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妇难为无米炊——算一算一本书的经济账

路边小石杜辉 2023-04-27 07:13:55

文/杜辉

最近有某书因为翻译差,揪出来被众位喷客好好的羞辱了一番。其实这种事情很多,时不时的就有一些书被大家找出来,然后书皮和地面疯狂摩擦。大部分书确实没看过,但大家说差,我是真的相信就是差。为什么?因为一分钱一分货。在穷得如此掉渣的出版行业,一本书的差其实并不偶然,甚至不差才是偶然。巧妇难为无米炊,穷在很多时候是一种原罪,恰恰出版业就被穷这种原罪所折磨。看到这里,很多人要喷了。先等一等,容我给您算一算一本书的经济账,等算完了您再喷也不耽误什么事。

咱不说好的也不说差点,也不说自费、公费的,就说能走市场的,一般书的平均数值,一般情况。一个出版机构,想盈利,一切努力的目的超过这个平均数值,要不百分百亏死。

现在图书大部分首印在3-8千册,对,就是首印,而不是总印量。因为很大一部分书首印都卖不掉,更不要说还会加印(图书的盈利也来源于加印,首印就是回本)。咱们就按中值5千册算账。现在一般图书定价多在48-68元之间。也按中值58元计算。这样算下来一本书的首印码洋就有29万了。什么是码洋?就是图书的定价乘册数。别急,码洋是码洋,图书还有实洋。就是图书的实际发货、销售、结算折扣。这个高低不等,便宜的一几折,高的有七几折的(市场书一般55%-60%折扣就是天花板了)。一本书首印码洋29万元,但这只是印刷码洋。绝大部分图书都会有很大库存和退货。综合下来20%—40%的退货率、库存率总是有的,所以按中值30%计算,实际销售码洋是20.3万元。各位看官,能销售70%的图书,也算不次的了。很多书实际销售也许也就百分之几十而已。

刚才说了一句折扣,实体书店的进货折扣高点,按平均折扣45%计算吧(一般发货折扣50%-55%,但还有返点呀)。网店折扣低点按38%计算(一般发货折扣45%-50%,一样有返点,但返点力度比实体书店要大)。实体书店在市场化好点的出版机构销售也就占两三成的比例了,甚至更低。我们就按实体书店销售30%,网络渠道销售70%计算。那算下来最终的结算实洋也就是81403元。能达到这个数据的图书已经是在前30%以内的位置了。81403元,这就是一本中上等图书最终能结算到出版机构手里的实洋。

好了,我们再算算一本书的各种支出情况。

首先算制作成本,一本普通书印制成本在5-15元之间,这包含了纸张、印刷、装订费用,我们按中值10元计算(这两年纸钱狂涨呀)。5000册,那印刷成本就是50000元。印刷成本之外一本书还有三审三校的费用,还有排版费用,还有封面设计费用,一般图书字数在180千字(审校费按版面字数计算)。三审三校费用按全部千字30元计算,那就5400元。排版按16开本,15印张计算,单面10元,那就是2400元。封面设计咱也不找多牛的设计师,就是找个基础价格的1500元。然后每本书还需要塑封对吧,印厂送货有的还要单独加钱对吧。这不多算就按2000元算,这样算下来一本书制作成本就要61300元,这一切都是按很一般的简装书价格算的。好点的设计师一个封面三五千也不多要的,印制有的是特种纸、工艺,那都是花钱的。精装的成本一本书加5-10元吧。

其次算发行、财务费用,发货、退货都需要物流费的,人家物流不是白干的。按刚才数据,发、退一册费用算1元,那就是0.65万元。除了发退货费,库房一般还需要占地费、管理费,当然你要量大,一般就含在物流费用里了,这块告诉大家有,但就不计算了。

然后是结算,结算货款的时候是需要给书店开发票的,当然这个发票可以用进项税冲抵,具体的咱不是财务,算不明白,但你都冲抵了,不交税,国家会查你的,但这点咱也忽略不计了。图书销售款的结算周期很长,实体书店可都在半年以上,一两年不结账的多得是。网店好点,实销实结,但很多书也要3-6个月后才能部分结算。回款账期漫长,这可都是有财务成本的。从花钱到收钱中间一年一个周期不算长,如果按年利率3%计算,那这项上还有2500多的成本,这个也不算进去。算下来一本书的发行、财务费用这么也要有7000元(零七八碎算计去15000说有,也不是骗你的)。

好了,那诸位会说算下来还剩13103元。这算的还是中文图书,外文引进版的还要加翻译费用。按千字100元的翻译费。外文图书翻译过来字数少点按150千字计算。审校费4500元,这块算比本版图书省了900元,翻译费用15000万元。那算下来一本书就已经亏损了1197元了。

不管一本书的毛利是13103元,还是亏损1197元,但人家出版机构需要不需要雇佣人?需要不需要租办公室?如果是民营出版公司,用书号还需要花钱的。一个编辑一年平均任务12-20本书之间,但一个编辑背后是要被3-5个其他人员的成本的。发行人员、美术编辑、印制人员、财务、办公室、管理人员,这些都是人力成本的。所以如果没有什么畅销书,没有什么可以重印的书,那一个出版机构只靠做书肯定是亏损的,还会是巨亏的。

刚才计算的翻译费用千字100元,还是含税的。在这样的费用标准下,各位看官,你们觉得能找到多好的翻译?无非就是找一些在校学生勤工俭学,或是阅读爱好者玩票。好翻译有吗?肯定有呀,但真用不起呀。用了后图书价格暴涨,您还买嘛?

外语中英语专业算最不值钱的,日、韩语与英语价格差不多或稍贵一点,其他的德、法、拉丁等语种的翻译人员就很难找,翻译费用就更不要说了。德语毕业生去德资企业新人年薪几十万起,您觉得我用多少费用可以让人家踏实帮我翻译一本书?更不要说其他再小一些的语种。翻译书不是写作。写作有自己的思路,如果灵感在一气呵成还快点。翻译是要加工别人的作品,思路并非那么顺当的,很多人是不愿意做的。况且就算真的干,那一年能翻译一两本那都是工作量很大的事情了,能有多少钱?没钱谈什么?耍流氓,逗傻小子嘛?

图书的翻译、加工质量次,这个是不争的事实,但在目前的局面下也是无解的难题。图书利润微薄,又不能大幅度提价,只能压缩成本。那压缩成本后自然制作、加工质量就会很受影响。在很多人普遍不富裕的大环境下,如果图书价格翻一番,还有多少人买得起?所以一切只能凑合着来,您也就凑合着看吧。

很多人又要喷了,说图书价格这么多年一直在涨。是涨了。但涨那点价格根本抵消不了成本的上涨。况且,这还是在图书印量逐渐走低的趋势下(单册印量大可以摊低印制、编辑、管理等成本)。二十年前一本书起印是几万册,现在是几千册。各种成本都要摊在这几千册里的,实际是成本不断走高的趋势。

图书真的涨价了嘛?二十年前,那时大众图书平均定价10-20元吧,但那时发货折扣可能到50%-65%。现在一本大众图书定价平均按60元算,也不过涨了4倍(按中值算)。二十年前猪肉可三五块一斤,现在多少钱(最近便宜点,但别拿买那些库存冻肉比。买稍微好点的肉,也要三五十一斤吧)?二十年前你一个月工资是多少?现在是多少?二十年前,我在家常菜馆点一桌酒菜才100元不到,现在几个人随便找个家常菜馆,不浪费的点三五百也不算多吧(别和我说路边摊)?所以图书真的没涨价,甚至综合社会物价情况还稍有降低。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呀。

一方面读者难以接受图书的价格暴涨,另外一方面又要图书的质量过硬,这不就是悖论死循环嘛?如果您有什么高招可以给出版行业指导,那是大仙呀。一分钱一分货,凡事都是对应的。出版行业穷困潦倒,自然难以做出好的图书。不算物理成本,就这么穷的行业,您怎么留住人才?您怎么用那些好管理、好编辑、好翻译、好设计?凡事先谈钱,不谈钱的买卖都是耍流氓,让您白干,您干嘛?对不。

出版的困境,不是一两个因素造成的,而是行业、社会、科技等等诸多因素的叠加。在诸多因素叠加下,出版行业已经陷入了死循环,进入了死局。如何破解?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您不看指点江山的专家很多,但能实操的干将几乎没有嘛。

要不图书价格大涨价,要不就只能是凑合看的水平。但我想那条都是消费者不能接受的,所以出版死局已成,只能等吃席了。走好不送。

另:写完这篇文已快凌晨一点了。本来很困,但写起行业文章,就来了精神。我是一直唱衰出版的,但我不是胡喷,只是基于现实的认知与判断。投资买的是什么。是趋势,是未来。出版的未来就是如此,不是凭谁的热情、理想就可以改变的。我相信是真爱、仍爱出版的,但这行已经不值得爱了。

一切果,皆有一切因。认真你就输了。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