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被捕,我国将如何捍卫正义?那一晚又有哪些重大事件发生?菲律宾媒体爆出消息,国际刑事法院(ICC)和国际刑警组织(INTERPOL)均对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发布了逮捕令。菲律宾政府对此表示接受,并部署了超过7000名警力,准备对杜特尔特进行抓捕。此时,杜特尔特及其家人正身处中国香港进行访问。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他并未感到恐惧,并坚称自己无罪。11日上午,杜特尔特从香港返回菲律宾,在机场被早已等候的菲律宾警方逮捕。杜特尔特被捕后,仅7小时内,我国便作出回应,对ICC发起反击。我国表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首先,我国正密切跟踪事态的演变。此言非同小可,回顾当初韩国总统尹锡悦遭遇逮捕之际,我国官方的回应是“对韩国内政不予置评”。相较之下,杜特尔特已是卸任的前总统,而尹锡悦则是现任总统,从中可见我国立场的微妙变化。确实,这两起事件的本质存在显著差异。尹锡悦的被捕主要源于韩国政坛内部的争斗,而杜特尔特的被捕不仅根植于菲律宾政坛的内讧,还涉及到外部势力的干预。
其次,中方的补充阐述进一步揭示了问题的实质。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强调,我国始终坚持国际刑事法院应严格遵守补充性管辖的基本原则。补充性管辖原则指的是什么?国际刑事法院作为人类史上首个专门负责追究个人国际犯罪责任的常设国际刑事法庭,其核心原则之一便是补充性管辖。这原则意味着国际刑事法院的司法权仅在国家司法体系无法有效行使管辖权时作为补充,以防止国际司法权力超越国家主权。简言之,国家内部的司法管辖权应享有优先地位,国际刑事法院需尊重并遵循这一原则。
因此,我国所传达的观点同样明确,即杜特尔特所提及的“反人类罪”问题,理应由菲律宾民众先行审理,国际刑事法院无权越俎代庖,提前介入。此举显然有悖于该机构长期秉持的原则。第三、我国外交部敦促国际刑事法院“依法审慎行使职权,避免政治化和双重标准的倾向”。此言虽委婉,实则是对国际刑事法院的间接批评。自国际刑事法院成立以来,其行为记录屡遭诟病,频繁出现双重标准,选择性执法,甚至出现执法不公的现象。譬如,对于俄罗斯总统普京,国际刑事法院已发布通缉令,然而面对西方和美国方面的犯罪行径,却选择了沉默不语。这一现象充分揭示了所谓的国际刑事法院,早已沦为西方国家政治的傀儡。值得一提的是,国际刑事法院并非联合国的直属机构。去年12月,联合国大会主席费勒蒙·扬便公开批评国际刑事法院,指出该机构存在严重罪行却纵容罪责不彰的问题。在打击罪责不彰现象的斗争中,国际刑事法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显而易见,中方的表态正是秉持公正的立场。马科斯当局的行动迅速而果断,当晚便引发重大事件,他们直接将杜特尔特拘押,并将其送往国际刑事法院的所在地——荷兰海牙。马科斯此人的行事风格,在打击政敌时,可谓犀利果断,不留丝毫情面。对此事件,您有何高见?诚邀各位点赞、留言、转发,共同加入这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