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地区爱情电视剧一度风靡两岸,这类作品具有一种“小清新”风格——叙事层面以个体矛盾冲突以及个人情感表达为主;视听语言上受到以岩井俊二为代表的日本青春电影风格影响,将写实与写意紧密结合;主题上以纯爱、青春、成长为主,以上元素构成了观众心中独具特色的“台式爱情”。
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启之际,台湾偶像剧产业遭遇结构性危机,直至《想见你》《我们与恶的距离》等剧集带来台剧复兴后,产业低迷的状况才真正实现了触底反弹。近三年台偶也出现了一批口碑较好的作品,通过梳理(如下表所示)和分析发现:传统的“小清新”爱情偶像剧在主题、叙事以及观念上都发生转变,在召唤老观众复归的同时亦吸引着新一代的观众。而对其变化及背后的原因进行思考,有利于总结得失经验、促进两岸三地爱情题材剧集的发展。

叙事转向:
从浪漫情感的建立到亲密关系的拆解
2001年《流星花园》之后,台湾偶像剧的市场彻底被发掘,制作人们扎堆式地投入了偶像剧的制作,据统计台湾2002年投拍27部,2003年生产13部,至2005年其总量已突破100部。这一时期的剧集关注情感建立过程、追求“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但“王子公主”式的浪漫爱情故事、“灰姑娘”式的青春爱情故事也让观众产生极大的审美疲劳。
2011年以来随着台湾偶像剧的式微,取而代之的是与现实紧密结合的爱情题材剧集,尤其以近三年来制作与播出的剧集为代表——对当代青年生活经历和情感状态进行关切与细致描绘,探讨他们的爱情观、人生观、事业观。

例如《童话故事下集》女主角林宜玲生活在公婆与丈夫的夹缝之间,经常产生离婚念头,但随着温柔阳光美男及前男友的出现,让她的人生围绕在精神出轨和婚姻家庭的矛盾之间。该剧像一本被撕去封皮的婚姻启示录,将童话结尾处潦草的句号延展成密密麻麻的逗号与破折号,“王子与公主的婚后生活”这个被刻意模糊的空白地带,被捕捉并放大成了现实生活的高清实录,当婚礼进行曲的尾音消散,生活才真正掀开它褶皱的扉页,宜玲不仅要忍耐“妈宝”丈夫和“控制狂”婆婆,还要直面自身情感欲望的投射与引诱。

随着剧集的播出,观众产生一系列的讨论,一类认为这就是一场对于婚姻内女性的“大型服从性测试”,另一类则认为宜玲的选择恰恰映射出普通人的困境,婚姻不是非黑即白的逃离,而是夹杂着妥协、忍耐与偶尔的甜蜜的经历。无论哪一方更占上风,这部剧都像一面镜子一样照见了婚姻的琐碎与复杂。

与此相似的还有由许肇任、林志儒执导,言承旭、林依晨、施柏宇等主演的爱情电视剧《同栖散策》,该剧讲述了一对结婚10年的高知夫妻相处已流于形式而且性生活一成不变,诸多问题使得两人决定改变的故事。虽尚未播出,但在豆瓣上已有1.2万人标记想看,其他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网友也对此表示期待。基于二者“高知”的身份,对于亲密关系的拆解或许能够跳脱出表面的鸡毛蒜皮所带来的某些迷失,上升到认知层面,从而引导观众思考和反思亲密关系或是婚姻的本质。

可以发现,近三年来的台湾爱情题材剧集在叙事上更加注重将亲密关系进行拆解,在情感建立后的一系列问题上进行思考和探索,明显地表现出了其对于圆满、传统、幻想的反叛,呈现出一定的后现代特征。
观念突围:
捕捉社会议题,尝试向内求索
“小清新”时期的台湾爱情题材剧集,更多地将视野放置在个体生命切片的矛盾冲突与情感表达上,但2011年台剧开始转型后,题材得到了拓展与融合创新,消解了过度个人化所带来的封闭和虚浮,为剧集增添了更为深刻的社会价值。
2016年播出的爱情题材剧集《荼靡》通过平行时空的手法向观众展现了一位女性在婚姻内基于不同选择的生活状态,促使观众去思考在婚姻等亲密关系中的主体性问题。自台剧转型开始,爱情题材剧集捕捉社会议题,尝试向内求索的脉络便存续并不断生发,到了近三年的一系列作品,能够较为清晰地看见其在观念上的再次突围。

2024年播出的《不够善良的我们》延续了这种女性的主体性思考。这部剧将人性、梦想、爱情等母题凝缩于一段跳脱世俗却紧密纠缠的亲密关系中,并通过一对看似千疮百孔的中年怨侣的婚姻变化表现出来。
因自卑的Rebecca落荒而逃,简庆芬在这场“爱情争夺战”获胜,但在趋于平静的生活中逐渐产生心魔,Rebacca成为了她人到中年遭遇生活折磨的“原罪”。在相互的试探与纠缠中她们产生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成为彼此所有欲望的投射,但真正了解对方后,所有的不堪与混乱都找到了安放之处,她们也最终接受了自己人性之弱点,在逃出二元对立的桎梏外,完满的实现了自洽。借助中年危机、婚外情等社会议题,由表及里地探讨女性的主体性乃至人之劣根性问题,实乃“台式爱情”的又一大突破。

此外,台湾爱情题材剧集中这种向内求索的视角并不限于女性群体。2024年播出的《今夜一起为爱鼓掌》通过性治疗师张佳晨的视角,向观众正确地科普相关性知识,讲述了他在诊断和治疗不同亲密问题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的疗愈,最终找回自我的故事。
剧中每一集针对不同问题,以诊疗的形式对亲密关系以及两性问题展开剖析,如“身体是你的,世界就是你的”一集中,观众在女主宋青语的引领下,真正地平视自己的身体,最后女主对身体说“谢谢”的情节也与很多观众产生了共鸣。剧中也有不少男性角色的向内探索,例如阿哲会在注意到妻子的变化、意识到婚姻的裂痕时,主动提出与妻子一起参加性治疗;杂货店大叔在刚结束性治疗时无比抵触,却能在过程中逐渐放下防备,承认自身缺陷并对自己与妻子的相处模式进行反思;男高中生因性格叛逆试图“偷食禁果”,在张佳晨帮助下逃离非法场所后意识到自身问题,主动接受正确的性教育。

《今夜一起为爱鼓掌》跳脱出东亚国家“谈性色变”的传统观念,一部带有性教育性质的爱情题材剧集,剧中角色的改变所带来的人物弧光,不仅能够照亮人们向内求索的道路,亦是台湾爱情题材剧集观念突围的最佳佐证。
爱情之下:
对现实与尺度的理性思考
电视剧作为一种大众艺术,生发于社会之土壤,理应对其变化进行感知或预测,将社会情绪与社会问题纳入创作视野当中,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疏解人们对于生活、婚姻的焦虑。在爱情的母题之下,或许我们可以去探寻台湾爱情剧集转变背后的原因。

全球化浪潮来袭的现代性转变影响到了个体自我认知的评价标准,人们对未来充满了不信任和不确定,由此产生存在性焦虑,进一步影响着个体的爱情、婚姻、事业等观念并促成各种人生选择。
除此之外,随着近年来“MeToo运动”的不断兴起,与“她经济”一起在21世纪的东亚社会交织成一场静默的革命,折射出女性在经济赋权与身体自主权上的双重突破。作为爱情题材剧集主要目标受众的女性群体在经济与身体上争取到更多的权利,电视剧也就不必再为她们编织一个个“王子公主式”的爱情和“灰姑娘式”的幻梦,而是带领女性观众看到世界的广袤与选择的多元。以上现状构成了台湾爱情题材电视剧发生转变的重要影响因子。

从创作层面上对近三年制作及播出的台湾爱情题材剧集进行分析,尺度亦是一个需要警惕的问题。两岸文化语境下台湾爱情剧创作尺度问题研究(2019-2024)显示,台湾爱情题材剧集在突破传统叙事框架的过程中,正面临创作伦理与传播效度的双重考验。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分级制度失效引发的传播失控问题,数据显示OTT平台爱情剧青少年触达率达42.7%,《爱爱内含光》等标注“限制级”的剧集仅通过简易年龄验证即可观看,致使具象化亲密场景形成“无差别传播”。与此同时,台湾爱情剧集的创作理念呈现大尺度偏移趋势,近五年38%的爱情剧存在“以性代爱”倾向,《今夜一起为爱鼓掌》亲密场景占比超国际均值12个百分点,情感叙事深度被商业诉求稀释。这种创作尺度与传播现实的错位,折射出影视工业伦理建设的滞后性。

身处唱情歌落俗、谈纯爱又太苦的时期,创作者唯有正确认知并寻求方法平衡尺度问题,让创新远离“猎奇”,台湾乃至两岸三地的爱情题材剧集才能朝着更健康、更长远的方向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