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紫砂壶的成型方式,我们可以把现在市场上的壶分为以下几种:灌浆壶,手拉壶,机车壶,半手壶和全手壶。新中国以前传统紫砂壶的成型方式只有全手一种做法。灌浆,手拉,机车,半手都是属于建国以后的新工艺。
今天我们就详细聊一聊大起大落的紫砂灌浆工艺的来历。
最早的灌浆壶诞生于新中国初期,那个年代百废待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恢复经济政策,特别是当时国家急需大量外汇支持建设,在科技与工业完全落后的情况下,我国轻、重工业品在国际上都处于滞销状态。只有手工艺行业,那精湛的工业和名族特色,深受东南亚乃至欧美国家的欢迎,成为当时国家赚取外汇的重要财源。比如北京牙雕厂一个雕件,就能换回一辆伏尔加小轿车,紫砂作为传统工艺品行业重要的一环,也为国家的创汇做了重要的贡献。但是手工艺行业,个人的、小作坊式的、分散化等特征严重的影响了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政府鼓励老工艺艺人“归队”,成立合作社。
居中为“顾景舟”
1954年,江苏率先成立了无锡惠山泥人研究所和南京云锦研究所。1955年10月蜀山陶业合作社成立并招收了第一届徒工,现在好几位国大师都是那一届的学徒。合作社成立了,人员充足了,下一步就是要努力地改进工艺,提高产量,多、快、好、省地开展工作,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贡献。
紫砂公社合影
紫砂公社制壶场景
顾景舟在指导学徒
上世纪50年代末,无锡惠山泥人研究所将灌浆工艺,由两位翻制石膏模的师傅带到了紫砂工艺厂,并由高永君、汪寅仙主持公关研发灌浆制壶的量产工艺。经两年多的辛苦研发,最终还是因为泥料颗粒太大、泥浆的流动性较差,吸附性不够而试制失败。
现在的紫砂工艺厂
那个时候的紫砂工艺厂做了很多工艺方向的改进,比如借助机械的车刀壶等等,这些我们暂时不表,以后再说。直到1973年,紫砂灌浆工艺在徐秀棠,吕尧臣、鲍仲梅、李碧芳等大师的参与研究下取得了突破,工艺的关键在于赵洪生负责的注浆配方,即在紫砂泥浆中加入了相当比例的高岭土(也有说汕头泥)和水玻璃也就是硅酸钠水溶液,此次试验取得了成功,成品壶外观效果与手工紫砂壶极相近,灌浆工艺由此成功。
可以说紫砂灌浆工艺在五、六十年代曾一度成为紫砂界的研究课题和前沿工艺,此次试制成功,紫砂工艺厂从上到下无不欢欣鼓舞,开大会表扬,宣传新的紫砂工艺。紫砂壶将引来新的局面。从今天看,由灌浆工艺制作出来的灌浆壶坑了许多爱壶的壶友,可以说是一个失败的工艺改革。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是紫砂艺人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标志。
双头灌浆
单头灌浆
至此以后一个人熟练工人一天就可以制作成百甚至上千把灌浆壶。生产效率和产量是提高了,可壶的质量也下降的严重。首先灌浆壶虽然外观和半手壶相近,可是因为泥浆需要流动,额外添加的高岭土、水玻璃、石蜡,导致壶体没有砂感。其次因为灌浆工艺完全靠自应力吸附模具,无法额外施加压力,这导致壶身线条模糊,毫无美感可言。
今天的灌浆壶按照泥料区分可以分两种:一种是老紫砂厂的配方,低端紫砂泥混高岭土、再加水玻璃、石蜡。另一种干脆直接用陶土、铁红粉调色、再加水玻璃、石蜡,最后表面喷浆让壶看起来像紫砂泥做的。
从实用角度看,灌浆壶实为炻器,而非砂器,品茗效果如同玻璃杯。徐秀棠大师在《紫砂十讲》一书中说,因为灌浆壶并不是真正的纯紫砂泥制作而成,已失去了传统紫砂的透气性和保温性,断面呈玻璃相,实际已经变为一种炻器。
所以说灌浆壶并不能算作是紫砂壶,同时因为产量大、价格便宜,以前许多景点、车站、地摊售卖的大都为灌浆壶,现在某宝还有大量出售,坑过不少的新壶友,所以还请广大壶友擦亮眼睛,拒绝灌浆壶。
趣问:生活中,除了灌浆壶,其实还有一些耳熟能详的东西也是灌浆工艺生产出来的,你知道是什么吗?
答案见下期开头!
中国人就是有智慧[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