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那个做了45年才驾崩的嘉靖皇帝,闭上眼睛的最后一刻,说了这样一番颇有哲理却又让后世十分的难以接受的一句话:“长江水清,黄河水浊。长江浇灌了两省的田地,黄河也浇灌了两岸数省的田地,可无论是长江,还是黄河,又都会难以避免的淹掉两岸数省的田地。
请问长江和黄河在几千年的历史上,是有功劳?还是罪恶滔天呢?
很明显,历史书上不会做这样看似毫无意义的辨析。
一、
大明王朝编剧刘和平在创作时,是十分有意识的以中国历史上的“道法无常思想”来辨析的。
改稻为桑,成为了一面嘉靖王朝的镜子。
当时的大明国库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无论是北方的蒙古族进犯,还是面对东南沿海的东洋人的不断骚扰,那个不需要真金白银,哪个不需要行国库里来索取,但问题是,没钱了,都没钱了。
作为“严党”的战斗素养最强者,严世蕃首当其冲的指责清流们不但不做事,还处处掣肘,让他们“严党”难以为大明朝搞到钱财来充实国库。
这样说似乎没有错误,在我们大多数观众的心里面,所谓的清流,其实就是一个个披着虚幻的“理想主义的”外衣,到处给朝廷,给那些想要实实在在做些事情的实干家找麻烦,整日只会背写朱子格言,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那就要从双方的核心利益出发观测了。
以嘉靖皇帝和严世蕃为例子,嘉靖在历史上的妃子数量根据记录是在四五十位左右,而严世蕃呢?也有十几位小妾。这就很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严世蕃其实是在向着嘉靖看齐的,只是数量少一些而已。
“严党”为嘉靖皇帝搞钱是真的,但是雁过拔毛也是真的。
这就是“严党”的核心利益点,那就是我们是为皇帝搞钱,但是我们自己也要理所当然的留下一些。
那么清流呢?他们的“革命纲领”很直接,但也很模糊,直接就是他们的唯一目的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将严世父子把持的朝政给抢夺到自己手中,模糊的是他们只是一味的为了实现自己的结果,却忘记了该如何进行这个过程。
导致清流与严党之间的争夺,由简单的政权管理权的争夺,转变为了单纯的个人争夺。
这就透露出了清流实际上也是出于“权力”而争夺。
总结一下说就是清流打着“为国为民,利国利民,”的口号前去压制严党,实际上就是在铲除自己的政敌。当严党荡然无存,掌舵的嘉靖皇帝彻底魂归长生天之后,清流就会束手无策。倘若不是清流里面还有一个“务实的理想主义者”张居正,那大明朝的亡国的大锅,根本轮不到崇祯皇帝去背。
所以说,党代表着皇权欲望的一面的“严党”消失后,自认为理想一派的“清流派”,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基础。
二、
无独有偶,200多年后的大清乾隆与嘉庆一朝,同样也面临着相同的窘迫。
乾隆去世后,那个在乾隆朝呼风唤雨20余载的丰绅殷德·和珅,突然间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在守灵的第二个夜晚,嘉庆皇帝就听取了御史清流们如纪晓岚等人的劝告:咱大清朝已经没钱了,为了给太上皇乾隆风风光光的大办,赶紧抄家吧!首当其冲的,就是和珅了,只要把和珅这些年贪污的金子银子和珠宝收归紫禁城内,那就啥问题都解决了。
嘉庆为了显示自己的英明神武以及从善如流,立刻便让众人抄家和珅,事情也的确在朝着众人期待的方向发展,和珅的家底实在是厚实,几乎抵得上清王朝十年的赋税了。
嘉庆有了这笔钱,在看着大殿上齐刷刷跪倒的清流们,内心必定是徒然间就生出了很多对于自己日后建功立业的盘算和规划。
但后来的结果《清史稿》上面记载的明明白白,那就是:“和珅倒台,初始国库充盈,其后递减,然最终难以支撑。”
翻译过来就是和珅倒台的最开始的几年,国库的确很有钱,能够支撑纪晓岚等清流们不着边际的治国理想,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抄家的钱财没多少了,自然也就再也难以支撑了。
清王朝后期之所以烟消云散,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没钱一定是主要矛盾。
当能干事,能搞钱,当然也贪污的和珅倒台之后,那么随之而来的,必定是不作为。
后期的李鸿章和翁同龢,就是最好的例证。
三、
回归最初的观点就是,任何人和事物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在这个世界上一尘不染的事情是没有的,要能够让长江与黄河共存,要让浇灌田地和淹没土地相互交织,之有这样才不会分崩离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