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去琢磨房琪参加《浪姐》这事儿的时候,从不同视角去看就会发现其中存在着挺明显的矛盾点。
从积极挑战的角度来讲,人本来就应该多去尝试新鲜事物,主动突破自己的舒适区。
既然摆在房琪面前有参加《浪姐》这么一个难得的机会,那她为啥不勇敢地迈出这一步呢?
就算最后在节目里没有取得那种特别耀眼的成绩,那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毕竟挑战的过程本身就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成长。
然而,换个角度来思考,当一个人在自己的领域已经积累了不错的名声,正处于能够稳稳当当赚钱、事业平稳发展的阶段时,从保守求稳的角度出发,确实不太应该轻易涉足那些极有可能引发争议的领域。
房琪原本凭借自身的才华和努力在自媒体等领域小有名气,可因为参加《浪姐》,她先是被更多的观众所熟知,知名度大幅提升,但同时也因为在节目中的一些言行陷入了舆论的漩涡,口碑遭遇了不小的危机。
这就充分体现出很多事情都具有两面性,正应了那句“福祸相依”,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往往紧密相连,相互转化。
引发骂声的两件争议事件详解
仔细分析导致房琪被广大网友骂得很惨的情况,主要源于两件看似不起眼,实则暗藏关键问题的事情。
这两件事表面上看都是节目进程中的小插曲,但深入探究就会发现,它们的本质其实是一样的。
第一件事发生在她们小组准备演唱《珊瑚海》的阶段。
房琪在小组中担任队长,为了推进排练工作,她在群里积极地发送各种消息,努力协调大家的排练时间和相关事宜。
但是另外两名队员,由于各自手头都有繁忙的工作,回复她的消息并不及时,而且三个人真正能够凑在一起进行排练的次数也非常有限。
其实大家都清楚,在娱乐圈这个快节奏的行业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安排,没办法及时回应消息,也抽不出太多时间集中排练,这在现实中是十分常见且可以理解的情况。
然而,房琪却始终揪着这件事不放,不停地抱怨。
更糟糕的是,她把所有的不满和指责都直接指向了队员,一口咬定是队员不配合才导致排练工作进展不顺。
比如说,彭小苒基于对舞台表演效果的创新想法,提出要在《珊瑚海》的表演里加入说唱部分,希望能给表演增添一些别样的风格和亮点。
但房琪对此并不认同,她一开始采用了比较委婉的拒绝方式,对彭小苒说:“要是你们不怕因为这个被骂上热搜,那就加呗”。
可彭小苒并没有因为房琪这句略带调侃和劝阻意味的话就放弃自己的想法,依然执着地继续和大家讨论这个提议的可行性。
后来,有人提议她们去征求专业老师的意见,看看从专业角度是否可行。
结果专业老师经过综合考量,直接否决了这个提议。
但彭小苒那股子坚持的劲头上来了,在练习室的时候又找到另一位老师再次阐述自己想要加入说唱部分的想法。
这下可惹得房琪情绪爆发了,她开始对着大家一顿数落,强调队员之间应该加强沟通,既然已经被专业老师明确拒绝的事情就不应该再反复提及。
说实话,当我看到这一段情节的时候,我觉得彭小苒在这件事情上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专业老师从专业知识和舞台表演的整体效果出发,给出了充分的否决理由,像时间紧迫,加入说唱部分可能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排练成熟,而且从大众普遍的音乐审美来看,突然加入说唱可能会让观众难以接受,破坏原曲的风格平衡。
可即便如此,彭小苒还是不管不顾地向不同的老师反复提出这个建议,显得有些过于固执。
大家之所以把关注点都聚焦在房琪身上,主要是因为她在背后的一些做法真的不太妥当。
她一次又一次地向他人强调另外两名队员没时间一起排练,这种行为就好像在背后给队员“捅刀子”,让队员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
而且房琪在拒绝彭小苒的提议时,因为害怕得罪人,所以说话的方式过于委婉含蓄,没有坦诚直接且清晰地就这件事情与彭小苒进行深入有效的沟通。
但她内心又觉得,自己既然已经明确表达了否定的态度,彭小苒就不应该再继续坚持这个想法,这就导致双方在认知和行为上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和冲突。
第二件事发生在队长重新选队员的关键环节。
当时叶童看中了房琪,希望房琪能加入自己的队伍。
然而,房琪内心的意向队长人选并不是叶童。
房琪一直渴望在节目中有一个充满活力的唱跳舞台,而叶童的年龄相对较大,从唱跳的专业能力和体能等方面考虑,房琪对此存在比较大的顾虑,所以她最终决定拒绝叶童的邀请。
其实在节目中拒绝别人的邀请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大家都在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目标进行选择。
但奇怪的是,别人拒绝他人的时候并没有招来骂声,可房琪拒绝叶童却被网友骂得很惨,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原因就在于房琪拒绝叶童时所采用的方式和说出的话。
她在拒绝叶童时,又一次把问题的矛头指向了叶童本人。
她对叶童说,自己内心非常渴望能有一个唱跳舞台来展现自己,但又特别担心叶童姐姐的精力可能无法满足唱跳节目的高强度排练和表演要求,最后还补充了一句希望姐姐能在节目中玩得开心。
房琪说的这些话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是大实话。
叶童毕竟上了一定的年纪,从常理推断,在精力方面可能确实比不上年轻一些的姐姐,担心她在唱跳表演中精力不济是很正常的想法,换做其他人可能也会有类似的担忧。
房琪说希望姐姐玩得开心,她内心深处可能也是觉得叶童有着丰富的演艺经历和较高的名气,参加《浪姐》或许更多的是想体验不同的节目氛围,享受这个过程,而对于是否能成功组团取得比赛胜利可能并不是那么看重。
说实话,可能很多人在心里都会有这样的想法,但唯独房琪把这些比较敏感、可能会让人不太舒服的话说了出来。
不得不承认,在人际交往中,有时候过于真实的话语并不一定受欢迎,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说一些委婉、含蓄的场面话给对方留足面子,让双方交流的场面不至于陷入尴尬、难堪的境地。
房琪如此直白的表达直接伤害了叶童的感受,所以叶童毫不客气地反击道:“你怀疑我的精力问题,我觉得你有问题”。
综合来看,这两件事虽然发生在不同的场景,针对不同的对象,但都暴露出房琪在处理人际关系和表达自己观点时存在的严重问题。
她既想要拒绝别人,维护自己的需求和立场,却又不想因此得罪人,可她给出的拒绝理由全部都是针对别人的不足之处,这就使得她的行为显得十分矛盾和不妥,让人感觉她好像既想达到自己的目的,又不愿意承担可能产生的负面后果,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又当又立”,这也就是为什么她会被骂得如此之惨。
姐姐们的示范与房琪的不适应根源
那么,在面对类似的情况时到底应该如何妥善处理呢?
其实,其他姐姐们在节目中的表现已经为我们做出了非常好的示范,尤其是在队长重新选队员这个环节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当其他姐姐拒绝别人的邀请时,她们都很巧妙地把拒绝的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同时还不忘表达对对方的祝福和期望,把好处和积极的一面留给对方。
比如叶童在拒绝别人时,会非常真诚地说:“我希望你能够有机会和更多不同风格的团队进行接触和合作,这样对你在节目中的成长和发展会更加有利”。
或者换一种表达方式:“我担心自己的能力和节奏可能会拖累你,真心希望你能在其他团队中飞得更高,展现出更精彩的自己”。
诸如此类的话语,既明确地表达了拒绝的意思,又让对方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和关心的,拒绝的同时还维护了双方的关系和颜面。
还有一些姐姐在拒绝时,干脆直接表明态度,不给出具体理由。
因为大家心里都明白,在这种竞争和选择的情境下,真实的拒绝理由往往比较敏感,不说出来反而能避免不必要的尴尬和矛盾。
很明显,其他姐姐们已经通过自己的行动展示了在这种复杂人际关系场景中的正确处理方式,可房琪却没有领会到其中的精髓,她的做法完全背道而驰。
她在拒绝别人时总是把问题和责任推给对方,好处却都留给自己。
她心里想的是:“我一心想要一个充满活力的唱跳舞台,而你这里无法满足我的这个需求,所以我不能选择你”。
虽然在现实中,大家在拒绝别人时内心深处可能或多或少都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去考虑问题,但像房琪这样直接把这种想法说出口就显得过于直白和伤人了。
在这个选人环节中,叶童的表现特别圈粉,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夸赞,都称赞她格局大。
这也充分说明,在娱乐圈这个充满人情世故、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环境中摸爬滚打多年的人,对于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处理各种复杂的情况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和丰富的经验,知道在不同场合下大家需要什么样的沟通方式和态度。
我其实能够理解房琪为什么在节目中会表现出情商比较低的一面。
她长期从事自媒体博主的工作,在这个行业里工作的重点主要是围绕内容创作和输出,不太需要去处理像娱乐圈这样复杂繁琐的人情世故。
她只需要专注于把自己的工作任务完成好,做出优质的内容,就能够获得粉丝的认可和支持,不需要过多地去关注别人的感受和想法。
而且作为一个有一定影响力的大IP,在日常的工作环境中往往都是周围的人围绕着她转,听从她的安排,她做出的决定和给出的意见,别人一般都会尊重并执行,很少会有人再去坚持与她不同的观点。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作为一个IP,为了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和权威性,也不太可能事事都去迁就别人,否则就很难在竞争激烈的自媒体市场中树立起自己鲜明的形象和强大的影响力。
在自媒体行业中,这些特点和工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她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快速取得工作成果。
但当她来到《浪姐》这个全新的、充满挑战和复杂人际关系的舞台时,这些曾经在自媒体工作中被视为优点的特质却成为了她的短板和阻碍。
所以从本质上讲,房琪并不是真的情商低,而是她长期所处的工作环境和养成的行为模式,让她在面对《浪姐》这样需要高情商和复杂人际交往能力的环境时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现象。
她其实心里也明白,在《浪姐》这个舞台上想要顺利地与其他姐姐们相处,获得大家的认可和支持,需要具备较高的情商和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
所以她在拒绝别人的时候,不敢像在自己熟悉的工作环境中那样直截了当地表明态度,而是试图找很多理由,说一大堆看似暖心实则有些空洞的鸡汤话来委婉地拒绝。
但由于她没有掌握好其中的分寸和技巧,结果适得其反,越解释越糟糕,反而引发了更多的争议和不满。
有一位网友针对房琪的情况发表了一句评论,我觉得说得特别到位,他说:“在拒绝人的情境下,没有绝对完美的解决办法”。
确实如此,只要是拒绝别人,无论采用何种方,都不可避免地会在一定程度上得罪人,让对方心里产生不舒服的感觉。
我们作为普通人,从房琪的这次争议事件中可以学到的最有用的东西就是,在不得不拒绝别人的时候尽量少找理由。
如果实在需要说明原因,千万不要去指责别人的问题和不足,而是要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从自身的情况出发去解释拒绝的原因,给对方一个体面的台阶下,这样或许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拒绝带来的负面影响,维护好彼此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