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贝越冬管理,冰层破孔技术,渤海湾案,对照参数须知
扇贝,这小小的海洋生物可有着不少门道,咱先说说它的特点。扇贝的身体构造很特别,它有两个类似扇子一样的壳,这个壳可不仅仅是装饰。在不同季节,扇贝壳的颜色和光泽会有一些变化,就像扇贝也会根据环境“换装”似的。它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像浮游藻类这种微小又大量的生物都是它的美食。
说到扇贝的价值,那可不小。在经济价值方面,扇贝肉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人们爱吃扇贝做的菜,比如蒜蓉粉丝蒸扇贝,味道鲜美极了,所以市场上扇贝一直都有一定的需求量。在生态价值上,扇贝在水产养殖的生态系统里能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毕竟它吃的是浮游生物。
咱先讲讲在扇贝养殖中,尤其是北方渤海湾地区的养殖户遇到的那些事儿。就说一位在渤海湾海边养殖扇贝多年的李大哥吧。他跟我说,扇贝养殖在不同季节有不同的难点,越冬管理就是其中特别难的一块。在北方寒冷的地方,北方的冬天又长又冷,比如东北的冬天,气温能降到零下二三十度。咱这渤海湾海域一到冬天水面就结冰,这冰层要是处理不好,对扇贝来说就是个很大的威胁。
咱先看看北方和南方在扇贝养殖上的地域差异。南方像广东、福建沿海,气候温暖湿润,一年四季温度相对比较高,扇贝生长得比较快,养殖过程中的管理重点可能更多在预防台风、防止水温过高引发的疾病等方面。但北方就不一样了,像渤海湾这地方,北方冬季寒冷,扇贝得面临冰层覆盖的情况。而且不同种类的扇贝在不同地区也会有不同的表现。比如说栉孔扇贝,它在渤海湾比较常见,对水温变化比较敏感,而且它喜欢水流比较急的地方,这样能让它有更充足的浮游生物可吃。
说到这冰层破孔技术,这可是有讲究的。像之前一个滨州的小养殖户老张,他给扇贝养殖区破冰的时候就踩过坑。他没有按照合适的参数来操作。那这个合适的参数是啥呢?首先得考虑冰层厚度。如果冰层太厚,破孔就不太好操作,还可能会对下面的扇贝造成惊吓。一般来讲,冰层在10厘米到50厘米是常见的情况。不同种类的扇贝可能对冰层厚度压力的承受能力也不一样。像海湾扇贝就相对皮实一点,能承受稍厚一点的冰层,但也不是无限度的。
老张最初啥也没管,等冰层太厚了才去破冰,结果破的时候用力过猛,好多扇贝壳都被震破了。他说要是能早点规划,根据冰层厚度和扇贝的生长阶段合理安排破孔就好多了。一般来说,在冬天的时候,如果冰层开始形成了,要是不太厚,就间隔着破一些小孔,让水体能交换。如果冰层厚了,那破孔的间距就得小点,而且孔的大小也得控制好。
说到这扇贝和绿植的对比,虽然听起来八竿子打不着,但其实有些对比还挺有趣的。比如说绿宝石吊兰和扇贝。绿宝石吊兰在室内养殖,它喜欢半阴的环境,叶片肥厚,而且有漂亮的花纹。扇贝呢在室外的大海里,它可没有半阴的环境,整天在水里泡着。再比如虎皮兰,虎皮兰很耐旱,一个月浇一两次水就差不多了,而扇贝每天都得在水里,还得保持合适的水温、水质。还有文竹,文竹喜欢凉爽湿润的环境,湿度得在百分之六十左右,扇贝的水温得根据不同的季节保持在合适的度数,像冬天的水温要尽量保持在扇贝能适应的低温范围,夏天得防止水温过高。这些绿植生长环境的差异,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扇贝养殖特殊的环境要求。
咱再说说那渤海湾案。有个网友试图在渤海湾某个小海湾自己试着养扇贝。刚开始的时候,他啥都不懂,也没做什么冰层破孔规划。冬天到了,海面结了厚厚的冰,他就拿着工具开始乱破冰,结果扇贝大部分都死了。后来他才明白,原来扇贝养殖在各个环节都有很多要研究的,特别是冰层破孔技术这种关系到养殖成败的关键环节。
从3年的养殖周期来看,第一年可能还能比较顺利地应对这些问题,但是到第二年、第三年,如果一直不注意细节,可能就会积累很多问题导致产量下降。在一个青岛的养殖场,刚开始的那几年扇贝产量还不错。但是随着养殖年限的增加,他们对冰层破孔技术的重视程度下降了,也没有根据每一年的实际情况调整破孔参数,结果扇贝的产量越来越低。
说到这里,又不得不提冰层破孔技术中对时间的把握。如果在一天当中不同时间破冰也有讲究呢。一般早上、傍晚的时候气温低一点,对扇贝的刺激会小一些,这个时候破冰会比中午阳光强烈、气温高一点的时候好一些。而且如果冰层已经存在了一段时间,突然破孔还可能会改变扇贝周围水体的溶氧量、营养物质的浓度等。比如说,破孔之后,新鲜的、含氧量高的海水会和周围的水体进行交换,如果操作得当,可以让扇贝呼吸更顺畅,有利于它的生长。但是如果操之过急,也可能会出现相反的效果。
还有个烟台的养殖户,在扇贝养殖过程中发现,不同土壤(这里指的是养殖池底的土壤质地,如果是近海泥沙底的扇贝养殖)的养殖池里,扇贝的生长状态也有差别。泥沙比较细腻的地方,扇贝可能附着得更稳,生长也可能会更顺利一些。这就像绿植种植在不同质地的土壤里,像在腐叶土里的吊兰和砂质土里的吊兰生长速度和状态都会不一样。
从南北地域差异来看,南方的养殖池可能会因为雨水充沛而有不一样的水质变化规律,而北方的渤海湾养殖池可能更多受降水少、蒸发量相对大的影响。比如在海南的一些扇贝养殖尝试,因为雨水会带来大量的淡水注入海水,水质的盐度会经常发生变化,需要不断调整管理策略。而渤海湾这边,冬季的时候盐度相对比较稳定,但水温降低带来的一系列表现才是大问题。
在扇贝的日常管理中,除了冰层破孔技术,还有饲料投放也很关键。不同生长阶段的扇贝,对饲料的需求量和种类都不一样。幼体的扇贝需要颗粒更细小的饲料,而且每天要投放的次数比较多,可能一天要投喂3 - 4次。等扇贝稍微大一点,像已经长到一厘米左右了,饲料颗粒可以稍微大一点,每天投喂2 - 3次就行。但是这也要根据水质和扇贝的实际生长情况来调整。就像种蔬菜一样,不同的生长阶段对肥料的需求也不同。
我们再看看冰层破孔后的维护。破孔之后,也不能就不管了。每天都要检查孔的情况,看看有没有重新结冰或者被杂物堵住。如果发现孔堵了或者重新结冰了,就得赶紧处理。这就好比家里的管道,堵了就得疏通,不然会影响正常的使用。
另外,扇贝养殖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也不能忽视。在北方渤海湾地区,有时候会有一些寄生虫来侵害扇贝。这个时候,就得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比如说,有一种纤毛虫,它会附着在扇贝的壳上,让扇贝呼吸困难,影响生长。发现这种情况,就要用合适的药物来治疗,但药物的使用量和频率得严格控制,不然可能会造成扇贝的药物残留超标。
在冰层破孔技术的操作上,工具的选择也很有讲究。不能用那种太大太钝的工具,不然破冰的时候费劲不说,还容易对扇贝造成伤害。得选择比较锋利而且合适的破冰工具,这样可以减少对扇贝的惊扰。而且破孔的时候,工具入水的角度也很重要,角度不对可能会把扇贝的壳弄坏。
在2个月的养殖周期里,比如一个小扇贝从刚投放苗种到稍长大一点的时间,这段时间冰层破孔的频率就要高一点,可能一周就要查看一次冰层情况并进行破孔。要是忽视了这一点,扇贝很可能就因为水下环境不好而发育不良。
对于那些想要尝试在渤海湾做扇贝养殖的新手来说,前期的调研和学习是必不可少的。要从扇贝的种类选择、养殖场选址,到越冬管理的每一个细节,包括冰层破孔技术、饲料投放、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都要深入了解。不能只听别人说这行赚钱就盲目跟风。
你看,扇贝养殖尤其是北方渤海湾地区冬季的管理,这里面的学问可太多了。还有很多地方我们还在不断探索和完善。比如说怎么根据扇贝的基因特点来制定更合理的越冬管理方案呢?这个问题就很值得大家去讨论,也许在未来我们能看到扇贝养殖更加科学高效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