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雪初停,酒意未消,山溪深处的小路已被白雪铺满,仿佛踏入一片琼瑶仙境。
纵然寒气刺骨,也全然不觉,只因贪恋那满树梅花的清香与风姿,不知不觉已穿过了乡野小桥。
赏析:杨士奇的《刘伯川席上作》是一首短小而意境深远的山水小诗,通过飞雪初停后的景致和踏雪寻梅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以及超然物外的心境。全诗语言精练,意境高远,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于一体。
全诗以“飞雪初停”为切入点,以雪中赏梅为主线,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然之美的真挚情感。诗中的“踏琼瑶”“贪看梅花”不仅是对雪后山水的细致描绘,也传递出一种陶醉于自然、忘却俗世的超脱情怀。在冬日的萧瑟寒意中,诗人却以积极的态度感受生命的韵律,赋予冰雪与梅花一种温暖的生命力。
诗中意境以静为主,动为点缀,动静结合,相辅相成。“飞雪初停”点明了雪后宁静的天地,“溪山深处”则勾勒出幽远寂静的意境。然而,“踏琼瑶”“贪看梅花”两句中的“踏”“看”则赋予画面动态美,使得原本静谧的雪景生动鲜活,仿佛画中有人行、情中有景。诗句中的“野桥”意象也极具诗意,为冬日的山水增添了一丝古朴雅致,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一幅雪中山水画。
全诗仅四句,却字字生动,意象鲜明。“飞雪初停”四字简洁点明背景,将清新的雪后天地呈现眼前。“踏琼瑶”一词尤为传神,以雪如玉喻路如瑶,描绘出诗人在雪地中行走的轻盈感与诗意感。结句“贪看梅花过野桥”则用“贪”字活泼地展现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不觉寒冷、流连忘返的状态呼之欲出,彰显了诗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情感融通。
梅花自古以来便是高洁、坚韧的象征,被文人墨客视为人格的化身。诗人在冰雪严寒中踏雪寻梅,既是对自然景观的欣赏,更是对梅花高洁品格的追慕。诗人不惧寒冷,沉醉于梅花的美丽与芬芳,映射了他不畏困境、追求高尚精神境界的品格。这种情怀不仅体现了明代文人崇尚自然、寄情山水的风尚,也折射出他们对人生的一种达观态度。
杨士奇的《刘伯川席上作》是一首短小精悍的佳作,通过飞雪、溪山、野桥和梅花等意象,营造出一个清幽雅静的雪后山水世界。全诗语言简练、情景交融,既展现了诗人陶醉自然的愉悦,也蕴含了对梅花精神的赞美与追求。它不仅是一幅动静结合的山水画,更是一首充满人文精神的哲理诗,带给读者无尽的美感与启发。
作者简介:杨士奇(1366年—1444年),字敬之,号东里,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江西泰和(今属江西)人。,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讲学士、礼部尚书等职,最终官至少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是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三朝的重臣,也是明代“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之一。
杨士奇在政治上主张宽政,提倡节俭,反对苛捐杂税,致力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他主持编纂了《太祖实录》、《太宗实录》等重要史书,为明代历史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文学方面,杨士奇擅长诗文,其作品以平易近人、通俗易懂而著称,内容多涉及政治、历史、民生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他的诗作常常流露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杨士奇的文学成就,使他在明代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