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真是“水货”?《大唐狄公案》里提到的明经科是什么?

林晓八点 2024-03-13 08:24:14

最近热播的《大唐狄公案》毁誉参半,喜欢的人觉得拍得很有悬疑逻辑,而且涉及到的唐代的政治、经济制度很有考据性,是部大大的佳作;但也有人认为,这部剧完全颠覆了以往狄仁杰的形象,一个能打又能破案的狄仁杰,跟地痞混混似的,实在让人接受不能。

其实,这些都只是不同的影视剧有不同的侧重点,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各不相同,哪怕都是取自历史人物,但经过影视改编后的角色,都与真实历史中的人物相去甚远,或者说是对历史典籍中只言片语的合理想象和发散,并没有优劣、对错之分。

撇开狄仁杰的形象不谈,单说这《大唐狄公案》里的科举制度,就拍得很讲究,比如狄仁杰参加科举考试时,他考的并非通常来说我们最熟悉的进士科,而是明经科。

在以往的影视剧中,考中了大多被称为考上了进士,因此很多人就误以为科考过关就是考中进士,但其实科举考试分为很多科目,进士只是其中一种应试科目,而非唯一。

一、科举到底有哪些科目?考什么?

科举制度是隋唐时期确立的,隋朝废除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正式创立科举选官制度,但这一时期科举制度尚不成熟,一切皆在尝试中。

隋文帝时设秀才科、明经科,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到了唐代,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应试科目已经有了秀才科、明经科、明法科、进士科、明字科、明算科等等,每科还有细分。

从名字来看,我们约摸可以猜出,这些科目实则是针对不同才能的,只要有一技之才,哪怕其他科目表现不佳,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甚至脱颖而出。

如此设置应试科目,有利于选拔不同类型的人才,更有利于打破门阀限制,不问出身(主要是指门阀与平民的出身区别,如果是商人、贱籍、罪犯亲属等,则明令不得任官,也难以通过科举考试实现阶层跨越)选拔人才,使得读书人一门心思投入到科举考试中,而不再轻易揭竿而起。

《大唐狄公案》中提到的明经科,就是唐代科举考试科目之一,而唐代最重要的科举考试的两个科目,即明经科、进士科,士人们大多考的都是这两科。

明经科

明经科,主要考核的是儒家经典,唐初时明经科一般只考察经义,但统治者逐渐发现,如果只考经义,则学子们往往不读正经、抄撮义条,到唐高宗调露2年起,明经科加试贴经(贴经有点类似于现在的阅读填空,只不过填的不是一两个字,而是较长的经典著作原文,主要是考察学子对儒家经典原文的熟悉程度)。

从剧中狄仁杰的考试状况来看,他应该是考的经义,而不是加试贴经,否则像他那样毫无准备上场,应该很难顺利过关。

进士科

进士科,最初只考察策文,唐高宗后期改为贴经、诗赋、试策三场,成为唐代进士考试的定制。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明经科与进士科,曾在某段时间内都考过贴经,这主要是对儒家经典的死记硬背,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而诗赋、策文这些就要看个人文字水平了,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鼎盛时期,正是因为当时进士科考试要考诗赋,士人们自然多番钻研,水平极高。

唐代文风华丽,制诰文讲究四六骈丽、文藻浮夸,那些诗赋也好,策文也罢,写得漂亮,各种歌功颂德,但在处理实际事务上,却可能水平低下,毫无能力。

唐朝的统治者们也注意到这个问题,并有应对之策。

二、考中不意味着做官,还要再考

在隋朝,科举考试通过后,就可以当官,这时候的科举当真是当官的敲门砖,但唐代却改变了规则,科举通过也只是取得“出身”(比如进士出身),但这并不等同于当官,当官是要通过吏部组织的考试(铨选),这才能正式任命。

在《大唐狄公案》中,狄仁杰的随从等人去替他看榜的时候,有路人看到榜上有自己的名字,高兴地说自己中了,但其实他高兴得太早,通过科举考试、中了进士,也并不意味着他就可以当官。

反而,剧中狄仁杰端坐家中,榜上也无名(随从们去看的榜是进士榜,不是狄仁杰考的明经科),但却等到了朝廷任命他为蓬莱县令的任命书。

狄仁杰有没有参加吏部考试呢?剧中没有演出来,但想必他应该是考了的,而且也必然能过,因为吏部考试(铨选)的内容就是:身言书判。

尤其是书判,也就是写判决书,即如何处理案件(在古代大多是狱讼,也就是刑事案件),这就是在考察应试者处理政务的能力。

狄仁杰会判案吗?

太会了!剧中虽然演的是年轻时期的狄仁杰,但他出场就开始办案,小案、大案、连环案,哪里难得住他?吏部考核这个,他要不能过,那简直就是有黑幕了!

三、明经科与进士科,谁更重要?

《大唐狄公案》中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情节,在狄仁杰的随从去看榜时,还是那位路人,提醒他们,狄仁杰考的是明经科,不在此榜中,而且这个科不重要,没有进士科重要,即使考上了明经科,他也做不了大官!

事实真的如此吗?

简直大错特错!

在唐初,明经科的地位是高于进士科的,至少二者也是并重,并不存在进士科压明经科一头的说法。

明经科出现的时间早于进士科,而且二者考试范围是有一些重合之处的,都要考贴经,也就是读儒家经典,只不过二者侧重点有所不同,而明经科考试的考题越来越偏,选拔不出优秀人才,进士科虽然也有同样的问题,但诗赋文章却是当时统治者所爱,士人们也越发趋于考进士。

但是,在唐初明经科的地位是高于进士科的,最突出的表现,就在于明经科出身的高官数量超过进士科,比如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的朝堂大佬裴行俭、裴炎、李昭德、狄仁杰、张文瓘均是出身于明经科。

对,你没看错,历史上的狄仁杰,他考的就是明经科,这点《大唐狄公案》里完全没搞错。

不是狄仁杰考不上进士、选了个“偏门”的明经科考,而是此时明经科才是主流,正经大佬都是考这个的!

因此,剧中那位考了进士榜上有名的路人,竟然嘲笑狄仁杰考了明经科、将来当不上大官?这是多么可笑的笑话!

要知道,直到开元以后(唐玄宗年号),明经出身的高级官员才逐渐少于进士科,从此淡出科举考试的舞台。

但在狄仁杰那个时期,明经科,可是正经的好科目,绝对不是歪瓜裂枣凑数的!

四、唐代科举的考生来源

《大唐狄公案》中还有一个剧情,讲的是狄仁杰的老仆洪亮要他去考科举,并且找了狄仁杰的老师魏无疾举荐,并搞到了浮票。

所谓浮票,相当于现在的准考证,会详细写明考生的信息,比如姓名、年龄、相貌特征等,但这个并不准确,容易搞错或被假冒。

唐代的科举考试有两种生源,一种是生徒,一种是乡贡。

所谓生徒,就是国子监、弘文馆和地方州县儒学的学生,他们在学校考试合格后就可以参加尚书省的考试。

所谓乡贡,则是在州县报考并经州县考试合格后保送参加省考。

与后世通常三年一次科举考试不同(宋代确立的三年一考),唐代的科举考试通常每年举行一次,这种方式称为岁举,也称常举。但同时,皇帝临时下诏还可能举行制举,制举通过后可直接授予官职,武则天时期制举大盛,后被废止。

从剧中来看,狄仁杰的老师魏无疾在弘文馆任职,因此洪亮去找魏无疾,无疑是让老师开后门,证明狄仁杰在学校考试合格,这样就可以直接参加省考,否则以狄仁杰之前四处游历的驾驶,肯定是没机会参加乡贡,通过后再参加省考的。

魏无疾倒是给学生开了方便之门,只不过这学生却成了他的掘墓人,早知如此,魏无疾恐怕压根儿不想跟狄仁杰扯上关系,直接送走!

小结:

《大唐狄公案》中对于唐代科举制度的一些描述,还是非常接受当时的真实状况的,特别指出了明经科与进士科的区别,更注意到历史上的狄仁杰就是明经科出身,没有忽略这样的历史细节,这点值得称赞。

但与此同时,编剧又忽略了事件发生的历史时期,以明经科在历史上的一般地位来定义狄仁杰时期明经科,认为狄仁杰的出身“不正”,从正常晋升来看难以当大官,这种想法又是错误的。

事实上,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出身明经科的高级官员是多于出身进士科的,明经、进士是当时最重要的两个科目,士人多趋之。

狄仁杰科举出身毫无争议,这也不是他成为武则天得力下属的原因,他不需要另僻蹊径,他走的本就是正途。

0 阅读:0

林晓八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