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口惨败、樟树镇惨败,曾国藩的人生低落到极点。由于得不到咸丰重用,曾国藩干脆借口为母“丁忧”,回到湘乡老家,不再过问军务,试图以退为进,让咸丰挽留。谁知,咸丰不但爽快同意曾国藩“丁忧”之请,还告诉他“暂缓回营,以尽孝道”,其实是告诉他:你不回来也行,少了你无关紧要。
曾国藩这一走,就是三年,直到李秀成第二次摧毁“江南大营”,八旗、绿营彻底溃散,曾国藩才重新回到军政舞台,担任两江总督,开始掌握实权。曾国藩离开的日子,湘军自然要靠胡林翼,也正是有了胡林翼之改革,才有湘军胜利之日。
胡林翼重铸湘军之第一步,即是强化一元领导体制,士兵绝对服从营官,营官绝对服从将领,将领则绝对服从主帅,搞垂直管理。与曾国藩配合之岁月,胡林翼便意识到湘军之弊端在“政令不一”,各自为战,小军阀气息浓厚,主帅往往调不动将领。
为何呢?湘军不是一人编练,而是一个集体,内部派系林立,并没明确隶属关系。例如,曾国藩苦战湖北、江西期间,大将王珍就从不听号,自己玩自己的,哪管曾氏死活。曾国藩战败靖港,水师、陆师全部溃散,曾氏亲自挥刀督师,将士却不加理会,继续逃亡,搞得曾氏两次投水自尽。
军令、政令不统一,想要战胜势力如日冲天的太平军,几乎不可能。为此,胡林翼便强化一元化领导体制,让全军、全体将士绝对服从自己;只要归自己调遣的部队,就只能听从自己号令,不容许自作主张。
胡林翼攻打武昌期间,罗泽南从江西战场前来之支援,石达开则乘势进军江西,席卷赣省,将曾国藩围困在南昌孤城,准备将其活捉。此时,曾国藩求救胡林翼,并请咸丰出马,让胡分兵回援江西,可直接遭拒绝。
罗泽南是曾国藩好兄弟,可支持胡之决议:“现在贼粮将尽,势日穷蹙,若得水陆俱下,釜中之鱼,必不能久生,遥湘勇遽然撤去,则润之中丞之兵单,不能独立于南岸,不特前功尽弃,其祸殆有不可知。”可知,胡在强化一元领导。
胡林翼拒绝回师江西,力争湖北上游,无疑是正确的。1856年12月,胡林翼终于拿下武昌,湖北清军开始大规模反攻。可以说,胡林翼此时强化了领导,湘军听从自己指挥,而不是毫无实权且回家“丁忧”的曾国藩。
太平天国灭亡后,为了让湘军之威名传之后世,王恺运编写《湘军志》,评价胡为:“中兴之业,实基自胡”,认为其地位高于曾国藩。此外,王恺运单独给胡林翼湘军写传,命为《胡军篇》,脱离曾氏湘军。
对此,曾氏湘军将领大为不满,认为这不能体现曾国藩之雄才大略,曾国荃于是让王安定写《湘军记》,以抵消《湘军志》之影响。从此可知,胡林翼强化一元化领导,曾国藩后来确实在效仿,大伙心中有主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