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鲜相亲有多难?一位平壤美女导游称再难我也不会嫁到中国!

百姓识天下 2025-04-13 19:19:06

2017年深秋的平壤街头,金黄的银杏叶铺满凯旋门广场。我跟着旅行团的大巴刚拐过光复大街,就听见清脆的嗓音从前排传来:"各位贵宾,前面就是万寿台大纪念碑,请准备好相机。"转身的瞬间,我见到了这个穿着米色套裙的朝鲜姑娘——26岁的导游崔英姬。

小崔把齐肩短发别在耳后时,总让人想起八十年代挂历上的港星。她皮肤白得透光,笑起来右颊有个小梨涡,用带着朝鲜口音的中文说:"叫我小崔就好。"平壤到南浦的四个小时车程里,这个姑娘颠覆了我对朝鲜导游的刻板印象——她会偷偷把手机壳换成卡通图案,在游客拍集体照时比出剪刀手,甚至能准确说出《还珠格格》里的经典台词。

大巴最后一排成了我们的"秘密基地"。当其他游客昏昏欲睡时,小崔会掏出贴着水钻的手机,给我看她在妙香山拍的游客照。"这是去年带中国考察团时拍的,"她指着照片里穿军装的中年人,"他们说我的发型像《英雄儿女》里的王芳。"

大巴车尾的私房话

行驶到西海水闸时,话题突然转向了婚恋。"我妈妈说再不结婚就成老姑娘了。"小崔低头摆弄着胸前的金日成徽章,阳光穿过车窗在她睫毛下投出细碎阴影。原来这位看似无忧无虑的平壤姑娘,正面临着所有大龄青年共同的焦虑。

三年前从金亨稷师范大学毕业时,小崔在平壤火车站和初恋男友告别。"他是咸兴人,笑起来左边有酒窝。"她用食指在玻璃窗上画圈,"毕业分配时他被分回老家农机厂,我爸爸说'平壤姑娘怎么能嫁到地方'。"现在提起这段往事,小崔还会下意识摸左手腕上的银镯——那是男孩用第一个月工资买的。

"在我们这儿,结婚从来不是两个人的事。"小崔从随身挎包里掏出张合影,上面是五个穿人民装的青年男女。这是她最近参加的"相亲茶话会",由万景台区妇联组织。照片里唯一的男生戴着眼镜,身高刚够她耳朵。"他是制药厂技术员,党员,但..."小崔欲言又止地收起照片。

朝鲜年轻人的婚恋像被精密设计的齿轮:男方要满足"三件套"(大学学历、党员身份、服役经历),女方则需"平壤户口、稳定工作、清白家世"。就连身高都有不成文规定——小崔的理想型是1米75以上,但在朝鲜成年男性平均身高1米65的现状下,这无异于大海捞针。

一米七五的隐形门槛

有次小崔被安排与人民军军官相亲。"他参加过太阳节阅兵式,立过三次功。"但见面当天她提前离场——对方穿着军靴还没她高。如今她手机里存着十几个相亲对象资料,最新那位是贸易省科员,32岁,履历完美,唯独身高栏写着"1.68米"。

"上周我表姐嫁了个开城商人。"小崔望着窗外掠过的集体农场突然说。在朝鲜新富阶层崛起的当下,一些年轻人开始突破传统婚恋观。但她随即摇头:"我爸爸是科学院研究员,他说商人'成分不够纯粹'"。

不会嫁到中国的理由

当大巴驶过南浦港的龙门吊时,我半开玩笑地问:"考虑过跨国婚姻吗?"小崔突然坐直身子,像被老师提问的学生:"组织上不允许的。"沉默几秒后又小声补充:"而且听说中国男方要准备婚房..."她扳着手指算,"在平壤,结婚就能申请80平米公寓,要是去北京..."话没说完自己先笑出声。

这个细节让我想起昨晚在羊角岛酒店看到的画面:朝鲜服务员围看中国游客的结婚视频,当听到"首付200万"时集体倒吸冷气。或许在小崔眼中,中国年轻人面临的婚房压力,比她1米75的执念更难以想象。

返程路上,小崔的手机响起《金日成将军之歌》的铃声。挂掉电话后她神色黯然:"妈妈又安排了相亲,对方在轻工业省工作。"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这个能流利讲解主体思想塔的姑娘,此刻却像个迷路的孩子。

大巴驶入平壤市区时,满街的霓虹灯牌渐次亮起。小崔重新整理好徽章和导游旗,转身时又是那个神采奕奕的模范导游。只是在帮游客搬行李时,我瞥见她手机屏保还是三年前那张毕业照——照片角落有个模糊的男生侧影。

这座城市每天都在诞生新的太阳组画和科技突破,但26岁平壤姑娘的婚恋困局,依然困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当小崔挥手告别时,我忽然想起她说过的话:"或许明年春天,等玉流馆旁的樱花开了..."后半句消散在十月清冷的晚风里。

4 阅读:2849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52

用户10xxx52

2
2025-04-15 10:31

正确说得对

一边踢球一边吹哨子

一边踢球一边吹哨子

2
2025-04-20 16:48

他们要住房申请了才有,我们不用申请,

等你

等你

2
2025-04-20 19:09

这就对了

百姓识天下

百姓识天下

年轻时曾在朝鲜生活过5年,有多位朝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