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李新声
生在北国、长在塞外的我,十分钟情于这里的白山黑水,表现其钟灵秀美一直是我创作的主题。
多年来,我徜徉于肥沃的黑土地,蕴积于胸臆,潜心以笔墨,沉浸于用手中的画笔描绘东北大平原的一草一木。因为是这方山山水水,滋养、开启和催动了我对这雄奇万千、生机无限的大自然生命力的品识、理解和悟彻。
首先,我以诗意的画境,表现黑土地情怀。

李新声作品
一直以来,塞外的生活给我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创作源泉,我用心灵与画笔对话,坚持画自己最熟悉、感觉最深的事物,并在不知不觉和有意与无意之间,以独特的艺术词汇,表达对它们的感受。在我的《瑞雪丰年》《月是故乡明》《艳阳天》《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山乡正月》等作品中,画眼处错落有致坐落着极富特色的乡野村居,堆堆木材、石碾大磨傍着几袋粮食、飘着袅袅炊烟的锥形烟囱点缀其中,远处是大片大片层峦叠嶂一望无垠的林莽雪原,间或流淌着如白练般的曲曲弯弯的冰河,画头处无论是白昼或黑黝黝的天幕,总透露出朦朦胧胧氤氲神秘氛围,静穆中蕴藏着生机,旷达中隐含着温情。

李新声作品
我以抒情为本,追求画面的整体构成,用哲理性的构建增强作品的冲击力,使虚与实对应,浓与淡相生,墨与色巧施,干与湿观照,点与面交织,强调画面的厚重与内在的张力。“诗书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我用清新优雅的格调、现代的审美情趣、精心巧妙的构思,将诗情画意融汇一体,以诗化的意境,表现出一片片静谧的北国原野上的田园风光。
其次,我力求以独特的艺术技法,创画作之新意。

李新声作品
创作中,我尊重艺术法则、形式规律的传统,但更注重艺术的创新。
-----我喜欢用长的线条来支撑画面。线在运动中把各面有机地联系到一起,纵横交错,形成了力的运动方向,使观者的视线不自觉地趋向主题。在主导线的周围,一些短而急促的线的组合排列,加强了画面的气氛。在线与面之间杂有若即若离,看似无意却有意的点在运动,飘逸洒脱,更显灵气。

李新声作品
------我喜欢用大面积的淡墨与浓墨来形成强烈的对比,使画面具有节奏感。在墨与水,干与湿方面,也用类似的方法完成。其湿之处水分饱满外溢,可谓水透纸背;而干的地方则如沙撒纸面,粗放有致。
------我还喜欢采取兼工带写的表现手法。用白描来描绘物象,将北国村庄中的房屋、院落利用笔、墨、色的变化以及位置层次的巧妙布局,使整篇画幅里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音律节奏感,行云流水般的动势感得到了有效的增强,画面形式感官上的韵味和美感大大提升。

李新声作品
最后特别强调的是,我十分注重画作承载的精神内核。
中国的山水画艺术蕴涵着中国文化所代表着的独特的自然观、时空意识和宇宙精神,它所表现的自然物象美是一种“有意味”的精神载体,是一种人格精神、品味和心境,建立于学识修养上,具有独到审美领悟的重构与再造,同时它还具有的独特的人与自然、表现与象征意识。

李新声作品
刚起步时曾认为只要拥有广博的绘画理论、扎实的绘画技法,就可以在画坛崭露头角。事实往往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在山水画的研习和创作实践过程中,我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是感到徘徊不前没有突破。后来通过与众多著名画家和前辈广泛接触,和他们虚心请教,受益良多。他们谆谆教导我,要“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走出来”(李可染语)。要获得“新生”,尤其是当代山水画的发展,就要从更深刻的文化自觉意义上寻求符合于艺术家自身精神气质和时代审美品格的美学价值,从而能清醒地以现代意识去表现、去选择借鉴,并展现出自己富有文化内涵的个性风格、艺术品格。于是,我决定“回归”到情感与心灵得以超越寄托和舒展的“自然”境界里,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发现、寻找和重新确立自己作品的精神内核。

李新声作品
起初,只是想表现与黑土地为伴的淳朴百姓们生活中的善与美,试图追求一种轻松。然而,可能是东北平原上的粗犷、豪放,或沟沟坎坎的曲折、深沉,或寒风的砥砺,也可能是生活的积累已融入我的血液之中,使我的画笔自然不自然地追求一种力度、一种凝重。在《晨曲》《乡音》等作品中,我就选择了写实手法,甚至用超写实的艺术表现方式,使生活中那些真诚、质朴、打动人心的很多细节形象跃然纸上。只有精雕细琢,增强画面的细节,才能使作品的内涵不断深化。为此,我一再强调构图以及物象的位置、空间、比例关系,力求和谐一致,既顺其自然,又有所控制、把握,努力使作品产生“象外之象”“境外之境”的效果。

李新声作品
搭配景物时,我将内在精神象征与外在自然物象结合起来,把自己对“年年岁岁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感叹画下来,记录下人类的生活中演绎出的种种悲喜剧,提示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形成特定的氛围和气势。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我要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北国美丽的风情,我要用手中的画笔去拥抱北国那火热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