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耀幼年丧父生活艰难,学习手艺一鸡成名,转行陶瓷成绩斐然

快乐de东东游梅州 2023-10-20 16:29:47

刘元耀(1901~1994),广东梅县丙村镇横石村人,民国时期梅县知名画师,陶瓷行业的助理工程师。解放前,刘元耀主要在梅县、蕉岭一带为华侨新建的房屋绘制壁画,他擅长山水、花鸟和乡村风景写生等,他的画笔法细腻,形象逼真,尤其擅长画公鸡和鸽子等,在当地的知名度很高。解放后,他主要在大埔高陂从事陶瓷机械化生产设备的设计制造和工艺技术的升级改造等,为大埔陶瓷行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并为广东部分国营陶瓷厂培养了不少技术工人。

喜鹊(拍于梅县雁洋鹧鸪村富润庐)

刘元耀头像

《姜太公钓鱼》,拍于富润庐

《大埔陶瓷志》

幼年丧父生活艰难

清末民初,梅县丙村镇横石村山多田少,人民生活十分艰难,不少村民出南洋(东南亚)谋生,刘元耀的父亲看到村里有些人出南洋发财后回家乡做了漂亮的房屋,便跟着别人去了南洋,那时候,刘元耀还在母亲的娘胎里。

横石村村景一角

刘元耀7岁那年,他的父亲在南洋帮人砍树时,不幸被倒下的树木砸死。他的母亲为了养活家人并供刘元耀上学,跟当时梅县的许多客家妇女一道,挑盐上江西挣点血汗钱,石头砌成的赣粤古驿道上留下了他母亲艰辛的汗水。孝顺的刘元耀看到母亲挑盐上江西那么艰辛,便立志长大后要多挣钱,让母亲过上好日子。

赣粤古驿道

遗憾的是,由于长期过度劳累,等到刘元耀画壁画出名时,他的母亲已经去世了,来不及孝敬母亲让他感到十分遗憾和愧疚。成名以后,刘元耀对奶奶很孝顺,他交待村里的杀猪人,只要有猪肉卖,就要送到他家里,每个月结算一次。他的奶奶直到他画画成名二十多年后才去世,算是享到了孙子的福。

1973年,73岁的刘元耀为女儿刘春英画的“焕彩楼”写生画

学习手艺,一“鸡”成名

刘元耀自幼喜欢画画,丙村中学初中毕业后,跟着他爷爷去海陆丰学习木雕、油漆和灰塑等,天资聪颖的他学习手艺进步很快。十六七岁时,他在丙村某寺庙做了一个大公鸡的塑像,公鸡体形健壮,鸡冠肥大,颜色鲜红;一片片羽毛形态清晰,颜色鲜艳,十分逼真。去寺庙朝拜的香客见到后无不交口称赞,他因此一举成名,很多人请他到家里画画。

1943年刘元耀画的公鸡(拍于梅州梅县雁洋鹧鸪村富润庐)

为了进一步提高绘画技术,丰富绘画内容,刘元耀买了画谱,白天去华侨家里为主人新建的房屋画画,晚上便在家里自学绘画。刘元耀生性聪明,善于观察,且画画的天赋很高,因而他的绘画技术提高很快,他画的公鸡、鸽子、孔雀、喜鹊等鸟类和花卉等十分逼真,令人赞叹。

喜讯频传(1943年刘元耀画的鸽子,拍于雁洋鹧鸪村富润庐)

精益求精,上海深造

虽然刘元耀的画在本地小有名气,但是他并未就此满足。1933年,刘元耀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简称“上海美专”)深造学习,他在上海美专主攻西洋画,色彩写生提高很快。当时,上海美专的刘海粟校长看到他很有天赋,便建议他多去看画展,学习画坛精英们的画画技术,进一步提高色彩的运用能力和写生水平。

上海美专校门

他画画的天分很高,加上学习又十分用功,上海每次有画展他都去观摩学习、研究、模仿,不到一年,他就拿到了上海美专的毕业证书。令人遗憾的是,土改时因为他家被评为地主,他的妻子担心会被红卫兵抄家和批斗,把刘元耀的很多资料都烧掉了,他的不少画作和他在上海美专学习时拍的毕业集体照也一起化为灰烬。

(刘元耀的女儿刘春英接受采访)

民国知名画师,画作存留乡村

从上海美专毕业后,刘元耀的绘画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由于他画的国画山水、花鸟、乡村风景写生画等都栩栩如生,受到很多人的喜爱,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遍了蕉岭、梅县的许多乡村,不少华侨新建的房屋都请他去画画。

晚节留香(《梅县民报》、《进化论》信封等写生,拍于丙村嘴头村)

笔者实地调查得知,梅县新县城的济济楼、雁洋鹧鸪村的富润庐、丙村嘴头村的光华楼,南口侨乡村的不少潘姓华侨的房屋壁画都是请他画的。

济济楼中堂屏风上方的画

拍于丙村嘴头村光华楼上堂

解放战争时期,受内战动乱影响,海外华侨回乡建房几乎停滞了,请他画画的人少了许多,刘元耀便出香港给人画画。

转行大埔陶瓷,技改成绩斐然

因为刘元耀的壁画声名远扬,1952年,位于大埔高陂赤山的广东省高陂陶瓷技术学校把他从香港请了回来,让他为学生教授美术和陶瓷造型等,陶瓷学校毕业的学生称其为“陶瓷美术大师”。

赤山小溪左岸的广东省高陂陶瓷职业学校原址

高陂瓷校学生家长会(1953年)留影

1954年,陶瓷学校迁校合并后,在学校原址上扩建校舍,办起了广东省企业厅直辖的第一间国营陶瓷企业,名为“广东高陂机械瓷厂”,这是广东第一家使用机械设备生产陶瓷的厂家,刘元耀负责陶瓷机械生产设备的设计制造与安装调试,堪称广东陶瓷机械设备第一人。

为了实现陶瓷的机械化生产,他到江西等地学习陶瓷的机械化生产,着手改造陶瓷生产工艺,将手工拉胚改为机械拉胚。建国初期,国内钢材严重短缺,他利用大埔丰富的森林资源,因地制宜地将木材加工成生产陶瓷的机械设备,既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陶瓷的生产效率。此后,大埔的其它陶瓷厂纷纷派人向他学习。大埔县的陶瓷生产从传统的低效率手工制作逐步过渡到机械化生产,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1958年体制下放后,“广东高陂机械瓷厂”改名为“大埔县赤山瓷厂”,刘元耀继续在赤山瓷厂工作。后来,全省各地国营陶瓷厂陆续派人到赤山瓷厂向他学习陶瓷造型,刘元耀以带学徒的形式培养了不少陶瓷造型技术工人,因而他在当时广东陶瓷业的名气不小。1974年,74岁的刘元耀从大埔陶瓷研究所退休后,电白、肇庆、饶平等地的陶瓷厂仍有人请他去做师傅,培养陶瓷造型人才等。

大埔县赤山瓷厂(图片来源于《大埔陶瓷志》)

1960年,刘元耀转入大埔县高陂陶瓷研究所工作,全身心扑在工作上,为大埔各陶瓷厂设计厂房和机械设备等。据《大埔陶瓷志》记载,刘元耀在高陂陶瓷技术改造方面共有20多项成果,为大埔高陂陶瓷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几乎年年都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1963年,大埔陶瓷研究所的郭祖光(主编)、刘元耀、黄玉炼三人共同编著的《大埔日用陶瓷造型工艺》一书,成了日后大埔陶瓷行业的教科书,可见刘元耀在陶瓷造型工艺方面早有建树了。

参与编著《大埔日用陶瓷造型工艺》(见《大埔陶瓷志》)

热心公益,修路建亭

刘元耀画画赚了钱后,在家乡横石村买地建了一座两层的小楼房,从夫妻双方的名字中各取一字,楼名定为“耀金楼”。耀金楼的大门上面画有八张小幅画作,上面4幅是山水画,下面4幅为大象、狮子、孔雀、喜鹊等。

耀金楼

他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1933年,画壁画已小有成就的刘元耀与同村的刘汉荪共同倡议在横石村石拱桥上建造公安亭,方便村民和过往行人避雨休息。(详见碑记)

去程贤章作家庄园的公路和大树下的横石村公安亭

1984年重修公安亭的碑记

据刘元耀的儿子刘定球回忆,刘元耀除了带头捐款建造横石村公安亭外,还带头捐款铺设丙村镇横石村到城东镇玉水村两三公里长,约80公分宽的鹅卵石路。当年没有机械设备,完全靠人力挑石头铺山路,耗资肯定不小。为了方便乡里乡亲们出行,他把画画赚来的钱大部分用于公益事业,实在难能可贵。

1984年,横石村重修公安亭,84岁高龄的刘元耀免费为公安亭画了两幅横石横径村全景写生(见图片)和8幅小画。

横径全景 1

横径全景2

原公安亭上刘元耀的八幅小画

参考资料:

1、广东省大埔县陶瓷志编纂小组编的《大埔陶瓷志》(主编:郭祖光)

2、杨云山编著的《大埔陶瓷》

3、采访刘元耀的后裔

4、采访梅县区雁洋镇鹧鸪村温小俊

5、文章中刘元耀的壁画均为笔者近几年在梅县区的客家民居中实地拍摄的

1 阅读:14
快乐de东东游梅州

快乐de东东游梅州

走遍梅州及周边,分享梅州各类美景,争做梅州的徐霞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