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历来是气温升高的象征。一般出现在公历7月7日或8日,其中“暑”意味着高温酷热,而“小”则表明它仅仅是炎热的起始阶段,还未达到最高峰,所谓“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便是此意。在小暑这一天,太阳运行到黄经105度,在正午时效仿古人用圭表测日影,影长约合今天的0.58米,古尺的二尺四寸。与夏至相比,这意味着白天已经开始变短了。古人在晚上观测发现未的方向正好是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故而又将六月称之为未月。
随着小暑的到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初伏前后,面对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人们的主要任务无疑是对付暑热。尤其是农耕为主的古代,重中之重的就是夏秋作物的田间管理。然而,气象的变化多端,从古至今都是民间最神秘莫测的事情之一。
在民间传说中,风向在特定时刻被认为具有预示能力。如《农圃六书》记载“元旦东南及南风,皆主旱。“《群芳谱》中也说”夏至前芒种后雨谓之梅雨,半月内验西南风以定雨候。西南风急名曰哭雨风,主雨立至。若风微,最毒。应在时里。“《花镜》中关于六月小暑的记载有”(小暑)有雨, 主久雨。 是日东南风兼有白云成块,主在半月船舶风,必大旱。“这些记载在民间影响深远,至今仍旧能够在一些老者口中流传。
江苏一带的古人们有一个习俗,即在正月初一早起观察风向,以预测农事,俗称“老和尚过江,必有风报”。据说,如果风来自东北方向,则视为是吉兆;而如果来自西北方向,则视为凶兆。同时,民间传说东南风不祥,被视为旱情的象征。尤其是小暑时,俗语“小暑南风大暑旱”便由此而来,认为小暑时刮东南风,大暑时将会面临干旱缺雨。在崇明一带,还有白露时的西北风或东北风对棉花生长不利的说法。
不过,由于不同的地域差异,对于东南风也有不同的俗信,如俗语“八方来风,只有巽风(东南风)才吉,其余皆凶”。有的地区还有关于旋风的传说,由于其异常的外观,被古人看作是一种“奇特”现象,因此对它也有诸多避讳。
古代的科技水平有限,人们无法运用科学仪器来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他们根据长年累月的观测总结出了一套判断天气的经验。题中俗语指出小暑节气刮南风,大暑前后可能会遭遇干旱,实际上是有一定合理性的。众所周知,当北风刮起时,往往伴随着雨雪和降温的天气,而东南风吹来时,天气往往容易持续干旱。小暑节气前后,全国各地除东北地区外的小麦和油菜已经收获完毕,水稻、玉米、芝麻等农作物也相继进入拔节孕穗阶段和开花期。此时的农作物正处于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并行阶段,对水肥需求量较大。如果在这种干旱少雨的天气下,庄稼的生长,节籽都将受到严重影响而使得作物产量降低。由此可见,在没有科技帮助的古代,小暑刮南风着实影响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