三步开壶嘴、壶盖配壶钮,壶体配壶把,壶盖和壶口适当修整,简单修坯以后,送窑烧制成型。
灌浆壶的最重要的技术难点在于紫砂泥、高岭土、水玻璃的配比以及石蜡的添加比例,而且需要把比重控制在1.7-1.9左右。添加水玻璃是为了增加紫砂泥浆的流动性,而添加石蜡则是为了能更快更顺利的脱模。
另外灌浆壶的生产工艺决定了它不能含砂或者调砂。因为如果含砂或者调砂。砂的比重比浆要更重,它会沉降在壶体底部,这样一来很不美观,二来非常容易辨认。这也是为什么要把泥料打磨成200目浆料的原因,紫砂紫砂,没有砂的泥料导致灌浆壶几乎没有透气性和吸水性,和普通玻璃杯没有区别,灌浆壶的断面呈玻璃相也印证了这一观点。
其次就在于紫砂壶样品的开模,灌浆壶的模型必须讲究效率、成品率以及质量。现在宜兴的灌浆壶普遍采用一体模具,即壶嘴和壶一体成型,为一付两瓣模,壶把单独一付模型。
壶口开为一个大孔,壶嘴开为一个小孔,这样灌注的时候更有效率。(插入图片6、5秒)而且在壶把的位置设有一个放浆孔,这样在壶体成型以后直接把放浆孔打开就可以把多余的浆料放掉,不需要再把模型倒过来放浆,这样的设计十分合理,省时省力,最后脱模,拨出放浆管,在孔洞处安装壶把,稍加处理,一把灌浆壶就生产完成啦。
其实现在市面上灌浆壶已经不太常见,因为它们被更新、更快、更好的工艺如手拉胚、机车壶给淘汰了,成为了紫砂历史。虽然现在某宝上还有灌浆壶在出售,可大多以老壶或者以瑕疵壶的名义售卖,因为价格便宜,有些不懂的小白壶友贪便宜,纷纷购买,有些销量还相当不错,让人哭笑不得。
了解了灌浆工艺之后,那下一期就有的放矢的说一说灌浆壶的辨识特征,让大家能够清晰明了的辨别灌浆壶。
感谢点赞、关注。有任何疑问,也欢迎留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