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爱看国产剧的观众似乎过得挺滋润。放眼望去热播的几部剧,豆瓣评分都在7分以上。特别是在暑期档,《星汉灿烂》《苍兰诀》等一部部剧,接连不断地拿出数据证明着自己的亮眼成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今年是豆瓣口碑(7分及以上)作品屡屡出现的一年。
豆瓣评分不是评价一部剧绝对的标准,但它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国产剧的生态变化以及观众的取向。对国产剧恨铁不成钢这么久,最近这一批7分作品是否能算一个好的开始?首先要肯定的是,它们达到了及格线,并且有加分项,至少明显比不及格的烂剧有可取之处。但7分多,又是个不上不下的尴尬分数。
豆瓣7分剧扎堆出现,是寓意国产剧集制作水平已经更上一层楼,还是暗示评分“注水”,国产剧在豆瓣获得高分越发容易?毕竟分数虽高,但今年的“爆款”似乎并不比往年多,评价也似乎并不比往年好。
豆瓣评分“通货膨胀”了吗
在2022年,电视剧的高分阵营似乎悄悄上移了一点。近期的《唐朝诡事录》豆瓣评分7.7,《昆仑神宫》7.1分,《摇滚狂花》7.4分。再往前推一点,小火的《开端》在豆瓣评分7.8分,《苍兰诀》7.9分,《星汉灿烂》7.7分,能上8分的主要是《警察荣誉》《梦华录》,以及近期的《三悦有了新工作》等。
去年大火的《山河令》豆瓣评分8.6,这也是当年唯一一部超过50万人评分的剧集。而今年在超过50万人的托举下,《苍兰诀》与《开端》逼近8分,《梦华录》甚至一度达到了8.8分。今年评分人数多,分数也挺高,但这几部剧的热度及影响力辐射范围实际上均不如《山河令》。
低分阵营也在逐渐向高层转移,打分变得“手下留情”。5分及以下的很少见,6、7分的大量涌现。《两个人的小森林》刚播出时,男主“植物学教授”的行为的专业性就遭到质疑,收官后分数依旧能维持在6.6分,保持着基本的体面。
要知道,以前的豆瓣,在电视剧打分上可谓是“心狠手辣”。豆瓣用户对大量烂国产剧打出3、4分的极端低分是常态,其中以流量生花扎堆的大IP偶像剧为重灾区。2017年,3.1分的《孤芳不自赏》和4.1分的《择天记》是常态,7.0分的《大唐荣耀》在同行衬托下已是“古偶之光”。就算是观众黏性高的《延禧攻略》《如懿传》和《香蜜沉沉烬如霜》,评分也都在7.3左右。
而高分凤毛麟角。当年带火“迷雾剧场”的《隐秘的角落》8.8分,被看作“宫斗剧开山之作”的《金枝欲孽》8.9分,仙侠剧启蒙的《仙剑奇侠传》也同样是8.9分。并且许多剧是在播出的过程中,随着剧情的推进,评分人数和分数慢慢增长。像《甄嬛传》和《武林外传》这样广受好评,在“剧荒”时拿出来反复盘的才能稳定在9分以上。
最早,7分已经算得上口碑剧了;前几年,8分剧得再观望观望;如今,良心好剧的标准直逼9分。有不少网友表示豆瓣评分“通货膨胀”了。根据统计,豆瓣去年发布了“评分最高大陆剧集”TOP10榜单,平均分为8.47分,比2020年的8.32分高出0.15分。在2018年,豆瓣的连续剧整体平均分为5.8分,19年则升到了6.1。
高分剧越来越多。一方面也许是国产剧整体品质不断提高,但另一方面令人疑惑的是,参考价值是否也在逐步降低呢?
受冲击的“评分阵地”
以古装剧为例,今年热度不错的几部古装大剧的口碑都在7.5分以上,《苍兰诀》7.9、《星汉灿烂·月升沧海》7.6,而2019年的《陈情令》《东宫》分别为7.7、7.6。虽然这几部剧在不同维度上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在关注度和出圈程度上,还是要比2019年逊色一些。如根据骨朵数据显示,《陈情令》的平均热度为93,而《苍兰诀》为81.18。
《梦华录》在豆瓣开分就拿下了近几年古偶的最高成绩8.3分,并在不到一天时间内涨到了8.8分,如今稳定在了8分。而在2019年,《长安十二时辰》的豆瓣开分也是8.8,最终该剧口碑定格在了8.2,虽然只有0.2的差距,但这样的起伏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今年大众在追剧时,情绪要比往常更为激烈。
《梦华录》8.3开局之后,不少观众觉得分数偏高,断言之后会慢慢下降,但下午三点,分数已经攀升至8.8分。这时,在出品方的腾讯视频APP上,《梦华录》8.9分,比豆瓣高0.1分。也就是说,在《梦华录》这部剧上,豆瓣评分已经“通货膨胀”到腾讯评分的程度了。
同时,比起开分时的不到4万人打分,评分人数也直接翻倍,涨到了10万人左右。这时,也有观众开启了反讽模式。有人在“国产剧小组”称自己给《梦华录》改了五星,理由是“打不过就加入”、“送他上神坛”、“脚踩四大名著”……
越来越多的例子证明,情绪性打分的确对一部剧的分数有影响。除了《梦华录》,去年在“一星运动”影响下,《人生果实》从9.3迅速降到8.7分。贡献了著名“手撕鬼子”名场面的《抗日奇侠》,在情绪性打分的影响下,评分一度从3.4涨到6.7分,目前回落到4.3分。试图走“黑红”道路的《东八区的先生们》在反向营销下,成功激起了观众的逆反心理,评分被一路砍到2.1分。
这种情绪性打分的行为,一定程度上会对评分平台的公信力造成影响。那么,豆瓣又是如何识别并处理情绪性打分?在《豆瓣电影评分八问》中,阿北把“铁杆用户‘捍卫豆瓣评分公正’反水行动”也称之为“非正常评分”,即任何以“直接干预平均分数”为目的的打分都不算。为了清理水军、维护评分,豆瓣也做出了一些行动。比如有流量明星参演的《重生之门》条目页,豆瓣贴出“本剧短评区存在异常情况”的告示。
除了情绪性打分,还有什么造成了分数的通货膨胀呢?2018年,或许是我们观察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这一年,豆瓣电视剧评分在主流舆论场上的存在迎来集中性的爆发。《人民日报》发文评价《娘道》,标题直接提及了豆瓣评分:《豆瓣2.7,收视率却爆棚,<娘道>是鲜花还是毒瘤》。舆论发酵之下,《娘道》这部受众并非豆瓣用户的国产剧,最终被3万用户打到了更低的2.5分。这也意味着,豆瓣评分不仅在行业内引发关注,更是吸引了不少或是观众或是粉丝群体的进入。在同年年末,豆瓣电视剧词条下的讨论版块直接关联了电视剧的专组,这也意味着赋予了专组“官方”性,同时也意味着影视市场的敞开及导流。
比如说,粉丝就可以为了挽救偶像作品评分下滑的趋势,纷纷入场“养号”、“控评”。今年7.1分的《炽道》只有1.3万人评分,7.2分的《我的反派男友》仅3万人参与评分。而流量明星参与的剧集中,《苍兰诀》的评分人数高达55万,《梦华录》评分人数超过77万,就连《东八区的先生们》都有20万评价。
另外,则是水军、养号泛滥。2021年,澎湃新闻就曾报道过豆瓣刷分水军,彼时,某电影8000元就能开7分,“7分以上没把握。”另外,据中新经纬报道,平台从去年9月底、10月初开始就刷不了了,只能买“商业化”。“买商业化”指的是,比如一次性买几十万元的推广套餐,其中包含开屏推荐、热搜推荐等,推广套餐还能保证影片分数不低于多少。但这个分数只是刚开始的分数,豆瓣是打分人数到了一定数量才会开分。开分之后,这个数字还是根据实际用户打分的情况浮动。”
除了宣发越来越不遗余力,另一个原因或许是用户本身的不同。豆瓣的早期核心用户是影迷。热衷看国产剧、为国产剧打分的用户,不少是随着娱乐类豆瓣小组的崛起而涌入的。豆瓣创始人阿北写于2015年的《豆瓣电影评分八问》中,对豆瓣用户画像做了定义:“基本能确定,现在豆瓣评分反映了大众观点,只是这个‘大众’更集中在一二线城市里,和豆瓣用户扎堆的地方一致。”5年过去,这个“大众”显然又下沉了一些。
如何“沙海淘金”挑选好作品?
现在电视剧越来越通过“片段式剪辑”出圈。在微博、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上,一个有趣的剧集片段通过营销号疯转,登上热搜,吸引大量观众入场观看。某些剪辑更是挑出了全剧精华,刷完剪辑,对电视剧剧情也就已经了解得七七八八。“二倍速观剧法”也一样,都是观众自发地对作品的质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评价一个剧的标准越来越变成:差不多能看就行了,要啥自行车?毕竟内容好不好看,评价标准实在太个人了。最近的7、8分剧,基本都处于这个区间内:确实可以一看,但你也明确地知道它和更优秀的作品差距在哪儿。
小红书星汉灿烂剪辑
虽然豆瓣评分的差距正在缩小,7.0分以上的国产剧常常有虚高的鼓励成分在里面,但这或许也印证现在的国产剧观众已经很好养活了。一是被烂剧伤害了很久,二是能看国外好剧的渠道越来越受限,但大家总归还是有满足精神娱乐的需求。于是我们逐渐让自己变得很宽容,看国产剧的心态很佛系:看不下去的地方就跳过去,别纠结什么逻辑合不合理弱不弱智,反正看剧就图个开心。
如果想要挑出口碑品质确实更加突出的剧集,我们以前也介绍过豆瓣评分分布的几种类型。比如高分剧评分分布的“F”型,水分最大的“C”形。但随着情况变化,显然这种粗略的分型已经不足以概括所有情况。另外一个比较简便的办法是,有话题点的剧集往往能在多个不相关的平台上引发讨论,而不只是简单的剧情cut,或者两三个平台的热点词条。
到底什么是好剧的标准,豆瓣评分只是提供了一个维度,通过分值高低为观众打造观剧目录。但好的作品往往是高评分、高播放量、高舆情热度、梗的频繁出圈、主演主创商业价值的走高等维度综合来体现。并且,豆瓣对于不少冷门小成本佳作来说,仍然是一个不错的曝光平台。至于,是否优秀的剧集会被“通货膨胀”的分数埋没,但也无需太过担忧:经验告诉我们,就算豆瓣的权威性下降,评分“仅供参考”,真正的佳作仍然会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