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西游记里面说口开神气散,那当老师说话说多了是不是比较耗精气啊?
答: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工寒。
这两句话都是修道的要求。
特别是指在练功的时候,
开口呼吸说话,神气自然就散开了,
“意”杂了,火工就寒了,难以点燃了。
当然,如果功夫做的好的,
时时刻刻进入状态,打成一片,
也确实要守口守心。
先说说一般情况,在练功时,
比如站桩,扎拳架子,打坐时,一定是闭着嘴巴不要说话的。
很多“拳溜子”喜欢边练边聊天,
那是不对的。
特别是在练完功后,过去的老师父都强调要收功。
也就是把那练的那股气,氤氲开来化掉。
我以前觉得夸张了点,是影视剧小说的展现。
后来经过自己实践,
练完一趟拳,如果开口呼吸的话,
练出来的那股子热力很快就散了。
如果一直闭口,慢慢运开走会儿,
体腔内部会感觉热乎乎的。
其实这一口气,就已经在炼了。
除了嘴巴要闭住,其他的几个开口也要守住,
比如过去讲究“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开通”。
其中眼睛是耗神最严重的。
比如现在很多年轻人晚上躺床上刷短视频,
觉得是休息是放松,
实际上,短视频的快速的情景变化,
紧紧的抓住人的目和意,
是非常耗神的,所以看完之后,
入睡困难,或者睡眠质量不好。
这是从眼睛那里漏神了。
至于你说的那些当老师的,经常讲课,会不会神气散。
这个还是要看个人修为的。
不仅老师,还有歌唱家、戏曲家这些,
都是要开口的。
这些受到过专业训练的,
他们也练习通过胸腹震动来发音。
我们没练过的人是喉咙发音。
古代唱戏吊嗓子,也是要吊丹田。
是从下面发音出来,这是声音洪亮、中气十足的基础。
这里要稍微解释下什么是声,什么是音。
声是碰撞的那一下撞击,音是碰撞后续的自有频率的震动。
我们要学会发音,让音余韵悠悠。
佛道两家出家人早晨作功课唱经诵的,
也和戏曲腔一样是咿咿呀呀。
这个咿咿呀呀的形式,是带有尾音,有余韵。
目的也是激发身体自有频率振动。
这个震动,练到高深处可以伐毛洗髓。
比如在形意拳中,六艺之一是虎豹雷音,
在福建的鹤拳中,也有鹤鸣之音。
这些音,都是通过震荡内脏,来达到锻炼脏腑的目的。
再比如佛教的六字大明咒,道家的六字诀,也是借助音来练内。
除了佛道两家,
儒家过去要吟诗,
吟的发音方式就像唱曲一样。
早晨起来,儿童们通过这声音来提神醒脑,
而且中国的古诗词,本身就是平仄起伏合调,抑扬顿挫富有节奏,
这本身也是一种乐教了。
因此,现在回答你说的开口神气散,
那就看你是怎么开的,会不会开,
有没有调动丹田腹腔发音。
调动了,比如现代很多练美声唱法的,
其实也练到了内在脏腑,这些艺术家里长寿的也不少。
这里再补充下,前面讲虎豹雷音,
书里曾有一段是说师父让徒弟去摸猫。
你们也可以去摸,猫在趴着休息时,全身骨节都在震动,
腹腔起伏,这其实就是在“练功”了。
所以猫科动物基本不锻炼,
外层的皮肉都松松的(这是皮肉分离的一种状态)。
不像牛马,肌肉块头明显。
但猫的爆发力、开合量都非常大。
猫科之王的老虎,它的骨头在古代入药,
那是因为它们平时都自然的在炼髓了。
虎豹雷音的雷音,是如同天空中的闷雷,
它们的震动也是在体内,隐隐约约,
若隐若现,一直在内脏震动。
因此,猫科动物天生的就是内家拳高手,
出生下来就直接在易髓的层面。
其实人类的小孩子也是这样。
只不过现代人长大后,
后天习性的污染太严重,很容易呼吸在胸。
有些甚至卡在了喉咙里,非常紧张。
人一紧张胸膈膜就起来,气下不去。
为什么紧张,因为生活中的内卷、焦虑,
反应在身体上就是紧张。
平时眉头紧锁,
久而久之悬针纹也出来了。
看面相的话越来越差。
所以山医命相卜这些都学通了的话,
就知道它们都是一个整体,
告诉的大家的是一件事,
回归自然天真的童心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