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东汉世家:门阀的形成与崛起

麟先生 2020-12-14 21:20:49

王莽代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用和平方式实现的改朝换代。西汉后期社会矛盾十分尖锐,为了挽救社会与政治危机,朝野上下出现了一股强劲的“改制”与“更命”思潮。改制要求解决土地兼并与奴婢问题;更命则认为汉朝的气运已尽,应“更定命于天”。王莽身为外戚,政治上拥有较高的地位,,又抓住了改制与更命两大潮流,得到相当多的士人与官僚的支持,一步一步攫取了西汉王朝的政权,最后自立改国号为“新”。

(影视剧中的王莽形象)

王莽登上皇帝宝座之后,着实想解决一些社会危机,改制的诏令一个接着一个,令人目不暇接。他取汉而代之时步子走得是那么顺,可当政后却乱了步伐,把迷信、幻想、空想、现实搅在一起,越改越乱,最终弄得不可收拾。他下令实行井田制,重新分配土地,一夫一妇授田百亩,大地主最多不准超过900亩;改奴隶为“私属”,不得买卖和任意打杀;为了打击豪商,平衡物价,实行“五均、赊贷、六薨”,,将主要商品收归国家专营;禁止私人铸币,实行币制改革等等。这些主张的本意不坏,可是由谁来执行呢?平分土地受到大地主的强烈反对,乃至公然起兵相抗;官僚们经商,正好乘机发财;滥发货币,导致通货膨胀。再加上其他一系列的劳民伤财的迷信活动和对边疆大用干戈,终于引起了整个社会的不满,原来寄希望于他的士人也转而反对他。人们开始怀念起刘姓统治了,一股人心“思汉”的社会思潮,迅速蔓延开来,推翻王莽的赤眉、绿林等起义军都找了一位刘氏宗裔作自己的首领。刘秀也是刘氏后裔,在反对王莽与豪杰的角斗中取胜,做了皇帝,国号仍称“汉”,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是正利用农民起义和依靠豪族夺得皇帝宝座的。

(影视剧中的汉光武帝刘秀形象)

刘秀称帝后,采取了一些和缓社会矛盾的政策,但他依靠的社会力量主要是豪族。这些豪族经世不衰,又通诗书,逐渐成为较稳定的“世族”,又称“士族”。世族是指他们世代为官,家业常盛;士族是指他们是孔孟门生、有文化。士族,即世族又称“门阀”“阀阅”。门阀是门第阀阅的简称,门第指家族的等级,等级高的叫高门;阀(又作伐)阅指功德和赘历。世族之称早在先秦就有,士族之称则是汉代才兴起的,这同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和以儒取士紧密相关。汉代的经学由家派来体现。《春秋》经分《谷梁》派、《左传派》、《公羊》派,各派都有一定师承关系。在传演中出现了大师,又分出新派,各派相传,很讲求家法。朝廷立的经博士以家学为准,在各派相传中.一些派几乎完全变为私家之学,父子相传。他们借助经学又通向仕途,做了官又扩大家产,形成士人—官僚—地主三位一体或三者反复循环的状况。

士族相传的两个例子,一个是汝南袁氏,以习孟氏《易》累世为官。袁安祖父寰良以明经人官。袁安继承祖父之学,仕途通达,升为三公。袁安之子袁赏、袁京、袁敞继孟氏《易》,入仕名扬一时。袁京之子袁彭继承父业,官至郡太守。次子袁汤更呈赫。位至三公。袁汤之子袁成早卒,其弟袁逢,袁隗双双官至三公。袁成之子袁绍、袁逢之子袁术是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大军阀。

(袁绍形象,光荣立绘)

另一个是弘农杨氏,以习欧阳氏《尚书》为累世显族。杨震之高祖在刘邦时因功被封侯,其后有落有起。至西汉末年,,杨震的父亲杨宝习欧阳《尚书》,隐居教授,名扬士林。刘秀称帝,征杨室出仕,因年老未就。其子杨震,明经博览被士人称赞为关西孔子。50岁后走上仕途,最后位至三公。杨震之子秉承父业,入仕官至三公。杨秉之子杨赐继传家学,笃志博闻,教授门生,后征入仕,官至三公。杨赐之子杨彪传家学,入仕屡升,位至三公。杨彪之子为名噪士林的杨修,后为曹操所杀。

(杨修形象,光荣立绘)

士人—官僚—地主循环圈的形成与两汉的选官制度胶结在一起。两汉的选官制度主要是察举和征辟。察举又叫荐举,由三公九卿、地方郡守向朝廷推荐。征辟指征召和聘请,皇帝直接聘请叫“征”,官府聘请叫“辟”。独尊儒术后,察举,征辟的标准主要是对儒学的造诣与德行(又叫礼法)而定。谁的造诣深,谁的德行高,主要靠社会舆论,即所谓的乡闾清议。清议的中心内容就是对人物进行评价。东汉后期门阀地主控制了清议,出现了一批评论专家(如东汉末年著名人物评论家许劭,他评价曹操“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见范晔《后汉书·许劭传》)。魏晋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就是对清议评品人物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官僚,特别是高级官僚进一步由士族垄断。隋唐以后实行的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但是士人—官僚—地主互相依存和互相循环模式仍保存了下来。

(光荣立绘魏文帝曹丕,在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下设立九品中正制)

士人—官僚—地主这个循环圈把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贯穿为一体。有了知识、文化,遇到机会便能进入仕途,做了官就能发财。升官而发财是封建社会致富的通途。宋人朱翔凤说过:“三代以下,未有不仕而能富者。故官愈尊,则禄愈厚焉。”明人张萱说:“士大夫一旦得志,其精神日趋求田间舍。”明代有本小说名为《醉醒石》,作者形象地用“笔头”和“锄头”说明致富之路。靠锄头,也就是说用经济的办法致富的,不过十分之三;靠笔头,也就是靠读书取功名,当了官致富的,占了十分之七。小说家或有夸张之处,不过,有位作家说过,小说中除了人名是假的,其他都是真的!《醉醒石》作者的说法是可以作为信史看待的。古人云“诗书传家久”,“书中自有黄金屋”,都是对读书做官而发财的形象描绘。人们也常把这种官宦之家称为“诗礼旧族”“诗书之家”。

这个循环圈造就了官僚地主兴盛不衰。中国古代的官僚多半不能世袭,你方唱罢我登台。每一个官位就像一个铸范,铸出了一个又一个地主。古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一个知府的位子会培育多少地主出来!官僚地主是封建政权的社会基础和最积极的支持者,这个循环圈又为封建政权准备了大量的人才。读书人拼命地去取功名,明清两代中进士的就达 五万三千多人,为官僚提供了庞大的后备军。这个循环圈还极大促进了封建思想文化的发展与普及。且不说别的,单单为了注疏儒家的经典,就有数不清的著作,还有成套的儒家启蒙书,如《三字经》《千家诗》,《弟子规》、《女儿经》《名贤集》《小四书》《女四书》等等。读书人从小开始就在儒家思想里滚来滚去,满脑子都是儒家那一套,大都成为封建统治的驯服工具。

这个循环圈对封建制度起了巩固作用,但从历史看,又像一个怪圈,使社会失去了前进的活力,是造成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之一。

1 阅读:61
麟先生

麟先生

热爱篮球,历史,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