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世时,不知道为他定制生活用瓷,身边人搞了两种“毛瓷”

史典籍说 2025-01-11 16:59:00

【前言】

“毛瓷”是大家给毛主席用的那种特殊瓷器起的名字。但在陶瓷收藏圈里头,说到“毛瓷”,大家指的就是1974年醴陵做的那批瓷器和景德镇出的“7501”瓷器。这两批瓷器啊,是专门给毛主席做的。

毛主席活着的时候,压根儿不知道有人专门为他做了生活用的瓷器。是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因为心疼主席晚年身体,就悄悄做了两批这样的瓷器。这事儿也能看出,大家对毛主席的感情有多深。说起来,1974年那会儿,醴陵产的瓷器是主席生前经常用的。

【1974年醴陵瓷】

毛主席在年轻的时候,为了深入了解湖南的农民运动,他特意四次前往醴陵,跟那里的农民朋友聊天交流。他自己后来提起过,醴陵的老百姓特别热情,每次他一到那儿,人家就用精致的小盘子装上各式各样的小吃来款待他,真是让他印象深刻。

1956年,毛主席回到湖南做调研,他告诉湖南省委要在醴陵搞个“瓷器厂”。打那以后,醴陵还有景德镇这些做瓷器的地方,就开始给国家的单位和人员提供瓷器用品了。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专门给毛主席用的瓷器也做出来了!

毛主席身边的管理员吴连登讲,毛主席有两个大问题,一是睡觉难,二是吃饭难。毛主席一工作起来,经常就把吃饭这事给忘了。主席真是太繁忙了,饭菜常常都凉了。所以,吴连登这个“大内总管”就想了个招儿,找瓷器厂家特别定制了一批带盖的瓷盘瓷碗。这样既能让饭菜保温,又干净卫生。

1974年秋天,毛主席最后一次回老家湖南,并且在长沙过了他81岁的寿辰。那年夏天时候,醴陵有家瓷器工厂收到消息,说要他们做一种小巧的碗,准备给主席过生日时用。这个碗做得特别漂亮,最吸引人的就是,碗的里面外面都画上了月季花。为啥选月季花呢?这家厂的副厂长,也就是管彩绘的头儿李人中说了,月季花还有个名字叫“月月红”,这和当时流行的那句“祖国山河一片红”挺配的。

毛主席头一回瞧见这小碗,乐呵呵地说:“真不错!”说起来,毛主席到了晚年还是闲不住,老是一只手捧着沉甸甸的书,另一只手捏着放大镜在那儿忙活。一连几个小时,手都累得僵硬了。厉害的时候,连端碗的力气都没有。

张平化那时候是湖南省委书记,他得知情况后,就提议给主席做个小巧精致的碗。于是,吴连登和湖南省委接待处的处长肖根如,还有醴陵县委的人,一起悄悄给(群力)瓷器厂下了个命令,让他们烧制这种碗。因为这活儿挺特别,所以瓷器厂都是在秘密中完成了碗的制作。

那批做出来的小碗,一共有四件,样子都一模一样。除了有一个碗上画的是红月季,还有画芙蓉的、菊花的和梅花的。吴连登记得很清楚,毛主席特别喜欢那个红月季碗,一直到他去世,用的都是这种碗。

活干完后,那些模具啊、配方啊、图纸啊这些做项目用的东西,全给封起来了。做出来的成品里,精挑细选交了40件好的上去,剩下的那些,全给处理掉了。所以说,那会儿生产出来的那批“毛瓷”,就成了再也找不到的宝贝了。

1997年,广州举办了一场拍卖会,红月季碗亮相了。那只碗虽然釉面有些裂痕,但最终竟然以惊人的8.8万块钱被人拍走了。

【景德镇的‘7501’瓷】

1974年那会儿,毛主席身体不太好,在湖南长沙住了挺长一段时间。到了这一年的12月份,汪东兴给江西省公安厅的副厅长黄庆荣打了个电话,说让他去湖南一趟。干啥呢?主要是安排毛主席去江西的行程,还有警卫和接待那些事儿。

在湖南的省委警卫接待地方,湖南省公安厅的副头儿高文礼,他拿出一个瓷盘子给黄庆荣瞧。那盘子上画的是红梅花,是主席特别喜欢的那种。高文礼一脸笑意地说,这盘子啊,是专门给毛主席用的。

黄庆荣接过来瞅了一眼,感觉做工太糙了。他立马就说:“这瓷器颜色真不行,红不像红,白不像白的,咱们江西做出来的,绝对甩它几条街。”这话刚好被汪东兴听见,他立马反问黄庆荣:“你能搞定吗?怕是也不容易吧?”黄庆荣心里有数,还挺低调地说:“可以试试。”就这样,景德镇烧制瓷器这事儿,就这么简单地定下来了。

1975年年初的时候,黄庆荣特意跑到景德镇,去找当时在那里当市委书记的李克时。他俩一块儿琢磨着,要给毛主席定制一套家里用的餐具。黄庆荣就问李克时,这事儿能不能成?李克时挺有信心地说,绝对没问题。

他们俩琢磨了一番,觉得如果明目张胆地借着毛主席的名义来干这事儿,铁定会惹麻烦。所以,他们合计着对外界得保密。在厂里,他们就说是给上面的领导做的,数量不多但要求特别严。所有的指示,都是通过口头传达,一点书面记录都不留。具体的工作,李克时会全权接手负责。

李克时接到任务后,马上就去了国家轻工业部管的景德镇陶瓷科技研究所。研究所头一回设计出来的东西,包括船啊、河流这些,从想法到做出来的东西,都不太行,没达到要求。这时候,黄庆荣就说,不如把所里陶瓷技术最好的人都聚到一块儿,专门成立一个小组来研究怎么做,李克时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答应了。

说到具体的事儿,李克时直接找了研究所的副头儿罗慧蓉。经过两次严格的背景审查,罗慧蓉来负责这个项目是妥妥的没问题。接着,李克时就领着罗慧蓉去见黄庆荣。黄庆荣一见到他们,就直截了当地说,第一批的东西用起来不太顺手,看能不能换个型号或者样式。罗慧蓉一听,立刻回应说,行,咱们这儿技术大牛多的是,肯定能给搞定。

为了更好地进行管理工作,我们新设了一个专项领导团队,黄庆荣挑大梁当上了队长,而李克时则担任了副队长的角色。说起具体分工,李克时主要负责搞定资金调配和人力安排,需要什么资源就调配什么,罗慧蓉呢,就专心负责技术层面的工作。就这样,项目一点点上了轨道,时间一晃眼就到了4、5月份。

接下来的两个多月,试制小组琢磨出了好多图案,挑来挑去,最后“水点桃花”、“翠竹红梅”还有“双面芙蓉花”得票最高。但因为毛主席特别喜欢梅花,所以大伙儿一拍板,就选定了“翠竹红梅”。

一开始,罗慧蓉并没有太上心,只是随便吩咐手下人去办。后来有一天,黄庆荣领着她去了南昌城外“828”招待所的一号院子,那里是毛主席来江西时常住的地方。他跟她说:“让你们做的那套瓷器,是给这院子的主人用的。到现在为止,你是第三个知道这事的人,回去后千万别跟任何人提起。”这话让罗慧蓉大吃一惊,愣了好久她才反应过来,说:“给我一个月时间,保证完成任务,完不成你就把我关起来好了。”

之后,罗慧蓉动员了整个研究所的大家,一起投入到紧张的烧制工作中。就在那年的八九月,合格的“毛瓷”终于成功出炉。接下来,黄庆荣给出了几条指示:第一,所有人员撤回原岗位;第二,试制期间产生的那些次品瓷器,一个都不能留,全部打碎;第三,把相关的图纸也都销毁掉。

罗慧蓉得知消息后,立马跑到南昌去见黄庆荣。她跟黄庆荣提了两个建议。首先,她说那些剩下的、质量稍差的瓷器,其实比其他普通的还要好一些,全部砸了真是太浪费了。她觉得,不如别全毁了,留一部分在研究所里继续研究用,再分一部分给那些辛苦工作了好几个月的同事们做纪念,而且不用说明原因。另外,她还希望能留一套图纸下来。

黄庆荣后来点了头,但他着重说了,这些东西绝对不能流到社会上。至于研究所内部,其他人最后分了多少,黄庆荣心里是没数的,他自己是一件样品也没留。

黄庆荣说,“毛瓷”要收齐一套真的挺不容易。要说清楚一套完整的“毛瓷”到底有多少件,里面都包括哪些种类,每种又有多少,这些基本信息,就连当初做“毛瓷”的师傅们自己也讲不明白。主要是那时候这瓷具做得少又精,全程保密工作做得特别严。

说实话,毛主席压根儿不知道大家特意为他制作了瓷具。身边的人因为敬仰毛主席,就琢磨着主席年岁已高,用餐时如果用上小碗,再画上他喜欢的图案,吃饭应该会更舒心。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大伙儿对毛主席的那份深厚感情。

0 阅读:7
史典籍说

史典籍说

史典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