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时,三万红军兵临贵阳,蒋介石仅有四个团,为何不打?

香巧说过去 2024-06-22 06:47:05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

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这首《四渡赤水出奇兵》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了。

就像歌曲中所唱的那样,红军在四渡赤水期间曾一度兵临贵阳,威逼昆明。当时,蒋介石正坐镇贵阳指挥,他把大多数部队都派出去“围剿”红军了,城内只有仅仅四个团。

对于红军来说,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我军完全可以一举攻入贵阳,活捉蒋介石,为什么毛主席却没有这么做呢?

毛主席率领着红军前进

其实,这个疑问不光现在有,在当时也有不少红军指战员提出来过。

虽然毛主席从未对此疑问做出过解答,但是我们的开国元帅刘伯承却就此说过一句话:“毛主席的决策实在是太英明了!”

那么,毛主席的决策有哪些英明之处?当时进攻贵阳是否可行呢?

想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讲起。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的失败,红军主力被迫撤离中央苏区,开启了大规模战略转移,也就是长征。

长征

然而,在长征之初,我军由于还是在执行李德、博古的“左”倾路线,所以在湘江之战中蒙受了很大损失,中央红军从八万人一下子就锐减到了三万人。

面对敌人四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如果我军继续执行李德、博古的错误路线,那么整个红军都有可能遭受灭顶之灾。

在这个危急存亡之际,毛主席挺身而出,他在中央军委的会议当中,力主红军立即脱离敌人的重兵围堵,向敌人较为薄弱的贵州地区前进。

毛主席的这一意见受到了中央军委绝大多数同志的认同,红军随即转道贵州。

之后,红军在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一举突破敌人在乌江的严密封锁,进占遵义。

在进入遵义后,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这里召开,史称“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不仅纠正了此前的错误路线,还确立了以毛主席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就此一举扭转了此前的颓势。

蒋介石在得知我军进入遵义之后,立即调兵遣将,纠集了150多个团,向遵义大举攻来。

毛主席对蒋介石此举迅速做出反应,打算率领红军从遵义北上,在北渡长江之后,进入四川西北,再伺机反攻。

然而当红军进军至土城县时,虽然击溃了驻守在那里的黔军,但是未能将来支援的川军两个旅一举歼灭。双方在土城县相持不下,而川军其后又调来了四个旅增援。

毛主席见状,马上改变策略,令我军西渡土城县旁边的赤水河,以甩开敌军。

毛主席在长征途中

川军大兵来援,却扑了一个空,于是立即增派至12个旅,跟在红军后面穷追不舍,并且在长江沿岸布防。

川军此举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把红军往长江边上赶,好前后夹击红军,妄图将红军一举歼灭。

毛主席自然洞察到了他们的用心,所以又令红军改变路线,向着川滇边境出发。

蒋介石见红军未能进入其包围圈,于是又增派滇军配合着川军,向着川滇边境形成夹击之势。

毛主席为摆脱敌人的夹击,灵机一动,决定杀一个回马枪,又率领红军东渡赤水河,返回了黔北地区。

渡河中的红军

由于黔军的战斗力较弱,红军在进入黔北之后势如破竹,先后击退梓桐、娄山关的黔军,并最终重返遵义。

毛主席的这招回马枪大大出乎蒋介石的预料,等他反应过来时,我军早已跳出了他的包围圈。

没有办法的蒋介石只好急令部队追击,而国民党第一纵队接令之后也毫不含糊,疯狂向遵义地区前进。其下辖的第93师和第59师由于前进速度过快,很快就与第一纵队指挥部大大脱节。

毛主席瞅准了这一战机,下令主动出击,突袭第一纵队指挥部!

毛主席

第一纵队指挥部对此始料未及,遭遇打击后就丢下第93师和第59师,不顾一切地往后跑。

没人指挥的这两个师乱作一团,之后被我军团团包围,除小部分逃脱外,大部被我军歼灭。

我军在这场战役中大获全胜,蒋介石恼羞成怒,亲自飞赴重庆指挥。

蒋介石在抵达重庆之后,又集结起四个纵队,外加川军3个旅和第9军两个师,如乌云压境一般向遵义扑来!

因为之前国民党军犯了孤军冒进的错误,导致两个师几乎被全歼,这次他们选择紧密结合在一起,实行步步为营的策略。

在敌军这样的策略下,我军多次主动出击寻求歼敌,但是未有收获。

眼看着敌人步步紧逼,毛主席大手一挥说:“再渡一次赤水!”

就这样,红军第三次渡过了赤水河。

毛主席率领红军在渡河

由于在一渡赤水时,我军的目标就是北渡长江,所以蒋介石又天真地以为我军这次的目的也是向长江进发。

为了将红军围歼于长江以南,蒋介石急令所有部队不顾一切地往川南猛进。

蒋介石这一声令下,遵义之围即刻被解,于是毛主席又令红军东渡赤水河,重返遵义。

在返回遵义之后,由于敌人重兵已走,我军遂从遵义出发南进,一路突破国民党军的封锁线,直抵贵阳城下。

当时,蒋介石已经飞赴贵阳督战。红军主力突然兵临城下,把蒋介石着实吓得不轻。

因为当时蒋介石把能派的兵都派了出去,贵阳仅仅四个团守备,而且战斗力低下。

蒋介石

如果此时红军向贵阳城大举进攻,那四个团断然是守不住的,到时活捉蒋介石都不是不可能。

蒋介石自己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他当即决定弃车保帅,让贵阳守军全部跑到机场守备,自己则赶紧收拾行囊,随时准备坐飞机跑路。

贵阳被围,国民党军全部都紧张的不得了,赶紧往回追。可是这正中我军下怀,黔军5个团由于光顾着赶路,不知不觉进入了我军的伏击圈,被我军歼灭2000余人。

黔军受挫,其他部队生怕也中埋伏,徘徊于乌江北岸不敢过来。

乌江

没有办法的蒋介石只好赶紧将滇军调过来救驾,而毛主席等的就是这个机会!他趁着滇军东调的时机,率领红军迅速向着云南首府昆明进军。

滇军主力刚刚离开云南,已无力阻止红军前进。红军遂安然无恙地渡过金沙江,彻底跳出了国民党军几十万大军的包围圈。

四渡赤水战役前后共历经三个多月,我军在此次战役中将高度灵活的运动战方针运用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现了毛主席极高的指挥艺术,所以此战也被毛主席誉为他的“得意之作”。

对于毛主席的战术运用,我军广大指战员们自然是钦佩不已,只不过一直有一个疑问未得到解答。那就是在兵临贵阳时为何不一举攻入贵阳城把蒋介石活捉了,在后世也有不少人提出了这一疑问。

贵阳城

其实,结合一下后来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大概找出其中的原因。

第一,不符合毛主席的战略方针

无论是红军的长征还是四渡赤水,其实都是红军在国民党军的重兵“围剿”下被迫做出的战略决策,其最终目的是跳出国民党的包围圈,然后北上抗日,攻占贵阳和“活捉蒋介石”很明显跟这次战略方针不符。

如果当时中央红军进行了明显违背战略方针的军事行动,那么势必会影响其他部队的行动。各部队行动不统一,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变数,这对于相对弱势的红军来说是很难承受的风险。

红军在长征途中

第二、攻占贵阳后无回旋余地,得不偿失

除了从大战略方针考虑,从当时的战局考虑,攻占贵阳也是一步险棋。

贵阳作为一座重要城市,虽然守备薄弱,但是工事坚固,我军很有可能在进攻贵阳的过程中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即便我军能迅速攻占贵阳,如果蒋介石逃脱,那么国民党军必定会肆无忌惮地向着贵阳大举进攻。

到时候,我军孤军守贵阳,势必陷入四面楚歌的窘境,极有可能全军覆没。

就算蒋介石让我们活捉,在那个军阀割据的时代,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他们会不会为了救蒋介石而与我军谈判也是一个问题。

如果他们不顾蒋介石的死活,直接又引发了军阀间的混战,那么对于整个中国革命都是极其不利的,说不定还会导致国家分裂的结局。

蒋介石

第三、与“农村包围城市”的理念不符

自从毛主席带着红军上井冈山以来,毛主席就一直驳斥“城市中心论”,认为中国革命想要获得最后的胜利,一定要扎根于农民。

只有在农村站稳了脚跟,我党所领导的军队才能发展壮大,才能像星星之火一般形成燎原之势。

井冈山

如果当时我军贸然进攻贵阳城,即便最后拿下了贵阳,也没有群众基础,难以站稳脚跟。

所以,综合上述的三大理由,毛主席选择了放蒋介石一马。

而毛主席的这一决策也得到了当时所有红军将领的赞同,刘伯承更是盛赞:“毛主席的决策实在是太英明了!”

刘伯承

最终,在毛主席的英明决策下,红军完成了旷古烁今的长征,成就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更重要的是,为中国的革命保留了星星之火,为日后的燎原之势奠定了基础。

从全局与历史进程来看,毛主席的决策无疑是最为正确的!毛主席真乃古今中外第一战略大师啊!

2 阅读:235
香巧说过去

香巧说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