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我们民族当之无愧的圣人。

杨章林文化 2024-04-07 00:48:37
《道德经》的作者老子,究竟是不是圣人?这个问题似乎难以认定,因为《道德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人们也是疑问重重。圣人的界定,不外乎品德高尚,他的传世语言对我们民族的存在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被公认为圣人,他的思想的光辉哺育了无数代炎黄子孙。翻开《论语》,的确受益匪浅。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意识也有很大的提高,儒家思想给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带来的困扰也是显而易见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可以说,这类语言让生活中的我们无所适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实质上,就是圣贤也是会有缺点的。孔老夫子是我们民族的圣人,应该无可厚非,更不必因噎废食。 至于老子是不是我们民族的圣人?在下可以拍着胸口告诉你,肯定是!为什么呢?老子的《道德经》就是一部最近生活的哲学,满载着生存的智慧。 不少人一定会有疑问,老子不就是道家鼻祖吗?《道德经》里边的道不就是神秘莫测、不可言说?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你误解了老子,甚至于你辜负了圣人的智慧。 老子和道家八竿子打不着,而且老子对所谓的道是持否定态度的。(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老子之所以在经典的开篇用“道可道”,就是要告诉读者,“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这样的道是不存在的,道是可以表述清楚的,而且文章里边的道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是不一样的——“非常道”。 《道德经》可以说是我们民族文化宝塔上最耀眼的明珠,老子可以说是我们民族当之无愧的圣人。 首先,老子关于“德”的认知是前无古人的:“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处理事情必须条理清晰,就事论事,不能受事外的因素干扰。无论面对什么事,哪怕是满含怨恨的事,都必须得注重方式方法——德。 文友们:如果我们的语言行为都听从圣人的教诲,讲方式方法——德,可以断言,我们的生活中会少去很多眼泪,增加许多快乐的笑声。 其次,他对生活的精到见解,是很值得现在的人们认真愉快地去学习的。 一、我们讲“教书育人”,有人说,应该是“育人教书”。这个问题,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四章就有论述:“善剑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剑技高强的人,不是那个时候都要把剑握在手里;善于摔跤的人,也不是那个时候都把衣服脱掉;孝顺的子孙没有必要那个时候都要祭拜。字面意思就是这样,但是,读者必须“由表及里”。结合后文,老子在这里要表达的就是,知识技艺美德必须同身体融为一体。后文还强调,这样的教育学习方法必须面向所有的人:“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二、我们倡导语言行为要文明。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二章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出身高贵,地位显赫,财富众多,还不如美好的语言行为。 社会生活中,看重名利地位的大有人在,智者老子在这篇文章里边,就用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对比,无可辩驳地告诉我们,美好的语言行为比这些都珍贵。 三、毛泽东主席号召为人民服务。《道德经》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无论是在什么岗位上,都必须得用你的工作服务于社会。伟人的号召和圣人的文章异曲同工。 四、在现实生活里,我们经常听到之类的抱怨: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翻脸不认人、不识好歹······给日常生活中的人们造成了无尽的困扰。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里就开出了“良方”——“上善若水”。水滋润万物,为人们去除污渍,这应该是所有人的共识。水提出了什么要求?当然没有。老子就利用水的这一特性,通过朴素的打比方,要人们向水学习。学习什么呢?做好自己,不求回报。这样一来,就“夫唯不争,故无忧”。 《道德经》满载生存的智慧,如同地心深处涌出的泉水,滋润着华夏子孙。还有谁比老子更有资格尊为圣人?
0 阅读:0

杨章林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