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一岁多的时候,出现打人、扔东西、不听指令等行为是较为常见的现象。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萌芽和探索世界的初期,他们还不能很好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只能通过这些行为来展现内心的需求。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对这些行为听之任之,适时给小娃立规矩,对其良好行为习惯和性格的养成至关重要。
1.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一岁多的孩子打人,可能并非是出于恶意攻击,而是他们探索世界和与人互动的一种原始方式。比如,他们可能想表达喜欢,却不知道如何用恰当的动作,所以伸手去拍打。扔东西则往往是因为对物体的物理特性感到好奇,想看看东西扔出去后会怎样,同时也是在锻炼手部精细动作和空间感知能力。至于不听指令,一方面是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另一方面他们还在逐步理解大人话语的含义,执行起来存在一定困难。
家长只有充分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才能以平和、包容的心态去应对,避免因误解而采取不当的教育方式。
2.建立简单易懂的规则
对于一岁多的孩子,规则一定要简单明了、具体直观。例如,针对打人行为,可以明确告诉孩子“不能打人,打人会疼”,同时配合表情和动作让孩子理解。关于扔东西,设定规则“只能在指定的地方扔玩具”,并给孩子示范正确的做法。
规则不宜过多过杂,以免孩子记不住。每次只强调一两个关键规则,反复强化,让孩子逐渐形成印象。而且规则要保持一致性,家里所有成员都要遵循相同的标准,否则孩子会感到困惑,不知道该如何做。
3.采用正面引导的方式
正面引导是给小娃立规矩的有效方法。当孩子做出符合规则的行为时,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比如,孩子没有打人,而是温柔地摸了摸小伙伴,家长可以马上表扬:“宝宝做得真棒,这样轻轻摸小朋友,大家都很开心。”用具体的语言描述孩子的正确行为,让他们清楚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
鼓励的方式可以多样化,除了口头表扬,还可以给一个拥抱、一个亲吻,或者奖励一颗小贴纸。这些积极的反馈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促使他们更愿意重复这些好行为。
4.适当运用负面反馈
当孩子违反规则时,需要给予适当的负面反馈,但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大声呵斥或打骂孩子,这只会让他们感到害怕和困惑,不利于规则的建立。可以采用温和的制止方式,比如轻轻抓住孩子打人的手,严肃地看着他的眼睛,告诉他“不能打人”。
如果孩子扔东西影响到他人或造成混乱,可以把东西暂时拿走,对孩子说:“因为你在不合适的地方扔东西,现在这个玩具要休息一下了。”让孩子明白违反规则是有后果的。不过,拿走东西的时间不宜过长,避免让孩子产生过度的失落感。
5.借助故事和游戏强化规则
一岁多的孩子喜欢听故事、玩游戏,家长可以利用这一点将规则融入其中。选择一些与良好行为习惯相关的绘本,如关于分享、礼貌待人的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引导孩子讨论故事里的角色做得对不对,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规则教育。
通过游戏的方式也能让孩子更好地理解规则。例如,玩“玩具回家”的游戏,模拟收拾玩具的场景,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整理物品,明白玩具玩完后要放回原处的规则。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能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遵守规则。
6.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孩子规则意识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家长要以身作则,自己先做到遵守规则。比如,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说话算话;在公共场合遵守秩序,不大声喧哗。孩子会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模仿家长的行为。
家里的物品摆放要有秩序,为孩子创造一个整洁、有条理的生活空间。这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规则意识。同时,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尊重、和睦相处,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激烈争吵,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给一岁多的小娃立规矩需要家长的耐心、爱心和恒心。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行为,采用科学、恰当的方法引导和教育,让孩子在规则的呵护下健康快乐地成长。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不断调整和完善规则,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自律、守序的意识和行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