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兴:教练组普遍反映U17年龄段的情况比预想的要好很多

微笑向阳心 2024-12-28 15:21:53

中国足协U17精英训练营:从“选苗子”到“育苗子”的全链条尝试

中国足球青训的“病”有很多:球员基数小、技术粗糙、伤病频发、管理混乱,但这次2007年龄段U17精英球员训练营却给人一种“希望的味道”。从选拔、分组到教学赛和后续指导,这次训练营不单是在挑人,更是在育人,为未来的国青队打地基。那么,这次训练营到底有哪些值得琢磨的地方?

先说第一个亮点:分层管理,科学选拔。67人中实际参加66人,按综合测试直接分为A、B、C三组。看上去是一种“分优劣”的操作,实际上是为了有针对性地分配训练资源。A组主攻强强对抗,B、C组则可能更注重培养潜力,保证每一层次的球员都有机会提高。这种分层,不是单纯的淘汰机制,而更像“因材施教”的第一步。

第二个细节很抓人:退役国脚带队,技战术训练+理论指导双管齐下。教练组由退役国脚组成,这既是一种“榜样效应”,也让青训回归技战术层面的本质。不止是踢球,他们还通过录像课讲解国外比赛,甚至连训练日志都盯得死死的。球员每天写,教练连夜改,这种细致程度说明了对青训的重视,也试图通过专业反馈帮助球员尽快形成“职业思维”。试想一下,刚写完的训练日志就被教练“批改”,球员们恐怕再也不敢混日子了。

再看第三点:教学赛与尝试新位置,为球员提供多样化机会。教学赛确保每名球员至少上场45分钟,甚至允许尝试新位置,这种“开放式培养”显然是为多面手的出现铺路。国内青训曾被诟病“定型太早”,很多年轻球员被固定在一个位置上,缺乏适应能力。这次训练营却愿意让球员去试错,显然是在为未来打基础,毕竟一个能打多个位置的球员,才是现代足球需要的“万金油”。

最后必须提到的是:家庭作业+长期跟踪指导。训练营结束后,不是“一拍两散”,而是每名球员都得到了针对性的强化建议,甚至布置了“家庭作业”,后续还要检查完成情况。这种模式让训练营从一次性的“选苗”升级成了“育苗”的闭环。更妙的是,教练组对2007年龄段球员整体表示满意,还特意提到有近20名左脚球员,这无疑是中国足球长期左脚球员稀缺问题的一种突破。

但这次训练营也不是没有问题。比如球员休息时间不同导致状态参差,甚至部分人受伤,这暴露了青训中的老问题——球员的身体管理和训练节奏仍需改善。如何在高强度训练和身体恢复之间找到平衡,是未来青训必须攻克的难点。

那么,中国足协能不能继续把这种科学的选拔和训练机制坚持下去?或者说,能否解决国内青训从“基础训练”到“后续跟踪”的断层问题?这些问题不光决定了一支国青队的命运,更关系到中国足球的未来。

最后一个反问:67个人的训练营很热闹,但中国足球真正需要的,是不是1万个“67人”的机会?如果连“踢球的孩子都不够”,我们又该去哪里找未来的武磊?

0 阅读:0
微笑向阳心

微笑向阳心

感谢各位的关注与支持,期待与您共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