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击败,其最关键的缘由实则就在袁绍他自身!
确切来讲,袁绍并非是被曹操击败的,实则是败在了自身的迟疑、犹豫之上。身为一名统帅,在开战之后,袁绍竟一直在诸多不同的作战方案里摇摆不停。如此一来,其麾下便呈现出了极为严重的分裂态势。
而曹操能够有偷袭乌巢,进而反推袁绍的契机,恰恰就是因为出现了这种分裂的情况。这种分裂局面最终成就了曹操实施偷袭乌巢的行动,并且让他由此获得了反推袁绍的绝佳机会呢。
公元200年的时候,曹操与袁绍都先后把各自周边的那些小势力给解决掉了。如此一来,整个华北地区就只剩下他们这两家势力存在啦。发展到这般局面,他们双方之间的战争已然是避无可避的态势了。
这一点,袁绍与曹操心里其实早就跟明镜儿似的清楚得很。早在两年前呢,他俩就已经开始行动起来了,在背地里做了诸多的安排布置。等到了这一年,因为衣带诏事件的出现,他俩之间的矛盾更是彻底摆到了明面上,不再遮遮掩掩啦。
衣带诏事件过后,袁绍着手集结大批兵马,意欲与曹操展开一场决战。曹操这边呢,采取的策略是尽量去拖延时间。他凭借白马地区的守军力量,成功将袁绍拖了两个多月。就在这两个月期间,曹操不仅妥善处理了徐州方面刘备的威胁,并且孙策还意外遭人刺杀,如此一来,曹操算是彻底没了后顾之忧。
随后,曹操亲自率领兵马,奔赴白马之地去救援那里的守军。在白马之战中,关二爷出手相助曹操,一举斩杀了袁绍帐下的大将颜良。而紧接着的延津之战,曹操这边的大将徐晃发力,成功将袁绍的另一员大将文丑也给击毙了。
这两场战役,虽说并未能够完全将局面彻底扭转过来,可实际上却已经从最为根本的地方对袁绍集团的锐气给予了沉重打击,使得袁绍集团的锐气由此受到极大挫伤。
在经历了那两场战役过后,曹操领着自己手下的主力部队,朝着南方撤回到了官渡一带。而袁绍呢,他则是统率着大队人马,紧紧地朝着曹操那边继续进逼过去。等到这一年的八月份的时候,由于双方在官渡地区形成了相互对峙的局面,于是乎,这场著名的官渡之战便正式拉开了帷幕。
而在这之后,就官渡之战而言,我们能够把它划分成四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被称作战略相持阶段。
在那时的官渡一带,袁绍集团显然拥有着绝对的优势地位。就兵力方面而言,袁绍集团所拥有的总兵力,估计是超过了十万之众的。反观曹操一方呢,其总兵力差不多也就两万多一点而已。
然而,需顾及到双方此次是在曹操所掌控的地盘之上展开作战行动。并且,曹操其自身所具备的指挥作战的能力,可不是寻常之人能够与之相较的。
因此,即便袁绍一方在人数上占据优势,可双方依旧在当下暂时呈现出了僵持的局面,谁也没能在短时间内打破这种态势,局势就这般胶着着,难分高下。
如此一来,袁绍集团内部存在的那些矛盾,便渐渐开始显现出来了。
事实上,即便在两军已然展开对峙的情形下,袁绍集团内部针对“究竟该不该打这场仗”这一问题,仍旧争执不休。
沮授、田丰等一批人是主张暂不进行决战的。他们觉得,袁绍在整体实力方面占据优势,完全没必要急于一下子就和曹操决出胜负来赌个输赢。倒不如先凭借北方四州这块地盘,稳扎稳打地发展自身,同时持续去袭扰曹操所占据的地盘。待曹操被削弱到一定程度时,再去将其轻松拿下。
另一派以郭图、审配等人为首,他们的主张是要尽快展开决战。在他们看来,彼时的袁绍已然占据了绝对优势,这种情况下,理所应当借着这股势头往南进发,即刻与曹操展开决战行动才是。
袁绍在面对这两种意见时,最终理所当然地选择了后者,决定尽快展开决战。而在后世,不少人都觉得第一种意见更为高明。更有许多人持有这样的看法,要是当时袁绍采纳的是第一种方案,没准儿往后就没曹操施展的余地了,曹操也就难以成事儿了。
这种说法不能简单地判定其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它存在着两面性,从一方面来看似乎是有其合理之处的,可从另一方面去考量呢,又存在着一些不太准确的地方,所以说它是既对又不对的。
仅从战争层面去考量的话,第一种方案着实是极为高明的。然而,这两种方案所涉及的可并非仅仅是军事方面的争论那么简单,其背后实则是暗藏着诸多隐情的,情况远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单纯呢。
简而言之,沮授、田丰等支持袭扰战术之人皆来自河北地区。他们力挺这一方案,并非仅仅着眼于袁绍的胜利,更是出于自身利益考量。毕竟此前北方四州乃他们的故乡,常年战乱不休。他们盼着袁绍能缓上几年再决战,好让故乡得以休养生息。他们不愿去冒风险,更期望袁绍能稳步平定天下,如此对河北士族的利益更为有利。
审配、郭图等是力主尽快决战的一派,他们属于典型的“颍川派”。其家乡皆不在北方四州,不在河北之地。故而对他们而言,这场战争会给河北地区带来多大的破坏,他们全然不在意。他们心里真正看重的,是能让袁绍尽快平定天下,毕竟这样的结果对这些颍川士族更为有利。
说到底,究竟是选择缓进还是速攻,乍一看好像只是个战略层面的问题。但实际上呢,其本质并非如此简单,它归根到底是个利益方面的问题,而且更是袁绍麾下两派相互争斗所衍生出来的问题呢。
袁绍会作何选择呢?这就得看他自己怎样去权衡其中的利弊得失了。最终,袁绍做出了速攻的选择,从这一决策明显能看出,他是更加偏向颍川派的利益,而将河北派的利益弃之不顾了。
当然啦,后世对于袁绍做出这样的选择,还存在着另外一种猜测呢。
兴许,彼时的袁绍已然清楚自身身体状况欠佳。他盼着能在自己有生之年,迅速平定天下,不愿将这平定天下之事拖延到儿子那一代去处理,毕竟他深知自己的身体或许撑不到那么久了,所以急切地想要在活着时达成扫平天下的目标。
于是,袁绍最终作出了速攻的抉择,也就是要尽快开启这场官渡之战。
很明显,袁绍所做的选择无法代表所有人。即便袁绍率领的大军已然开赴官渡区域,双方也已正式展开决战了,可那种内部存在的争论,依旧不停地在困扰着袁绍。甚至河北派私下里还会给袁绍施压,像在后勤保障方面故意拖大军后腿,就是盼着袁绍能改变主意退兵,转而采取缓进的战略。
袁绍失败的根源,恰恰就是这种分歧。而且,也正由于存在这些分歧,我们能够察觉到,官渡之战打响之后,袁绍在诸多关键决策之时,常常表现得摇摆不定,结果导致他错失了大量的机会。
当然了,在拥有着绝对优势的情形下,处于相持阶段的袁绍,要压制曹操那是相当轻松的事儿。没过多久,双方就在官渡这个地方,靠着沙堆扎下营寨。曹操展开了几次反击行动,可结果都只能是“合战不力”,最终也只能撤回自己的营地,接着坚守不出去迎战了。
在双方对峙之时,袁绍命人堆土成山,并且筑起高楼。面对此情形,曹操灵机一动,发明出一种投石车,凭借它成功将袁绍所搭建的制高点给摧毁掉。随后,袁绍改变策略,又着手挖起了地道,而曹操这边呢,也相应地采取措施,通过挖长堑来抵御袁绍的进攻。
双方在这场战争中几乎用尽了各种各样的战术手段。并且就这场战争自身而言,它已然把东汉末年所存在的各类战争技术都发挥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充分展现了那个时期战争技术运用的极致状态。
很明显,到了最后,无论是哪一方,都没办法仅仅凭借单纯的战争技术,就顺利地将局面直接打开。双方在这个过程中都发现,单纯依靠战争技术这一项,是难以达成直接打开局面这个目的的。
随着双方于官渡地区的对峙持续进行,这场战争就此开启了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的情况是被称作袭扰后方的。也就是说,整个第二阶段所涉及到的主要行动特点或者说其被定义的内容,就是袭扰后方,用这样一种方式来对这一阶段进行概括和指代。
在官渡战场上,双方都没有能力直接将对方打败。如此一来,双方自然而然就都琢磨着,要从侧翼以及背后去展开袭扰、偷袭行动,想着以此来给对方施加一定的压力呢。
在这个事情上,袁绍与曹操二人,很明显都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他俩在这件事上,心思都没少花,显然都有着同样的考量,都想到了与之相关的情况。
那么在此之后,当两方于官渡形成对峙局面的时候,它们同样也在别的方向展开了一系列的较量与过招动作。
袁绍这一方,安排刘备率领部队朝着汝南一带进发,去与当地黄巾军的首领刘辟相互协作,以此对曹操的后方展开袭扰行动。与此同时,袁绍帐下还有一位名叫韩猛的将军,他则是带领兵马去侵扰曹操军队所驻扎的西道区域。
其实,这些情况曹操事先已然有了准确的预判。为此,他特意留了一支军队,并且将这支军队交由自己最为信任的曹仁来统领。果不其然,之后在曹仁有力的反击之下,刘备以及韩猛没过多久便都被成功击退了。
再看曹操这边,在同一时期同样没闲着呢。他不但要对袁绍的骚扰展开反击,而且还派遣了手下的徐晃,去突袭袁绍的补给车队,以此来加大袁绍一方在补给方面所面临的困难程度。
在长达三个月的这段时间当中,双方你来我往,纷纷使出了各式各样的招数,目的就是想要让对方的实力得以削弱。然而到了最后,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所运用的这些手段,最终取得的成效都是极为微小的。
随后,历经长达三个月的相互对峙局面,官渡之战随之迈入了第三个阶段。
第三阶段的情况呢,被称作火烧乌巢哟!在这一阶段,发生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事件呢,而它就有了这么个特别的名字,也就是火烧乌巢啦,这名字也算是概括了此阶段较为关键且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重要情节。
连续对峙三个月后,曹操与袁绍双方的补给都所剩无几了。彼时的曹操,口粮仅够维持几天,他都已经做好直接撤兵、返回许昌的打算了。然而,最终在荀彧的一番劝说之下,曹操还是选择了继续坚持,并未按原计划撤兵而去。
事实在之后给出了证明,荀彧当初所做出的判断无疑是正确的。
曹操那边即将面临断粮的困境,而袁绍这一方呢,其实情况也一样,同样处在快要断粮的状况之中。
真实历史中的袁绍,与《三国演义》所呈现的状况存在差异。在官渡之战发生前,袁绍可是耗费了将近十年的光阴,方才逐步实现对北方四州的统一。并且就在距此不到一年的时候,袁绍才刚刚把公孙瓒给消灭掉。
因而,在官渡之战正式拉开帷幕之际,袁绍所占据的地盘内部,实际上粮食也并非十分充裕。只是相较而言,和曹操那边比起来,稍微能显得富裕那么一点儿罢了。
曹操在此之前曾多次派遣兵力,去对袁绍的粮道展开袭扰行动。并且当时袁绍所率领的大军,正处于客场作战的状态,所处之地恰是曹操的地盘范围。如此情形下,相较曹操而言,袁绍在运输补给方面面临的困难程度,实际上是要高出许多的。
就这样,双方对峙持续了三个月之久。就在曹操这边差不多快要面临断粮困境的时候,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袁绍那一方,同样也即将陷入断粮的局面了。
于是在那之后,袁绍别无他法,只得派遣自己极为信任的心腹大将淳于琼,让其统领着多达一万的兵力,担负起押运粮草这项重要任务。
事实上,这一段历史与《三国演义》中的描述存在差异。真实历史里的淳于琼绝非无能之人。在东汉尚未天下大乱之际,他便已是西园八校尉中的一员,曾与袁绍、曹操处于同等地位。待袁绍起兵后,淳于琼便选择追随于他。
在袁绍手底下,淳于琼着实是那种能够独当一面的帅才。跟颜良、文丑这些猛将比起来,淳于琼的能力层级可要高出许多呢,他所达到的段位,相较于颜良、文丑之类,那可是高上了好大的一个层次啦。
因此,在这样关键的时刻,袁绍居然把关乎自身存亡的生命线,交到了淳于琼的手上,让其来承担这份极为重要的责任。
另外,袁绍对自身的补给线可是极为重视的。彼时,他一下子拨给了淳于琼多达一万的大军呢。这么庞大数量的军队,哪怕是去和曹操展开正面交锋,那也能够支撑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啦,就更不用说是仅仅执行押运粮草这样的任务了。
许攸本是袁绍帐下的谋士,早年间,他和曹操的关系亦是挺好的。在官渡之战尚未打响之前,许攸家中有人触犯了律法,正因如此,许攸的家人便被直接抓起来了。
乍一看,这件事仿佛只是个巧合罢了。可实际上呢,它恰恰将袁绍集团内部存在的斗争给展现了出来。表面上像是无心为之的偶然情况,深入探究就会发现,其背后所反映的正是袁绍集团内部那纷繁复杂、暗流涌动的斗争态势呢。
需明确的是,许攸并非河北籍贯,其乃是南阳人氏。如此一来,在袁绍帐下时,许攸便属于“非河北派”阵营,并且他是支持速战方案的。而在官渡之战正式开启之前,就利益分配这一问题,河北派与非河北派之间已然产生了极为严重的矛盾。
因此,在许攸的家人犯下事情之后,身为河北派核心人物的审配,便立刻采取了行动,迅速将许攸的家人予以逮捕。
说到底,这终究不过是内斗罢了。想当初,若袁绍帐下一片祥和安宁,况且又恰逢大战之际,那袁绍麾下一位极为关键的谋士,其家人又怎会被抓起来呢?这情况明显不合常理,说到底就是内部争斗引发的一系列状况导致的。
然而,家人被抓一事终究还是迅速激起了许攸的满腔怒火。就在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时刻,许攸出人意料地选择离开袁绍阵营,转而投向了曹操的怀抱。
随后,许攸便将淳于琼负责押运粮草一事当中的所有细节,毫无保留地向曹操和盘托出了。
这下子,袁绍的破绽终于是被曹操给抓住了。
要知道,此刻淳于琼手下可是有着一万大军呢。哪怕是曹操亲自率领兵马前去交战,想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淳于琼打败,那也是极为困难的事儿。不过,这里面的关键之处在于,处在当下这个情况的曹操,究竟是出于什么缘由,非要去击败淳于琼不可呢?
他只需趁着混乱的局势,偷偷地点上一把火,将淳于琼负责押运的那些粮草给烧个精光就行啦,如此一来,便能让袁绍的军队陷入断粮的困境之中!
紧接着,曹操亲自率领着五千名精锐之师,对乌巢展开奇袭行动。在那浓浓的夜色掩护之下,曹操果断地点燃了熊熊大火,转瞬间,淳于琼负责押运的粮草便被这一把大火烧了个精光。
当这把大火熊熊燃起之际,官渡之战便就此迈入了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是能够被我们称作“袁绍集团的崩溃”的阶段。在这一时期,袁绍集团所呈现出的状况就是走向崩溃瓦解,曾经看似颇具规模与实力的袁绍集团,到了此阶段,种种问题凸显,进而陷入了崩溃的境地呢。
大火熊熊燃起之后,袁绍并未陷入慌乱的状态。恰恰相反,他在第一时间就敏锐地察觉到,眼前这把大火,说不定正蕴含着击败曹操的绝佳契机呢。
彼时曹操正带兵去奇袭乌巢,如此一来,其大营所在的那个方向必然是兵力空虚的状态。再看袁绍这边呢,虽说粮草已经被曹操给烧了,可就军队本身而言,实际上并没有遭受多大的损失。
紧接着,袁绍做出了分兵的部署。其中一路人马朝着乌巢进发,其任务是支援淳于琼,而且一定要死死缠住曹操,不能让他脱身。而另外一路军队则由张郃、高览负责统领,这一路的安排是直接对曹操的大营发起强有力的进攻。
一直到了这个阶段,袁绍实际上仍旧存在着取胜的可能。要是他能够成功攻克曹操的大营,那么在这场官渡之战当中,袁绍依旧能够取得全面的胜利。
并且,一直到了这个阶段,袁绍取胜的可能性依旧是很大的。从兵力方面来讲,袁绍占据着极大的优势。再说张郃与高览二人,那可都是顶尖的猛将!此前在袁绍帐下时,张郃、高览、颜良、文丑这四位,共同被称作“河北四庭柱”。除了像吕布、赵云、关羽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之外,他们几个在东汉末年绝对属于最能征善战的那一批人了。
那些堪称顶级的猛将,一旦手握优势兵力,往往就会寻觅战机。就好比趁敌方主帅不在,其军营呈现出空虚态势之时,便果断对敌方大营发起进攻……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考量,这样的一场仗,貌似都能够打得极为轻松,毫无太大压力可言。
然而袁绍纵然经过诸多盘算,可终究还是在一点上出现了误判。
张郃与高览这两人,皆属于典型的河北派阵营。就河北派这些人而言,他们内心实际上是并不赞同速战这种方案的。
并且,他们所拥有的根基,并非是源于袁绍的首肯或者认可,实际上是依靠其自身在河北地区所具备的强大影响力才得以奠定的。这种影响力才是他们真正能够立足、发展的重要依托,而非仰仗袁绍给予的某种承认呢。
因此,像沮授、田丰这些并非属于河北派的人,其家族不在河北当地,他们所倚仗的根基,实则就是袁绍给予的重用。然而对于张郃、高览这样的河北派而言,他们的根基在于所统领士兵的数量,还有自身在河北地区所拥有的影响力,并非一定要依附袁绍才能行得通!
就这样,张郃与高览二人统领着大军对曹操大营展开强攻,可在遭遇阻碍之后,他们心里便开始有了别样的想法。没过多久,又有消息传来,说是乌巢已然被攻破,那里的粮草也都被烧得一干二净了。
而后,他们未做更多抵抗,径直就选择了投降,没有再进行任何挣扎,就这样干脆地放弃了对抗,完全缴械投降了。
在官渡之战全程里,火烧乌巢这一事件,实际上仅仅是促使双方主力展开决战的触发点罢了,它使得袁绍只能被迫进行决战。然而,真正致使袁绍遭遇惨败的根本缘由,却是张郃、高览的归降!
由于前线军队已然投降,而身处后方的袁绍大军对此毫不知情,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军瞬间就陷入了崩溃的态势。紧接着,有越来越多的士兵遭遇曹操集团的反攻,如此发展下去,最终便呈现出了兵败如山倒的惨烈局面。
最终,就在这一夜过去之后,袁绍所统领的那多达十万之众的大军,竟至少有七八万人被曹操给斩杀殆尽!而袁绍他自己呢,到了最后也只能带着区区八百名亲卫,灰溜溜地往河北撤回去了。
到此为止,官渡这一场大战役,最终是以曹操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而落下帷幕。曹操在这场战役中表现出色,凭借着自身的谋略、军事才能以及诸多因素,成功击败对手,从而使得这场官渡之战以他的大获全胜画上了句号。
然而,官渡之战发展至此,曹操实际上仍未取得完全的胜利。要知道,彼时的袁绍依旧把控着北方四州呢。在这北方四州之地,袁绍还是能够召集起数量众多的军队。只是他此前的精锐部队,已被曹操暂时给消灭掉了。至于后续的战争,曹操不过是能够占据主动罢了。
事实上,真正能产生致命影响的,恰恰就是袁绍他本人。也就是说,在诸多因素当中,袁绍自身才是那个最为关键且有着极大负面作用的存在,其种种表现和所做决策等,是真正到了足以要命的程度呢。
在袁绍退回河北没过多久,由于经历了战败一事,这让袁绍心急如焚且怒火中烧,身体状况急转直下,一下子便病得极为严重,已然到了病入膏肓的程度。紧接着,没过多少时日,袁绍就因病离世了。
袁绍离世之后,他的几个儿子为了争得继承权,竟相互展开内斗,如此一来,便给了曹操可乘之机,使其得以趁虚而入,进而彻底实现北方的统一。要是袁绍并未死去,还能再多支撑几年的话,即便曹操赢得了官渡之战,实际上也不见得就必然能将北方统一起来。
历史长河中有着一场著名的战役,那便是官渡之战。它在历史的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过程与影响都备受瞩目,这场战役已然成为了历史上不容忽视的重要存在,它就是官渡之战。
东汉末年那场对历史走向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战争,最终是曹操获得了胜利。不过从后世视角去审视,曹操此次得胜,着实存在很大的运气成分。要是当时张郃、高览执意继续展开强攻行动,又或者袁绍能够再多坚持几年的话……那后续历史将会怎样发展,还真的难以断言呢。
确实,在不少情形之下,运气同样可被视作一种实力。毕竟在诸多的经历当中,有时运气的好坏会对事情的发展以及最终的结果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呢,所以说,运气在很多时候是能够被当作一种实力来考量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