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是思念,是团圆,也是味蕾上承载着的关于家的记忆。
家乡的美食,便是舌尖上的乡愁,无论离家多远,无论身处何方,最是一道“家乡味”,让人念念不忘。
每到隆冬腊月,江南一带有拉网捕鱼的传统习俗,俗称冬捕。
对许多湖州来说,在寒冬腊月时节,能够吃上一碗鲜掉眉毛的鱼汤饭就是最江南的年味儿。
1.
冬日的水乡薄雾笼罩,一大群水鸟浮在远处的水面上栖息,芦苇、枯树、村庄若隐若现,宛若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卷呈现在眼前。
小寒节气的前一天,在湖州市德清县新市镇苎溪漾宋市村北岸,四面八方的人们纷纷赶来,只为一年一度的冬捕季,寻找记忆中的水乡“年味儿”。
一艘巡水的交通小火轮在宁静的水面上划出一道长长的航迹,载着我们来到位于苎溪漾南的捕捞区域——这是整个苎溪漾水域最深的地方,也是多年来传统冬捕起网的位置。
从清晨开始,一群捕鱼工冒着冬日的低温,套着背带式防水裤,摇着两只大船,分别把上百米长的大鱼网慢慢放入较宽广的既定水域中,让网沉入水底,这称之为“下网”。
在水域周边有几条小渔船,故意用木划浆敲拍水面,惊扰水中的鱼儿游往大网包围圈内,这称之为“赶鱼”。
半个时辰后估计鱼群已赶入圈,渔民们就开始“收网”。
每人用一根2米左右的尼龙绳,一头系在腰带上,一头用活扣系在大网的纲绳上,十多个人分成2组,相向把大网慢慢往岸边拉。
再过半个时辰,大网就从几千平米水面的大圈缩小到一百平米左右的小圈,网中之鱼感到情况不妙,纷纷上窜下跳。
随着网圈的不断缩小,有渔民开始用大鱼兜将网边的鱼儿,捞入停在旁边的大船中,而把一斤以下的小鱼扔回河中放生。
因大网的网眼比较大,小鱼和虾、鳗之类是不会被网住的。这称之为“起网”,也是牵大网中最好看的环节。
村民们齐心协力拉网捕鱼,一时间,网箱中万鱼欢腾,水花四溅,又是一个丰收的时刻。
2.
湖地以东苕溪导流港为界,其东为低洼平原区,河道纵横,湖荡密布,经过先民的长期开发,构成了阡陌纵横的水网地带,成为国内典型的“水乡泽国”地区之一。
清代诗人阮元的《吴兴杂诗》中云:“四水交流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写的就是湖州水乡美丽富饶的风光。
湖地渔业生产历史悠久,钱山漾出土的长达1.8米的木浆、网坠等文物表明,距今4700年前的湖州先民已用较大的船只和网具捕鱼了。
《山海经南山经》就有“苕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具区(太湖),其中多紫鱼(梅鲚鱼)”的记载。
在中国,鱼塘养鱼是同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的名字连在一起的。据传范蠡弃官后隐居养鱼的地方是现在湖州德清、南浔、长兴一带,因此留下了蠡塘、蠡山漾、范庄池的地名。
据清同治《湖州府志》曰:“湖人畜鱼以池,名曰‘鱼荡’,德清有范蠡养鱼处,至今名范蠡湖。”范蠡的养鱼经验在汉代被编辑成中国第一部养鱼著作《陶朱公养鱼经》,这部养鱼经虽已失传,但曾被北魏贾思勰录入《齐民要术》之中。
据说东汉的习郁,依《养鱼经》中养鱼的方法,曾在湖州岘山南开池养鱼,并在民间推广。三国杨俊成迁居湖州菱湖查家簖村羊里,开塘筑坝,塘养家鱼。据湖州民间传说,就是他最早人工养殖了“青、草、鲢、鳙”四大家鱼。
据史料记载,唐代初湖州已经开始大量养殖四大家鱼。这些史证与传说集中于湖州,绝不会是一个偶然的现象。现在的湖州市区还有条“鱼池街”,据说就是因为这里原来有许多鱼塘而得名。
冬捕,这一古老而传统的渔业活动,承载着岁月的沉淀与自然的馈赠。数百年来,渔民们依水而生,遵循着大自然的规律,在冬季的湖面上挥洒汗水,收获希望。
每一次冬捕,都是对他们辛勤劳作一年的最好回报,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诠释。
3.
苎溪漾是德清县第一大湖漾,水域面积达2560亩。苎溪漾鱼类生长条件优越,野生品种繁多。
近年来,苎溪漾秉持“生态治理、连片打造、河漾同治、清淤为先”原则,形成集防洪、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湖漾治理示范项目。
每年增值放流投放鱼苗近20万尾,鱼苗以水中浮游生物、藻类为食,自然生长,不添加饲料药剂。
自2018年以来,当地村镇依托苎溪漾这一天然优势,每年开展冬捕文化节,选取3斤以上的鱼进行售卖。这一活动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也推动了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
每年冬季,湖州菱湖、下渚湖、洛舍漾等水乡都进入了鱼虾捕捞季节,正如民谣所唱:“十二月里干鱼荡,家鱼野鱼齐落网。”
苎溪漾冬捕采用的是大牵网作业,先将鱼群用丝网等工具赶拢,然后再用大牵网捕捞。
大牵网要用大些的渔船来装,撒网时,再从渔船分道扬镳,撒成一个包围圈,再用人工拉网,把鱼群拖进网底。
当渔网越拉越拢时,网中的鱼开始烦躁了,那些急性子的鲢鱼便开始了跳高比赛,一时间此起彼落,最热闹时,眼睛望出去全都是白花花一片,连对面也看不清呀……
4.
看完捕鱼,怎么少了一顿苎溪漾鱼汤饭。“鱼汤饭”,顾名思义这桌饭以鱼为主。
鱼汤饭是湖州南浔菱湖、千金,德清新市、洛舍、钟管、一带水乡冬令过年时节的一种传统习俗美食,“岁岁鱼汤饭,年年庆丰收”,作为庆祝渔业丰收的传统习俗,已有千年历史,吃鱼汤饭寓意“年年有余”。
苎溪漾鱼汤饭选用的都是当天捕捞上来的活蹦乱跳的大鱼,将鱼切成大块,放入佐料,在大锅中煮一两个小时,美味的鱼汤就可以出锅了。
鱼汤饭不是鱼汤拌饭,鱼汤饭的灵魂是以刚捕捞的新鲜鱼为主食材,用大锅烧煮鱼肉多汤多的红烧鱼。
做鱼汤饭先在热锅里放油,加入姜、葱、蒜等爆香,再放入鱼块加黄酒、酱油等调味大火煮,煮至汤汁渐渐转粘稠,鱼香也隨之阵阵传出,一锅肉多汤多的红烧鱼就做好了。
趁热先把鱼块盛在盆里,再浇上足够鱼汤,其味道就一个字鲜,如果煮的时候再加一些捕获的小杂鱼、小虾、小蟹之类味道更鲜。
吃鱼汤饭有讲究,一盆热气腾腾的鱼肉汤上桌后,要先尝鱼肉,滑嫩的鱼肉带着汤汁,入口轻轻一抿便化,回味无穷。
尝过鱼肉后再用鱼汤拌饭,鱼汤拌饭要掌握“一捞二浇三挑四拌五吃”窍门,即捞出鱼骨,浇下鱼汤,挑出鱼刺,将鱼汤与饭细细拌匀,浓郁的鱼汤将米饭慢慢浸透,每粒米饭上都裹上鱼特有的鲜味。
闻着鲜香扑鼻,吃一口,鲜美流连口齿之间,让人同时感受到湖水和土地在舌尖上的融合,顿时食欲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