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MIT News)
液态金属 3D 打印
随着工业和建筑领域对定制化和大型金属结构的需求不断增长,传统制造方式的效率和成本问题日益突出。现有的金属增材制造方法,如电弧增材制造,虽然能够生产大型部件,但速度慢且容易产生结构缺陷,限制了其广泛应用。为了满足快速制造与大规模生产的需求,研究人员正在探索新型技术,以解决传统方法中的效率与精度矛盾。
MIT 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名为液态金属打印(LMP)的新型增材制造技术,能够在几分钟内打印出大型金属部件,如桌腿和椅框等。LMP 技术通过将熔融铝沿预设路径沉积到由玻璃珠组成的基床中,快速冷却形成结构,显著提高了制造速度。研究表明,该技术的打印速度比传统方法快 10 倍,同时能源消耗更低。
尽管 LMP 技术牺牲了一定的分辨率,但其在建筑、施工和工业设计等领域展现了巨大潜力。这些领域的大型结构通常对高分辨率要求较低,因此更适合采用这种高效的制造方式。此外,LMP 技术还能够利用回收金属进行生产,大幅降低成本并提高环境友好性。
实验中,研究团队打印了椅子和桌子的铝框架,这些部件坚固耐用,适合后续的机械加工。他们还展示了如何将 LMP 制造的低分辨率部件与其他材料结合,制作出功能性家具。通过在打印床中填充 100 微米大小的玻璃珠,研究人员解决了熔融金属冷却过程中的稳定性问题,同时利用数值模型预测沉积过程,提升了打印的精度和可靠性。
尽管如此,这项技术仍需进一步完善,例如提高喷嘴的加热均匀性和熔融金属流量的控制能力。研究团队计划优化设备设计,推动 LMP 成为一种可靠的工具,用于熔化回收铝并制造复杂部件。有专家指出,LMP 技术在快速生产和几何结构复杂性之间找到了平衡,有望推动金属制造领域的革命性变革。
防篡改标签
随着全球供应链的复杂化,假冒伪劣产品问题日益严重,如何确保物品的真实性成为了一项重要挑战。传统的身份验证技术,如射频标签,虽然提供了便利,但在安全性方面仍存在明显漏洞。例如,造假者可以轻松将标签从正品上剥离并贴到假货上,而验证系统难以察觉这一篡改行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正在探索新的解决方案。
MIT 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太赫兹波的防篡改 ID 标签,不仅小巧且廉价,还能够有效检测篡改行为。这种标签在胶水中混入微型金属颗粒,通过太赫兹波检测这些颗粒形成的独特随机图案,从而验证物品的真实性。研究人员指出,这些图案类似于指纹,若标签被剥离或重新粘贴,图案将被破坏,无法通过验证。
实验中,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仅约 4 平方毫米的微型标签,并利用机器学习模型对太赫兹波扫描的数据进行分析,准确率超过 99%。这一技术尤其适合大规模供应链应用,不仅因为其成本低廉,还因其体积小巧,可以粘贴在传统 RFID 难以覆盖的物品上,如某些医疗设备。与传统方法相比,这种标签通过验证胶水界面的独特性,而非标签本身,显著提升了安全性。
研究的灵感部分来源于生活场景,如洗车店使用易碎标签验证会员身份的方式。尽管易碎标签在被剥离时会损坏,但仍存在被溶解或移除的可能性。MIT 的研究团队提出,通过太赫兹波直接检测标签与物品之间的胶水界面,篡改者即使将标签完整移除,也无法复制其随机图案。此外,这一技术利用太赫兹波的小波长优势,不需要外部天线,进一步提升了标签的易用性。
尽管如此,这项技术仍面临一些局限性,例如太赫兹波的高损耗使传感器与标签的距离需控制在 4 厘米以内。此外,扫描角度的变化也会影响信号强度。研究团队计划通过改进硬件设计和信号处理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并希望未来能将太赫兹波的潜力应用于更多领域,例如宽带通信和高精度身份验证。研究负责人指出,这项技术为供应链安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并展示了太赫兹波在安全验证中的广泛前景。
与未来的自己对话
在人类社会中,对未来的思考和规划一直是一个重要话题。无论是职业发展、个人目标,还是应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设想未来的自我都有助于激发行动。然而,传统的自我展望方法,例如写信给未来的自己或使用虚拟现实设备,通常缺乏互动性,无法充分帮助人们建立与未来自我的深层连接。
为了弥补这一不足,麻省理工学院 MIT 及其他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名为“未来的你”的生成式 AI 系统,允许用户与基于 AI 模型生成的未来自我进行互动。这一系统旨在增强“未来自我连续性”的感知,即帮助用户更紧密地连接当前的自己与未来的理想版本。研究表明,建立这种连接有助于改善长期决策,例如增加储蓄或更加专注于学业。
该系统利用大型语言模型,根据用户提供的生活信息创建他们 60 岁时的虚拟自我,并通过自然语言对话模拟未来的生活场景和决策。用户可以与未来自我探讨职业目标、个人挑战以及生活选择对未来的潜在影响。研究人员还引入了老化照片生成功能和生动的语言表达,如“我在你这个年纪时”,以增强模拟的真实感和互动性。初步研究显示,用户与系统互动后,不仅焦虑感有所缓解,还对未来自我的认同感显著增强。
然而,研究人员也意识到,这种真实感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尤其是在模拟内容变得过于消极时。为此,系统明确提示用户,这仅是未来的一种可能性,而非预言。用户还可以通过修改输入信息生成完全不同的未来版本,以保持积极的互动体验。研究团队进一步强调,这一工具的目标是帮助用户探索不同的视角,而非为他们的未来下定论。
为了评估系统的效果,研究团队对 344 名参与者进行了测试。与“未来的你”互动的用户报告称,他们与理想中的未来自我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并且对话内容真诚可信,反映了用户的价值观和信念。一些专家指出,这项研究结合了心理学与尖端 AI 技术,为虚拟自我建模开辟了新方向。斯坦福大学教授 Jeremy Bailenson 评价道,“这项工作展示了生成式 AI 在促进自我发展的潜力。”
展望未来,研究团队计划将“未来的你”系统应用于更多具体场景,例如帮助用户探索职业选择,或展示日常决策对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他们还在设计保护措施,以防止系统被滥用于商业目的,比如通过模拟未来场景暗示用户购买某种产品。研究人员希望,“未来的你”能成为一种深刻而有意义的体验,帮助人们从不同的视角看待生活,并激励他们作出更积极的选择。
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用产品
全球正致力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但捕获和转化二氧化碳的经济可行性依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尽管已有许多技术可以将捕获的二氧化碳转化为交通燃料、化学原料等有价值的产品,但高成本和低效率限制了这些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实现经济实用的二氧化碳转化,研究人员正在寻求创新解决方案。
MIT 的工程师开发了一种新型电极,有望显著提高二氧化碳电化学转化为高价值商品的效率。具体而言,他们的设计利用一种分层导电电极,解决了传统气体扩散电极在导电性和疏水性之间的矛盾,成功提高了转化效率,同时降低了成本。
团队的研究重点是二氧化碳转化为乙烯的过程。乙烯是一种广泛用于制造塑料和燃料的化学品,目前主要由石油制成。通过电化学方法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生产乙烯,不仅能减少碳排放,还能降低对石化资源的依赖。然而,现有技术难以兼顾导电性和疏水性,导致效率受限。为此,研究人员在具有疏水性的特氟龙薄膜中嵌入高导电性的铜线,创造出一种既能防止水渗透又能减少电流损耗的新型电极。
实验表明,这种设计在小规模样本中表现出色,但研究团队进一步验证了其可扩展性。他们制作了一块面积为常规实验电极十倍的大型电极,并通过优化铜线间距和分区设计,使其在更大规模下依然保持高效。实验还表明,这种电极可以连续运行 75 小时而性能几乎无损,成为首个超过 5 厘米规模且在效率上无明显损失的 PTFE 基电极。
这种创新设计还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研究人员表示,该方法与催化剂种类无关,可以应用于各种气体扩散电极,甚至适用于甲烷、甲醇等其他化学产品的生产。此外,分层导电电极的制造工艺可轻松集成到现有的工业流程中,包括大规模卷对卷生产,展现了广泛的工业应用前景。
生成式 AI 数据库工具
在现代数据驱动的世界中,数据库已成为商业和研究的重要工具。然而,传统的数据库操作语言在处理复杂分析任务时显得局限,尤其是需要结合概率模型和不确定性计算的场景。为了简化这一过程并提高分析能力,研究人员正在探索更智能的解决方案。
MIT 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名为 GenSQL 的生成式 AI 系统,用户无需掌握复杂的技术背景,仅通过简单的指令即可对表格数据进行深度分析。该系统不仅支持预测、异常检测、缺失值推测等功能,还能生成与真实数据相似的合成数据。这一技术为数据分析领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能性。
GenSQL 的核心优势在于其能够将数据库与生成式概率模型整合。通过这种方法,用户可以在分析数据时捕捉数据中的复杂关系,而不局限于简单的列间相关性。例如,在医疗数据分析中,该系统可以识别患者异常的血压读数,即便这些读数在通常情况下被视为正常值。此外,GenSQL 的概率模型具有可解释性,允许用户审查模型的决策依据,确保结果透明可信。
实验表明,GenSQL 的运行速度是常规神经网络方法的 1.7 至 6.8 倍,大多数查询可在几毫秒内完成,同时结果更准确。研究人员还利用 GenSQL 成功应用于实际案例,包括识别临床试验数据中的错误标记,以及生成基因组研究所需的复杂合成数据。这些应用展示了 GenSQL 在处理敏感数据或稀缺数据场景中的强大潜力。
研究团队展望了 GenSQL 的未来应用前景。他们计划扩展系统的规模和功能,支持更大范围的人口建模和健康、薪资等社会问题的分析,同时确保模型在不确定性度量上的可靠性。最终目标是打造一个类似 ChatGPT 的交互式 AI 工具,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