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岁林婉珍出书:直指琼瑶插足拆散婚姻,引用和尚语录公开对撕

恨之看历史故事 2024-11-26 09:12:43

88岁林婉珍出书:直指琼瑶插足拆散婚姻,引用和尚语录公开对撕

2023年底,一本《往事浮光》的出版,再次让这段尘封已久的往事浮出水面。88岁高龄的林婉珍,平鑫涛的原配妻子,用一本回忆录道出了她与琼瑶、平鑫涛之间的情感纠葛。在书中,她引用了"一禅小和尚"的话:"人生就像是一场修行,有些事情放不下,就会一直痛。"这句话既是对过往的感慨,也似乎在暗示着什么。当年那个默默支持丈夫创业的贤妻良母,为何在近九十高龄时选择公开这段往事?面对琼瑶的"分开就是分开,没有对与错"的回应,这场迟来40年的情感对峙,究竟谁对谁错?或者说,在爱情面前,真的存在对与错吗?

一、《皇冠》杂志社的创办与发展

1949年,随着国民党迁台,许多文化人也纷纷来到台湾。在这批迁台人群中,22岁的平鑫涛怀揣着对文学的热爱,带着仅有的积蓄来到台北。当时的台湾文化出版业正处于萌芽阶段,平鑫涛看准时机,决定创办一份文学杂志。

1954年初春,平鑫涛租下了台北市重庆南路一间狭小的办公室,这就是《皇冠》杂志社最初的起点。创刊之初,杂志社仅有三名员工,一位编辑,一位美工,加上平鑫涛本人。每期杂志的选稿、编辑、校对、发行都需要他们亲力亲为。

当时的台湾文学市场并不景气,《皇冠》杂志的发行量在最初几个月仅有两千份左右。为了维持杂志社的运营,平鑫涛不得不四处奔波,向文化界人士约稿,同时也要想办法扩大发行渠道。

1955年,平鑫涛与林婉珍结婚后,杂志社的经营状况开始出现转机。林婉珍出身富裕家庭,她不仅投入自己的嫁妆支持杂志社运营,更是亲自参与到日常工作中。每天清晨,她都会提前到杂志社整理收到的稿件,处理订户信件,打包邮寄杂志。

1957年,台湾掀起一股现代文学热潮,《皇冠》杂志适时推出了"现代文学专号",首次尝试刊登本土作家的创作。这个决定为杂志带来了新的读者群,发行量逐渐攀升到五千份。但与此同时,纸张成本上涨、人工费用增加,杂志社的经营压力依然巨大。

1959年的一场意外险些让《皇冠》杂志社倒闭。一批价值不菲的纸张在仓库受潮,这对当时资金紧张的杂志社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关键时刻,林婉珍再次变卖了自己的首饰,这才使杂志社渡过难关。

1960年代初期,《皇冠》杂志开始尝试连载长篇小说。这个改变为杂志带来了稳定的订户群,但在创作者的选择上,平鑫涛一直没有找到最适合的作家。直到1962年,一篇署名琼瑶的投稿引起了他的注意。这篇作品情节细腻,文笔优美,与当时流行的现实主义风格截然不同。

《皇冠》杂志社的发展史,是一部充满艰辛与坚持的创业史。从最初的三人小作坊,到后来成为台湾重要的文学园地,这期间经历了无数次的困境与转机。而在这条艰难的创业道路上,林婉珍的付出与牺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历史所遗忘。

二、婚姻中的两个女人

在台湾1950年代的社会背景下,林婉珍代表了传统知识女性的典型形象。她1949年随家人迁台时,已接受过完整的新式教育,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也曾在《皇冠》杂志上发表过散文和翻译作品。然而,婚后的林婉珍选择了将个人才华全部投入家庭与丈夫的事业中。

每天清晨五点,林婉珍就会起床准备全家人的早餐。送走上学的孩子后,她立即赶往重庆南路的杂志社,处理订单、整理账目。午餐时间,她会抽空回家照看孩子,然后继续在杂志社工作到深夜。即便是在怀孕期间,她仍坚持完成这样的工作安排。林婉珍将自己定位为丈夫事业的后勤保障者,甚至在《皇冠》经营困难时,多次变卖个人首饰救急。

相比之下,1962年进入《皇冠》的琼瑶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女性特质。她不仅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更善于在工作中展现自我。每次送稿,琼瑶都会精心打扮,并要求编辑部同仁对她的作品给予充分重视。她的小说常常引发读者热烈讨论,这让她在杂志社获得了特殊的地位。

两位女性在生活方式上的差异也十分明显。林婉珍习惯于每天带着便当到杂志社,在办公桌前简单解决午餐。而琼瑶则喜欢约编辑们一起外出用餐,在餐桌上谈文学、谈创作。当时台北市重庆南路一带有许多茶室,琼瑶经常在那里与文化界人士会面,讨论她的新作构思。

在与平鑫涛的互动方式上,这种差异表现得更为突出。林婉珍始终保持着传统妻子的克制与含蓄,即使发现丈夫晚归,也只是默默等待。而琼瑶则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在讨论文学作品时,她常常与平鑫涛进行激烈的辩论。

1963年底,琼瑶的小说《窗外》连载开始后,《皇冠》的销量突破了两万份。这个成功让琼瑶在杂志社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她开始参与编辑方针的制定,并在选稿标准上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时的琼瑶,已经从一个单纯的投稿作者,转变为杂志社重要的决策者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琼瑶并非刻意打破传统。在当时的台湾文坛,已经出现了一批独立自主的女性作家。琼瑶的行为模式,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女性的普遍追求。她们不再满足于默默付出,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才华获得社会认可。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在《皇冠》杂志社并存的局面,持续到了1964年初。随着琼瑶的作品越来越受欢迎,她与平鑫涛的互动也越来越频繁。林婉珍仍然专注于杂志社的日常运营,但她在编辑部的存在感却在逐渐减弱。

三、转折与纠葛

1964年春天,《皇冠》杂志社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琼瑶的连载小说《烟雨蒙蒙》创下发行量新高,达到三万份。这个数字在当时的台湾文学市场上极为罕见。随着琼瑶作品的走红,她在杂志社的地位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编辑部的日常工作会议上,琼瑶开始频繁出现。她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创作,还参与到杂志的选题策划中。每周二下午的编辑例会,琼瑶都会准时到场,并在会议中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情况在当时的出版界并不常见,一个专栏作家能够深度参与杂志社的运营决策。

同年夏天,《皇冠》杂志社搬迁到了台北市中心一栋较为宽敞的办公楼。在新办公室的布置上,琼瑶获得了一间独立的写作室,这在当时的作家中是独一无二的待遇。而林婉珍的办公位置则被安排在了一楼的会计室,负责处理杂志社的日常账务。

1965年初,台湾文坛开始出现关于琼瑶与平鑫涛关系的传言。起因是有人发现,每逢周五下午,琼瑶都会与平鑫涛在重庆南路的明星咖啡厅讨论创作。这些会面往往持续到深夜,引发了文化圈的议论。对此,平鑫涛的解释是纯粹的工作讨论,但这个说法并未平息外界的猜测。

同年5月,《皇冠》举办了一场读者见面会。当天,琼瑶穿着艳丽的旗袍出席,而一直负责后勤的林婉珍却意外缺席。这场见面会上,平鑫涛对琼瑶的作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她"开创了台湾言情文学的新纪元"。这番言论被当时的《联合报》文艺版报道后,引起了更大的关注。

1966年春节前后,杂志社内部的气氛开始变得紧张。林婉珍减少了在办公室的时间,只在必要时出现处理账务。而琼瑶则开始接手一些原本由林婉珍负责的社务工作,如与印刷厂的联络、稿费的发放等。这种工作职责的转变,在杂志社员工中引起了不小的议论。

当年6月,平鑫涛突然宣布要扩大《皇冠》的业务范围,成立图书出版部门。这个新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出版琼瑶的小说单行本。为此,平鑫涛专门聘请了新的编辑团队,而这些人员的招聘和管理都由琼瑶直接负责。

到了1967年初,社会舆论对这段关系的关注达到了顶峰。文化界的多位知名人士纷纷发表看法,有人认为这是纯粹的工作关系,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面对各种传言,琼瑶选择了沉默,而平鑫涛则通过《皇冠》的社论回应称:"文学创作需要深入的交流与理解。"

这场风波持续发酵,直到1967年中期,林婉珍正式从《皇冠》杂志社离职。她的离开是以病休的名义进行的,但在此之后,她再也没有回到过杂志社工作。而琼瑶则在这个时期获得了《皇冠》的专属作家身份,其作品的版税比例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四、婚姻的终结与新关系的开始

1968年初,台北文化圈掀起一阵轩然大波。平鑫涛与林婉珍的婚姻关系正式走向终结。这场持续了13年的婚姻,以一纸简短的离婚协议书画上句点。根据当时的协议内容,林婉珍获得了位于台北市区的一处房产,以及抚养两个女儿的权利。

这场离婚在当时的台湾社会引起了广泛讨论。《联合报》、《中国时报》等多家媒体对此事进行了报道。特别是在文化界,这个消息更是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一些作家公开发表文章,讨论知识分子的婚恋观念,以及现代社会中的感情取向问题。

离婚后不久,平鑫涛将《皇冠》杂志社迁至台北市中山北路的新址。新办公楼占地更大,设施更为完善。在搬迁的同时,杂志社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人事调整。原本由林婉珍经手的财务工作,全部移交给了新聘请的专业会计团队。

1969年春,平鑫涛与琼瑶的关系终于公开。这一年的4月,两人在台北市一家高级酒店举行了婚礼。婚礼规模不大,但邀请了台湾文化界的多位重要人士。张道藩、余光中等知名作家都出席了这场婚礼。当天,琼瑶穿着一袭白色旗袍,在《皇冠》杂志社的员工们簇拥下完成了婚礼仪式。

婚后,琼瑶正式进驻《皇冠》杂志社的管理层。她不仅负责自己的创作,还参与杂志的整体规划和选题决策。在她的建议下,《皇冠》开始推出专门的青春文学版块,这个决定为杂志带来了更多年轻读者。

1970年代初期,《皇冠》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琼瑶的影响下,杂志社开始尝试影视改编项目。1971年,琼瑶的小说《碧云天》被改编成电影,这是《皇冠》首次涉足影视领域。电影上映后取得了不错的票房,这让平鑫涛看到了文学作品跨界发展的潜力。

同时,琼瑶也开始培养新一代作家。她在杂志社设立了"新人文学奖",为年轻作者提供发表园地。这个举措不仅扩大了《皇冠》的作者队伍,也为台湾文坛输送了一批新生力量。

而此时的林婉珍,则带着两个女儿过着相对低调的生活。她很少出现在公众场合,也不再参与文化圈的活动。偶尔有记者试图采访她关于过去的经历,都被她婉言谢绝。她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女儿的教育中,并开始在一所中学担任英文教师。

这段期间,台湾社会对这个"三角关系"的讨论逐渐平息。媒体的关注点也从个人情感转向了《皇冠》在文化产业上的发展。平鑫涛和琼瑶开始频繁出现在各种文化活动中,他们的婚姻关系似乎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

五、事业与生活的重建

1970年代中期,《皇冠》杂志社在琼瑶和平鑫涛的共同经营下进入了快速发展期。1975年,杂志月发行量突破五万册,创下台湾文学期刊的新纪录。这一年,《皇冠》图书出版部推出了琼瑶作品全集,首印数量达到十万套,在当时的出版界引起轰动。

在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平鑫涛与琼瑶的婚后生活也逐渐步入正轨。1976年,他们搬入台北市阳明山新建的别墅。这座别墅依山而建,设有专门的写作室和会客厅。每个周末,台湾文化界的名人都会受邀前来参加他们举办的沙龙活动。

琼瑶在这个时期展现出强大的创作力和商业头脑。她不仅持续创作小说,还开始涉足电视剧本创作。1977年,她的作品《梦的衣裳》被改编成电视剧,在台视播出后创下40%的收视率。这次成功让琼瑶看到了影视市场的巨大潜力。

与此同时,林婉珍也在努力重建自己的生活。她接受了台北市立中学的聘请,成为一名专任英语教师。在教学之余,她开始翻译外国文学作品。1978年,她翻译的《简爱》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

1979年,《皇冠》杂志社进行了一次重大的业务转型。在琼瑶的提议下,杂志社成立了影视部门,专门负责将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这个部门的成立,标志着《皇冠》从单一的出版机构向综合文化企业转变。

进入1980年代,琼瑶的事业达到了新的高峰。她的作品开始在香港、新加坡等地出版,并被翻译成多国文字。1982年,她担任编剧的电视剧《几度夕阳红》在台湾播出,不仅创下收视新高,还带动了《皇冠》相关图书的销售。

平鑫涛则专注于杂志社的经营管理。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发掘新作者和开拓新市场上。在他的努力下,《皇冠》的业务范围扩展到了图书出版、影视制作、版权贸易等多个领域。1983年,《皇冠》在香港设立了分社,开始面向海外华人市场。

而林婉珍在这期间过着相对平静的生活。她的两个女儿已经进入大学就读,生活重心转向了教学和翻译工作。1984年,她在台北市文化局的支持下,创办了一个英语读书会,为台北市的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到了1985年,这三个人的生活轨迹已经完全分开。琼瑶和平鑫涛继续经营着蓬勃发展的文化事业,频繁出现在各种公众场合。而林婉珍则在教育界默默耕耘,专注于培养下一代。这一年,她获得了台北市优秀教师奖,这是对她教育工作的肯定。

0 阅读:8
恨之看历史故事

恨之看历史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