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扒!
每当看到家长们为了孩子能上985大学不惜一切代价,我就忍不住想说: 你们真的了解这些名校背后的真相吗?
最近,很多家长和学生讨论兰州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和东北大学这三所985院校的“退步”和“低分捡漏”现象。
作为一位亲历过中国高等教育变迁的教育工作者,我想说,这背后的问题远比你想象的复杂。

1. 地理决定论:一所大学的命运真的由位置决定?
兰州大学曾被誉为“西北的清华”,实力不容小觑。但如今,它却成了所谓“可以捡漏的985”。很多人归因于它的地理位置偏远,但这真的是全部原因吗?
我接触过不少兰大毕业的学生。一位2015年毕业的学生告诉我:“小扒老师,我在兰大学到的专业知识一点不比清华北大差,但我们毕业后,大城市的用人单位看到'兰州'两个字,态度立刻就变了。”
这哪是大学退步的问题?这分明是社会资源配置不均和地域歧视造成的恶性循环!
当优质师资被高薪挖走,当毕业生被就业市场差别对待,任何大学都会在这样的环境下举步维艰。
西北地区的一所985大学校长曾私下对我说:“我们每年培养的优秀人才,超过90%都流向了北上广深,给西部地区留下的,往往不是最优秀的那批。
这种现象持续三十年,地区差距怎么可能缩小?”

2. 中央民族大学:我们真的懂“一流”的定义吗?
提到中央民族大学,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只有民族学一个A类学科”。但我想问:我们评价一所大学的标准,难道只有学科排名吗?
中央民族大学在民族文化保护、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是用任何排名都无法衡量的。它的使命本就不同于综合性大学,强行用同一套标准评价,本身就是对教育多样性的不尊重。
大学的价值,从来不应该只用高考分数和排名来衡量。当我们过分关注所谓的“退步”和“捡漏”,恰恰说明我们的教育评价体系出了问题。

3. 东北大学与区域经济的共生关系
东北大学的处境,其实是整个东北经济转型阵痛的缩影。
曾经的工业重镇沈阳,如今面临着产业升级的巨大挑战。东北大学虽然在控制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仍保持强势,但区域经济的相对衰退,无疑影响了学校的发展速度和吸引力。
我国高等教育最大的悖论之一,就是越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越需要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支撑发展;但没有经济支撑,高等教育又很难高质量发展。
一所大学能否保持活力,关键在于它是否与区域经济形成良性互动。当我们指责这些学校“退步”时,是否想过自己对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责任?

4. “高分低能”才是教育的真正危机

让我们把目光从这三所所谓“退步”的985大学移开,看看那些所谓“顶尖”的大学。
你知道吗?
我见过不少清北毕业的学生,在职场上举步维艰。 高考分数再高,适应能力差、缺乏创新思维的毕业生一样会被社会淘汰。
一名HR曾向我抱怨:“现在985毕业生简历漂亮,但上手慢、抗压能力差、遇到挫折就想换工作,反而是一些二三线学校的毕业生更能吃苦耐劳。”
如果把视线拉回到国际舞台,你会发现 中国的大学教育与其说是985退步的问题,不如说是整体范式落后的问题 。
当国外高校在加强通识教育、跨学科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时,我们还在为了那几分高考分数和那几个排名苦苦挣扎。

5. 重新定义“好大学”
面对兰州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和东北大学这样的院校,与其担忧它们“退步”了,不如思考:一所真正的好大学,到底应该是什么样?
好大学不是那个高考分数最高的地方,而是能激发学生潜能、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地方。
在这个标准下,这三所所谓“退步”的985大学,可能比那些高不可攀的名校更值得尊重。
如果你的孩子真的有机会“捡漏”进入这样的学校,也许反而是一种幸运。
因为在那里,他们可能会得到更多关注和机会,而不是成为流水线上的一个批量产品。
大学只是人生的一个驿站,不是终点。真正决定一个人未来的,从来不是学校的牌子,而是他在任何环境下持续学习和成长的能力。
当我们不再被“985”“211”这样的标签束缚,或许才能看到中国教育的更多可能性。
而这,也许正是这三所“退步”大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