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半的长沙岳麓区街头,蒸腾的热气裹着米粉香飘散开来。张红玉正在后厨熬制当天的高汤,丈夫在案板前熟练地切着辣椒丝,店门口却早有个佝偻着背的身影在忙碌——喻水生老人正将木桌椅擦得锃亮,连桌腿都不放过。这样的清晨,在这家不足三十平的小店里,已经持续了整整八年。
"老板,新开的店子咯?"2017年盛夏,穿着白背心的喻水生站在刚挂上招牌的米粉店门口张望。见操着益阳口音的夫妻俩既要照看两个满地跑的孩子,又要应付刚开张的生意,当过兵的老人二话不说挽起了袖子。
老板娘张红玉至今记得那个闷热的午后,喻爷爷突然端着两大盆碗筷从后厨出来。当时刚上小学的女儿正哭闹着要妈妈,灶台上的汤锅眼见要沸出来,这个陌生老人就像及时雨般出现。"我们吓一跳,以为老人家是来收碗的。"张红玉说着红了眼眶,"他摆摆手说'你们太造孽(可怜)了,我反正闲着'。"
那年喻爷爷刚随子女搬到长沙。孙女升初中后不再需要接送,闲不住的他总爱在小区里转悠。看到这对异乡夫妻凌晨四点就起来备料,孩子困得趴在面袋子上打盹,老人心里泛酸:"我年轻时在乡下工作,知道讨生活的不易。"
每天七点半准时到岗的喻爷爷,总要先检查消毒柜的插头是否插紧。八年来,他自创的"三光标准"成了店里不成文的规矩:碗碟洗得光可鉴人,桌面擦得光亮如新,地砖拖得光溜不滑脚。
"有回下暴雨,喻嗲裤腿卷到膝盖,打着赤脚在店里忙活。"常客李阿姨比划着说,"他怕鞋底带水让客人滑倒。"最让张红玉感动的是有次女儿发高烧,喻爷爷知道后默默把晾在外面的校服收进来熨好,还熬了姜汤放在保温壶里。
逢年过节夫妻俩想封红包,老人总像被烫到似的躲开。"我要钱做什么?看着你们把日子过红火,比什么都强。"倒是有次喻爷爷感冒没来,夫妻俩急得差点报警,后来才知道老人怕传染给孩子,自己悄悄去挂了水。
"老喻,今天肉丝粉里多放点酸豆角啵?"住在三栋的王爹爹熟门熟路地找位置坐下。八年时光,喻爷爷不仅成了店里的"活招牌",更成了街坊邻里的"大家长"。谁家孩子要相亲,哪户老人独居,他都门儿清。
寒来暑往的清晨,总能看到这样的画面:喻爷爷一边麻利地收拾碗筷,一边用益阳话哄着写作业的兄妹俩;客人多的时段,他会变戏法似的从兜里掏出糖果安抚哭闹的娃娃;午后闲暇时,就坐在门口竹椅上给纳凉的老人讲抗美援朝的故事。
去年冬天,张红玉父亲从老家来看女儿,见到喻爷爷在寒风中帮客人搬婴儿车,老人握着喻爷爷的手直抹眼泪:"亲家公,这些年多亏有你啊。"两双手,一双沾着面粉,一双生着老茧,在蒸腾的热气中紧紧交握。
"他们现在能同时煮十二碗粉不慌神了。"喻爷爷说起夫妻俩的成长,眼里闪着骄傲。当初连熬汤都要看秤的新手,如今已是街知巷闻的"米粉西施",两个孩子也顺利考上了重点中学。
有次社区评选"最美邻居",街坊们要联名推荐喻爷爷,他急得直摆手:"莫搞这些虚名,我天天在店里锻炼身体,比跳广场舞还舒坦。"倒是偷偷把奖状塞给了正在备战的孙子,"要学喻爷爷,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八年时光,米粉店从夫妻店变成了社区食堂,喻爷爷的头发也从花白变成了雪白。当被问及还会帮多久,老人指着墙上新换的营业执照笑:"看到没?他们刚续了五年,我这把老骨头怎么也得撑到那时候。"
后记: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总在寻找感动的定义。或许就像喻爷爷常说的:"哪有什么惊天动地,不过是见不得别人受苦。"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在擦得发亮的餐桌上,属于普通人的温情故事,正在这碗热气腾腾的米粉里继续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