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阳光下的你,永远不懂抑郁症的黑。孩子不是叛逆,是病了

冰萍感感 2024-09-12 21:48:52

从秋天到冬天的过渡意味着更灰暗的天空,更短的白天,对一些人来说,还意味着季节性情感障碍的回归。

SAD是季节性情感障碍的缩写,它的症状与抑郁症相似,如感到悲伤、无精打采和迟钝,只发生在深秋和初冬。

抑郁的身心状况似乎形成了一个有组织的系统。

首先是快感缺失,在大多数活动中都无法获得愉悦。

反刍时间增加,深陷在个人痛苦的源头不能自拔。

同时,某些类型的分析能力有所增强,大脑用于巩固记忆的快速眼动睡眠(REM sleep)时间也有所增加。

抑郁症的发生,小到基因分子变化,大到家庭社会环境,都有其影响;就连每位具体抑郁者的发病原因和症状发展也各不相同。

抑郁症的三个核心症状:

第一,情绪低落,完全处在悲伤中,任何事情都带不来快乐。

第二,兴趣减退,尤其是过去很感兴趣的事情现在一点兴趣也没有。

第三,身体疲乏,哪怕一天无所事事,依然感到四肢疲软无力。

抑郁症大军日益壮大,而关于它的谣言却从未断过。

在世人眼里,抑郁症是“天才病”,是“富贵病”,是高级奢侈的的标签。

还有很多人抑郁和抑郁症不分,错把日常的悲伤难过当做抑郁症。

不明真相的我们以为抑郁症是性格缺陷,凭借自我意志就可战胜,却不知道它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是管理情绪的机器遭到损坏,是大脑无法分泌出活力因子,它的反面并非快乐,而是活力。

在抑郁症的世界里,自我意志无卵用,年龄职业是浮云,负面情绪才是王者。

它让人思维迟缓行动困难,丧失对一切事物的兴趣,陷入空虚消极的世界。

抑郁症患者就这样一步步感染了心灵重感冒,被拖进崩溃的边缘。

抑郁倾向的人不敢表达愤怒,害怕因为表达攻击性而失去自己赖以生存的人或事物,所以只能压抑愤怒,将愤怒和攻击指向自我,导致抑郁。

比如,有的孩子原本开朗健谈,可有一天,他不仅情绪变得激动,身体也开始莫名疼痛;

情况最糟时,他对母亲大声喊出:“我要杀了你!”

有的孩子原本朝气蓬勃,却因为害怕考不上好大学,变得易躁易怒,莫名地大哭大笑,时而躁狂、时而抑郁,至今休学2年,还曾吞服安眠药自杀。

一位花一样的少女,在感到难受时,会不受控制地在自己手上划下一道道触目惊心的伤痕。

……

根据《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 我国患抑郁症人数有9500万,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0%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

这究竟是哪里出错了?

大部分得抑郁症的人,从小都是特别懂事的孩子。

懂事的孩子的特点就是不哭不闹,会看大人的脸色,不会强人所难。

那么它的另一点我们也就很容易知道,他不能做自己,他不敢要他自己想要的东西。

他总会揣测,如果我要了这个东西,是不是就是很自私?

所以从这个点上我们会看到,抑郁的人从小就失去了自我,从小就以别人为中心。

当愤怒不被察觉或不被承认时,它就以其他方式隐藏起来,或以另一种方式爆发出来,造成对患者身心灵更大的伤害。如果一个人否认她的愤怒,就会被压抑。

通常这种压抑的愤怒最后是以沮丧或抑郁的形式表现出来。

现在我们可以对抑郁下一个简单的定义:抑郁就是愤怒的内化。

一个人从以别人为中心,变成以自我为中心,她的所有感受就会都回来了。因为以别人为中心,我们要压抑自己所有的情绪,去满足别人。

当我们转过来以自我为中心的时候,我们不需要刻意表现自己的完美,来求得别人的认同。

当把自己放在第一的时候,自己就敢表达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

很多抑郁症患者就是失去了自我,他们困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所以即使把权利给到她,她都不知道怎么选择了。

抑郁和躁狂,是交替出现的。

一个人长时间陷入重度抑郁,一定是因为他或她长期顽固地坚持一个超出现实边界的幻想,这个幻想就是躁狂态。

青少年抑郁常见的躁狂幻想是“我’的妈妈不应该这样对我”。

这个幻想听上去非常合情理,孩子期望妈妈正常一点,不要折磨自己,这不是很合情合理的期望吗?

给无数人带来欢乐的“憨豆先生”罗温·阿特金森,曾一度患上抑郁症

事实是:妈妈怎么对孩子,是妈妈自身的精神状态决定的。

妈妈确实精神不正常,孩子却妄想她‘应该’正常点,这不就是躁狂幻想吗。

成年后的重度抑郁,内核也是一样的幻想,只不过表现形式多了些花样。

比如“我’已经如此努力,为家里付出这么多,妈妈应该看见我了吧”。

这个幻想还会转移到各种关系上: “我’如此隐忍付出,老公就会珍惜我,婆婆就不应该刁难我”

“我’为孩子付出了一切,孩子却不懂我的心” “我’努力工作从来不敢违背老板,老板就不会对我不满” 这些都是没有现实边界的幻想:

幻想自己可以掌控别人的思想言行。

当幻想屡屡被现实打脸,自恋破碎,人就陷入了抑郁。

笼子里的孩子,都“疯”了 让孩子的世界从小就只剩学习,是对人性的摧残。

很多父母抱有一个观念:“你只管好好学习就行”。

这会让孩子们对学习构建起一种错误的认知:学习高于一切。

在这样的刻板印象中,孩子唯一能被看见的价值,就是分数,只有分数。

这种高度单一化的价值观,使得孩子不仅承受着学习的压力。

还需要承受高度的“竞争压力”,内心深处也会潜伏着“存在”的焦虑感:我为什么而活。

孩子小的时候是很脆弱的,在这种环境里,心理能量是会渐渐被全部消耗掉。

等到高中、大学,一有点不顺,就承受不了压力,焦虑、抑郁、强迫等就逐渐显现。

中科院心理所曾发布过一组数据:

小学阶段:

抑郁检出率为10%-13%;

初中阶段:抑郁检出率为25%-30%;

高中阶段:抑郁检出率约38%。

初一的孩子,早上6点10分进教室,晚上8点才放学;

高一的孩子,早上6点就要开始晨读,晚上10点才结束;无一例外,分秒必争!

想到沈华清教授说:

“现在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是关在笼子里养大的。

幼儿园是笼子、小学初中是笼子、高中更是个笼子。”

在笼子里养孩子,痛苦压抑,不疯才怪!

有一位人高马大的男孩,每次发病就跑去超市的儿童玩具柜台,因为这是他唯一的快乐记忆,源自幼儿时期。

自从父亲接管教育大权后,嘴边只有一句话:

考不上清华北大,就是社会的渣渣。

男孩每天的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直到中考前一个月,男孩崩不住了,哭着向母亲求救: “如果爸爸再看着我做数学题,我一个字也写不下去了……”

这些孩子无一不是来自高知家庭,受到了很好的照顾,但他们却在无声的压抑里慢慢崩溃。

其实父母的初衷也是为了孩子好,可孩子怎么抑郁了呢?

父母可能不知道,在密不透风的学习环境里,成绩成了衡量孩子唯一的指标时,他很难有其他的价值感和体验感。

人际因素对抑郁的影响是有大量的研究支持的。

比如,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群体中的焦虑抑郁的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孩子。

以前,中国人的抑郁症发病率相对低,跟中国人情社会、人际网络密切有很大的关系。

现代社会,这种文化正在遭到破坏。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人口流动是一个重大因素。

人口的流动意味着关系的断裂。

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和原有的乡土文化的分离。

住房问题导致人在大城市不断搬家,大城市里漂泊的状态,我们与邻居之间是没有关系的。”

中国人看似人际关系复杂,生活的越来越像西方人,原子式的个人——同事之间也很难建立亲密的关系,社区之间也没有建立起很好的支持系统。

以前相对稳定的状态下,邻里之间彼此很熟悉,可以互相支持。

工作调整,不断转换地方。

改革本身,带来的生活的不稳定,人际关系的断裂,稳定社会关系的缺失,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网络的削弱。

我们不需要被“教化”,也不需要被“教育”,我们需要的是被“唤醒”。

我喜欢易中天老师那句话:"积极是高标,消极是底线!

高标和底线哪个更重要?

底线!

一个社会只要守住了底线,就是和谐社会。"

我们的社会一直在唱高调,都呼吁人人为公、人人为他。

可是有多少人是连自己的顾不过来的呢,怎么顾他?

一个人首先是要活出自我!

我们不需要被“教化”,也不需要被“教育”,我们需要的是被“唤醒”。

唤醒我们的真心、真性。

作者简介:柏林

心理咨询师、塔罗牌占卜师、行星能量颂钵疗愈师,自由码字人,培训师。

陋室倾听人冷暖,情卷情舒皆是缘。

红尘来去散无痕,烹煮文字疗人心。

我遇见你,然后遇见我自己,命运如刀,让我和你一起领教。

如需考前心理赋能、心理咨询、塔罗牌占卜、商务合作,请私信

0 阅读:58

冰萍感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