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在2025年的两会上,大健康产业成为众多代表和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的焦点领域,涵盖了从银发经济到慢性病数字化管理,从药食同源、新质食品资源挖掘到功能食品创新等多个方面。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好想你董事长石聚彬等代表们的提案,不仅反映了大健康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更揭示了政策导向与市场趋势的重大变革。
面对这样的课题,作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参与者,我们应该如何解答呢?作为涉农从业者,我们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综合谋划,将“药食同源”视为一个“新产品”来解题。正如古语所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一、政策支持与市场驱动
(一)当前,国家政策积极扶持药膳行业的发展
《中医药法》、《食品安全法》明确了药食同源产品的合法地位,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政策文件也为该行业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地方政府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实施税收减免等举措,大力支持药膳产业的蓬勃发展。例如,北京、上海、黑龙江等地专门设立了中医药发展基金,旨在鼓励药膳的研发与推广。
(二)2025年两会进一步为健康发展创造机遇
2025年两会期间,释放出诸多有利于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信号,这些信号围绕“预防、治疗、康复、养老、肥胖”等国民健康问题的全链条展开。大健康产业作为兼具民生和经济双重属性的领域,屡次被提及,成为此次两会政策支持的重点方向,这无疑预示着药食同源产业未来的光明前景。
(三)市场需求与技术创新
1.健康意识的增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亚健康人群比例的上升,药膳食品的需求不断增长,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数千亿元。
2.消费升级的趋势。年轻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选择那些兼具功能性与文化内涵的产品,药膳食品也逐渐从传统滋补向日常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如美容养颜、免疫调节类产品应运而生。
3.技术创新的推动。市场对于个性化和便捷化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促使传统药膳与现代工艺相互融合。例如超微粉碎、纳米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产品的功效,还改善了其适口性。
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规划策略
在规划和发展“药食同源”产品时,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需要综合考虑市场需求、政策导向、产业链协同以及消费者认知的提升,构建一个集生产、流通、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综合体系。
(一)市场定位的明确
1. 特色化的市场定位。将药食同源产品作为市场的专业细分领域,与普通农产品形成差异化竞争,强调“健康与养生”的主题。对产品类别进行细分,如按功能(滋补、祛湿、养颜等)或药材类型(根茎类、花果类、菌类等)分区展示,方便采购商和消费者识别与选择。
2. 推行产品标准化与认证。引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等药食同源目录,严格区分普通农产品、中药材和药食同源产品。鼓励供应商获得有机认证、地理标志认证(如宁夏枸杞、云南三七)等,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3. 科技研发企业的引入。以建立“产学研销”平台为导向,吸引科研机构与企业入驻,定期举行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与行业人士的联合座谈会,及时了解市场动态,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健康需求,指导科技研发方向,加快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
(二)强化质量监管与溯源体系
1. 建立专业检测中心。确保产品质量,建议在市场内设立药食同源产品检测实验室,进行农药残留、重金属、有效成分含量的快速检测。同时,与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合作,定期抽检并公示结果,提升市场的公信力。
2. 全链条的溯源管理。构建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可追溯系统,利用区块链等技术推广“一物一码”溯源,增强数据的透明度,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市场可扶持并鼓励供应商与产地合作,建立“基地+市场”直供模式,减少中间环节的风险,并将其纳入全链条管理。
3. 推动产品的多元认证。鼓励获取绿色、有机认证及地理标志认证(如宁夏枸杞、云南三七)等,突出产品的品质、地域特色和营养价值,提升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和附加值。
(三)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之策
在私有制、混合所有制或国有市场(可通过特殊目的实体SPV实施)的背景下,可通过市场主导或参与运营等方式,规范、引导并推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1. 整合上游资源。携手中药材种植基地及农业合作社,实施定向采购策略,确保优质药食同源原料的供应。支持产地开展初加工工作,如清洗、干燥及切片等,以提升产品的标准化水平,夯实产业链上游基础。
2. 拓展深加工领域。引入食品加工企业,开发多样化的即食产品,如山药粉、茯苓饼干,以及养生茶饮和预制药膳包等具有高附加值的商品。此举不仅能丰富产品线,还能提升产业链的整体价值。
3. 区域品牌营销。打造强有力的区域公共品牌,例如“XX市场养生食材”,通过统一的包装和认证标识,提升品牌的辨识度和信任度。结合线上线下融合营销策略,以及借助直播带货和短视频平台(如“药材鉴别小课堂”)进行创新推广,进一步扩大市场的辐射范围,提升品牌影响力。
三、跨界合作拓展场景:药膳链接万家,构建全链条健康生态
通过文化教育、精准营销、文旅融合与数字化创新,药膳产业可突破传统局限,形成“教育-体验-消费-健康管理”的闭环生态,实现从单品销售到健康生活方式输出的升级。
(一)药食同源文化展区:多维传播,深度教育
1.直播互动:邀请中医专家、药膳大师进行“溯源直播”,带观众探访药材原产地(如云南三七基地、长白山人参园),实时讲解药材特性与炮制工艺。
2.图文/短视频科普:制作“一分钟药膳课堂”系列,用动画演示食材配伍原理(如“黄芪+当归”补气活血机制),结合节气养生(如冬至药膳套餐推荐)。
3.沉浸式体验区:设置VR/AR互动屏,模拟药膳制作过程,消费者可“虚拟烹饪”并生成个性化食疗方案。
(二)药膳营销推广:精准场景渗透,定制化服务闭环
1.B端合作深化。医疗机构联动,与中医院共建“药膳调理门诊”,为患者提供术后康复、慢性病管理配套药膳包(如糖尿病低GI药膳套餐);养生机构增值服务,为养生会所、SPA馆开发“药膳+理疗”套餐,如艾灸后搭配疏肝理气茶饮,提升客户黏性。
2.C端渠道创新。电商平台策略,在京东健康、天猫医药开设“药食同源旗舰店”,结合AI健康诊断工具,为消费者推荐适配药膳产品(如熬夜族护肝茶、白领抗疲劳粥);社区团购下沉,与团长合作推出“邻里药膳共享计划”,提供小包装试吃组合,定期举办社区养生沙龙。
3.数据驱动优化。通过用户购买数据与健康管理问卷,建立“体质-药膳”数据库,动态调整产品组合(如湿寒体质用户推送姜枣茶优惠)。
(三)康养沉浸体验:文旅融合,场景化消费升级
1.旅游路线开发。推出“药膳养生之旅”(如安徽亳州药材市场→药膳文化馆→古法炮制工坊→药膳主题餐厅),配套导览手册与药材采摘体验券;季节限定活动,例如夏季举办“清凉药膳节”,设置解暑凉茶市集;冬季推出“暖冬药膳温泉套餐”,结合温泉疗养与药膳调理。例如安徽亳州中药材市场在原有“药食同源专区+电商直播+药膳文化节”基础上,新增“药膳创业孵化器”,为药农提供品牌包装与电商培训,年交易额突破1500亿元。
2.康养空间打造。药膳主题民宿,在康养小镇植入“药香客房”(如房内配备药枕、养生茶包),提供晨间药膳早餐与睡前药浴服务;互动体验工坊,设“古法药膳炮制课”,游客可亲手制作药酒、药蜜,成品支持邮寄到家。例如重庆联合本地高校研发“药膳分子料理”,将传统药膳与现代烹饪技术结合(如低温萃取药材精华),提升市场吸引力。其中,重庆开州建设三峡药博园、木香民宿等药文旅地标,年产值近10亿元。
3.数字化赋能。开发“药膳文旅小程序”,集成景点导览、食疗问诊、药材购买功能,用户可生成个人健康报告并兑换药膳优惠券。
此外,构建跨区域药食同源产业联盟,实现资源与技术共享;积极参与国际食品展览会及中医药博览会,以提升品牌影响力;深入研究国际市场对药食同源产品的需求,推动符合国际标准(如FDA、EU有机认证)的产品出口。
最后,在规划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药食同源产品时,必须紧紧围绕“安全、专业、便捷、体验”这四大核心理念。通过实施标准化运作、推动品牌化发展、利用数字化技术以及促进跨界融合,将传统的农批市场提升为健康食材的集散中心以及文化传播的优质平台。最终,在保障市场繁荣与活力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