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先后两份文件下发,落款都是同一个单位,但后者宣布前者无效。
这样的情况因其少见而备受关注,隐隐地透出一个“乱”字来。
具体原因无需追问,这种事,总要有人背锅。
但一个上午的有效期,引发了强烈的舆情反馈。武汉之外的绝大多数人,对此都是忧虑的。
滞留武汉的人,尤其是外地人,确有离开的迫切需求。武汉官方明悉当地民众呼声,并且试图作出改变。
只不过,在交通阻断的情况下,就算放开,普通人也很难出得去。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那样的父亲,可以联系到绿色运输车辆搭便车。
武汉所有小区现在都是封闭的,要出城必须有出城地和接受地双份证明。这两份证明,倘若没点过硬关系,没那么容易开得到。
所谓“有序放开”,实际操作起来,很可能变成有门路者的特权。
普通人连小区大门都出不去,又怎么开得了证明、出得了城?
而且,只要开了口子,就相当于变相解除封城。其效果不止于武汉,而是必然影响全国。
武汉官方愿意打开出城的门,可其他地方愿意敞开进城的门吗?
离开武汉后,他们该往何处去?会不会再被要求原路返回?
就算出得城去,也进得城来,最后的效果,恐怕也只是换了个地方隔离而已。
扪心自问:你真的同意武汉人出城,来到你的身边吗?
一边喊“武汉加油”,一边反对武汉解封,好像很虚伪,但两者并不矛盾。
按照经济学上的说法,有选择就会有歧视。买了华为,等于就歧视了苹果。
但歧视和歧视并不一样。有的不讲理,有的讲理。
至少,这不是基于偏好的歧视(为了歧视而歧视),而是基于统计数据的歧视(歧视不是目的)。
武汉新增确诊和死亡病例尚未降到足够低,既没有科学上的研究作为支撑,也没有舆论上的铺垫作为依据,冒然打开城门,显然不妥。
当初,如果更早采取果断措施,没有那出城的500万人,也许疫情不会大范围扩散。
如今,无数医护人员日夜努力,加上全国人民居家隔离,好不容易取得稳定迹象。
防控放松的另一面,很可能是病毒的反扑。
此时此刻,还不是武汉解封的合适时机。
试过的错,不能再错一次。
不能让这么长时间、这么多人的努力和付出,因为一个冒险的决策,付之东流,功亏一篑。
所以,我们要集体说“不”。
个体声音即便弱小,也要鲜明表达。
从紧到松,是一个谨慎的过程;谁要想着一步到位,谁就是与公众为敌。
这几天,香山堵车、西湖爆满引人忧虑,武功山也因游客爆满发了紧急通告……
有些人,在防控思想上,已经完全放松,连必要的自我防护都没有了。
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试过的错,真的不能一错再错了。
零新增不等于零风险,疫情并未就此过去。
恢复秩序是为了稳定经济,是为了复工复产,不是为了走亲访友,不是为了踏马观花。
再折腾,很多企业和家庭,可能真就没有余粮了。这不是哪个人的事,而是所有人的事。
看在已经憋了那么久的份上,再憋一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