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1年四月,日本平城京。光仁天皇为了稳定天智系皇族的延续传承,接受了"巫蛊之祸"与“上冰川继之变“的教训。将其母亲是身份较低的嫔妃之子,山部亲王立为太子,随即以自己年老体弱为由,扶山部为天皇继位,称桓武天皇。
同年12月,光仁上皇便突然离世。转年正月,果不出光仁上皇所料,天武系的子孙冰上川继就突然谋反,桓武天皇下的令逮捕了冰上川继,并借此谋反为由,清除了一大批盘根错节的皇族旧势力。因为他认为光仁上皇的死因蹊跷,与这些旧势力有关。因此桓武天皇决定迁都,摆脱这些旧势力的干扰,建立一个崭新的政权。
794年,历经十余年,新都平安城修建完毕,桓武天皇迁都至此,将原来的长冈城遂改称平安城。
由此桓武天皇,开启了平安时代,重新构筑了自己的政治势力。
桓武天皇极力主张法制,反对贵族与皇寺宗教相互盘结,干预朝政。他曾立下国郡司考绩条例16条,促使地方官吏清政廉洁,打击了一些以公谋私的贪官污吏。新设勘解由使,用于考核地方官员的工作能力,量材使用官员,把那些贵族关系安插进来的只会享受,并无实际能力的官吏踢出了掌权位置。
削减臃肿机构,减少了官员之间互相扯皮,人浮于事的局面。为自己的举措思想,打开了上通下达的顺利通道。为平安新政打开一个良好开端。
桓武天皇立保驾有功的儿子安殿亲王为太子,位立于东宫。这位安殿亲王年方二十一岁,正是神采飞扬的大好年华。
那年太子新迎娶了一名娇小的嫔妃,送亲来的是她的母亲藤原药子。太子殿下对新娘倒是没大理会,却看中了自己这位三十余岁,风韵犹存的丈母娘。
藤原药子本就为了家族的利益才使用手段将女儿送进东宫做嫔妃的,看见太子对自己有意,忙不迭的眉眼抛送,太子遂将藤原药子留在宫中居住。于是,二人勾搭在一起,做了违背人伦之事。此事被桓武天皇知道后大怒,立即将药子逐出宫门。
806年桓武皇帝崩逝,太子继位。安殿亲王登基称平城天皇。
平城天皇旧情难忘,又将药子接回宫中,并封为三品"内宫尚书",为女官之首。把药子的哥哥仲成也委以重任。怎奈平城天皇为政四年就得了"中风",他以为自己时日无多,长子才10岁,还无力承担皇朝大业,便把皇位让给了同母所生的亲弟弟嵯峨,平城自然成为上皇,实行督权。
平城天皇自己也没想到,经过调理一段时间病竟好了。他有些后悔交出皇位太早,就想伸手朝政。
平城天皇虽未收回国玺,但也端坐在朝堂之上。于是,朝廷中就出现了两个皇上,一个称上皇,一个称天皇。
大臣们汇报工作时,都得说两遍,一会儿面向上皇,一下又得面向天皇。而两个皇帝下达的旨意也不相同,使朝臣们左右为难不知听谁的好,朝廷一片乱遭遭。
这时药子兄妹怂恿平城上皇夺回皇权,还经常借平城上皇的名义对嵯峨天皇指手划脚。
嵯峨天皇在即位之初就设立了观察使监督诸道事务,汇总后向天皇禀报。
而平城上皇却认为,设观察使多此一举,一个机构承担不了那么重要的责任,应该让各道官员自己将事务上报。因此,下旨撤销了观察使,恢复了自己原来的制度。
两皇政策开始出现分歧,大臣们也分成两派,朝廷开始面临政治危机。
嵯峨天皇也曾要归还国玺,但平城沒有接受。平城想要让贵族们知道是嵯峨不称职,自己是力挽狂澜才接回的权力。而不是嵯峨主动让出。
801年平城上皇下旨,要将朝廷迁回平城旧都。他想借助那里的老贵族的权势,恢复旧制度,使自己有废黜天皇的权力。
他一面为迁都做做舆论宣传,一面纵使仲成暗自屯兵蓄粮,准备文的不行就刀戎相见。嵯峨发现平城的意图,他以退为进,一面假装同意迁都,一面暗地也调兵遣将召集部队,做好应变的准备。
嵯峨见时机成熟后,突然对平城宠信的藤原药子和藤原仲成下手。先是撤销了兄妹二人的官职,又把藤原仲成逮捕处决。
平城知道了藤原仲成被斩,明白了嵯峨并不是要让权,而是要夺权。便带着藤原药子和自己的亲信大臣,和早已备好的军队连夜赶往旧都平城,想在老家养精蓄锐,有朝一日夺回平安。
嵯峨早就派人盯着平城上皇,于是派出兵将,把平城截回皇宫,送入平城上皇自己的宫殿看管。平城上皇见大势已去再无复辟的希望,便心恢意冷的除去朝服,剃发为僧。藤原药子绝望的服药自尽。这就是平安朝著名的"平城上皇之变",亦称"药子之变"。
嵯峨天皇并沒有准许平城出家入寺,而是把他养在了天城宫,仍保留上皇的尊号,只是不得再入朝参政。
自此,嵯峨完成了自己独立行使天皇的权力,不再受平城上皇的制约,将平城上皇做为一个摆设,称谓。因此平安朝上皇制度开始有了转折。
按照祖先们形成的规矩,天皇和上皇的子孙,都是皇族贵戚,他们仍有继承天皇权力,弄不好可能会再次发生上冰川继的事件。
嵯峨天皇不再受上皇制约后,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首先设置了"藏人所",将朝内的事物机密全部撑握在自己手中。
其后,又废除了平城上皇原来设立的"弹正台",建立起"检非违使”把其职能全部写进章程《左右检非违使式》表明此机构直接对天皇本人负责,用于消除上皇的旧势力,把地方势力全部拉笼过来,为自己服务。
对于军权,是必须要握在自己手中的。嵯峨改制了六卫所为"六卫府"将上皇的旧军队的将领,全部换成自己的亲信。
就这样,嵯峨天皇还是不放心。他对旧有的农场进行疏理,收回了上皇手中一部分封地,设置为公营田和敕旨田,增加了朝廷收入,削减上皇族经济实力。
还将以往上皇的皇子皇孙们降为臣级改姓源氏,减少了奉禄,即减少了朝廷开支,又分离出他们的血统。
形成了上皇和他的子孙们,不再享受皇级待遇,只有天皇在位时,他和他的子孙才能称为皇族,一但成为上皇即为臣族的制度,使上皇的子孙不再有争夺皇位的权力。
嵯峨天皇这样做,是想为自己的子孙扫清继位的道路,不再有上冰川继之变发生的可能。
嵯峨一度想立自己同父同母的妹妹恒世亲王为继承人,但恒世亲王不愿参与皇朝争斗,谢绝了嵯峨天皇的好意。
823年,因为嵯峨天皇敛钱太重,引起右大臣藤原冬嗣为首的贵族们的强烈反对,不得不让出皇位,嵯峨天皇同父异母的弟弟大伴亲王继位,称淳和天皇。
正值年轻力壮嵯峨天皇只有38岁,如此的年龄就做为上皇养老,他再心不甘,也避免不了他和的皇子皇孙们都要降为臣级事实。于是,嵯峨不接受上皇的尊称。其实他是想要"太上天皇"的帽子,这样就避免开了上皇的制度,继续享有皇族的权力。
淳和天皇与嵯峨同岁,如果同意嵯峨的想法,那他自己就成了傀儡皇帝。为了争取自己的皇权,淳和天皇下旨,将嵯峨的封号又加了个上字,改为"上上皇“,这样名义上好听,却是换汤不换药,还是上皇的待遇。
嵯峨上表推辞不成万般无奈,最后还是接受了上皇的称谓。淳和天皇也终于把上皇的帽子,扣在了嵯峨的头上,这样就断了嵯峨继续参政的念想。
这个推来推去的过程,被淳和天皇定为皇家的交接仪式。被保留下来,被称为"上皇宣下仪式",即成为了定例,礼节,制度。
其过程为:新任天皇首先发出"上皇宣下诏书,由退位旧天皇上书推辞,再由新天皇驳回旧天皇的请求,新天皇再次下诏封旧天皇为上皇。
过程虽然繁复,但是含有一定的意义,他表了一定的道理。就是退位天皇不再自然而然的成为上皇,而是要新继位天皇的加封,才能名正言顺的成为上皇,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上皇的权力,表明上皇的位置是在天皇之下,突出了现任君主才是权力的唯一。
由上可以看出,日本平安时代的上皇权力,由自然血统形成的对天皇的管辖权,逐步演变成天皇的自主权的制度。
上皇氏族权力也在历次的政治斗争中,被逐渐削减衰弱,而天皇的权力进一步稳固增强。
由于皇权的更新换代,也给日本的平安时代的社会,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形成了新的政权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