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继承制度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这个嫡长子制,有两个核心原则:
第一个原则,“立嫡不立庶”。也就是正妻生的第一个儿子就是铁定的继承人。
第二个原则,“立长不立贤”。如果正妻没有儿子,那么就选庶长子作为继承人。
所以嫡长制,是许多朝代及家族都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旦确立了继承人,要想再废除就需要“名正言顺”的理由,不然皇帝也是难办。
所以历史上那些被废的太子,他们被废的理由有哪些?
理由一:太子生母不受宠或犯错,连累儿子被废
汉景帝时期的太子刘荣,自身并无过错,但因其母亲政治智慧太差,不仅得罪了馆陶长公主,还恶了汉景帝,最后导致刘荣被废。
东汉刘秀时期太子刘强也没犯错,只因他爹刘秀想立阴丽华为皇后,就把已经是皇后的郭圣通给废了,那刘强就失去了“嫡长子”的身份,后来太子之位也就被废了。
汉章帝时期的太子刘庆被废时才五六岁,被废原因也是其母大宋贵人被窦皇后诬陷在搞巫蛊,大宋贵人被蔡伦给弄死了,刘庆也随之被废为清河王。
唐高宗李治时期的太子李忠,因为过继给王皇后,所以得以册封为太子。后来王皇后在宫斗中,被武则天击败,导致被废。而李忠也因此失去了太子之位。
理由二:太子被诬陷,导致被废
汉安帝时期的太子刘保,作为汉安帝唯一的子嗣,但其母地位低且过早被害死,加上阎皇后、皇帝的乳母王圣、大长秋江京和中常侍樊丰等汉安帝身边之人不断诬陷、诋毁,导致汉安帝将十岁左右的刘保给废为济阴王。后来一年多以后,靠着19位宦官的帮助,刘保又重新登上帝位。
三国中的吴国孙权时期的太子孙和,太子之位被废,一来是他弟弟孙霸的攻击,二来因其母亲与长公主之间的矛盾,所以也不断攻击陷害孙和。时间一久,孙权对太子孙和的看法就变了,最终废了孙和。孙权死后,孙和就被流放,被赐死。
晋惠帝司马衷时期的太子司马遹(yù),曾被他爷爷司马炎视为晋朝未来的继承人,后来在长达十年皇太子生涯中,从一位“千里驹”变成超级纨绔,败坏自己的“政治根基”。
贾南风掌权后,就腾出手来对付太子,散布太子失德的消息,同时暗中引导司马遹醉酒并写下“造反檄文”,最后被脑子不灵光的司马衷给废了太子之位。没了太子之位的司马遹在监禁之地,被宦官用捣药杵给活活打死。
唐高宗时期的第三位太子李贤,他之所以被废还是来自于他的亲生母亲武则天的手笔。李贤受到唐高宗李治的欣赏和重用,与此同时武则天对朝政权力的掌控欲望不断增长,在术士明崇俨的挑拨下,母子的关系十分紧张。在明崇俨意外被盗匪所杀后,武则天就开始对付李贤。
于是武则天“如愿地”在他儿子的东宫搜出数百具铠甲,作为谋反的证据。于是在武则天的极力主导下,李贤被废除太子之位.
理由三:时局混乱,太子无自保实力而被废
在司马遹、和皇太孙司马尚死后,司马衷的侄子司马覃被立为太子。但当时八王之乱已爆发,晋惠帝自身难保,新任太子司马覃也被权臣多次被废,之后被东海王司马越派人杀害。
理由四:不注意自我约束,被父皇母后讨厌而被废
隋文帝时期的太子杨勇,一开始地位还是很稳固,但后来他生活过得很奢侈,这让崇尚节俭的隋文帝不喜;另外作为太子的杨勇在礼法上僭越,居然排列乐队接受百官朝贺。
君父君父,毕竟是先君臣,再父子。杨勇没时刻绷紧这根弦。最后是他宠妾灭妻,这对崇尚一夫一妻无妾制度的独孤皇后来说是不可原谅的。加上杨广“恰如其分”的表演与培植势力,最终杨勇的太子之位被废,并最终被杨广所杀。
理由五:因“谋反”失败而被废
唐太宗时期的太子李承乾,年少时深受太宗喜爱,后来长大了喜欢声色好玩,加上他患有足疾和疼爱他的母亲长孙皇后的去世,他内心更加敏感。另一方面,他那个弟弟李泰也深受太宗的喜爱,其待遇甚至不低于太子,甚至说出过“万一太子不幸,诸王就是尔等将来的主人!”让李承乾更加不安。同时太宗给他找的老师,都是劝谏型的,缺少对他的鼓励。所以他非但没有变好,还因为自己的宠爱的称心被杀,与太宗皇帝的矛盾加深。后来齐王李佑造反,牵扯出李承乾的谋算,李承乾因此被废。
清康熙时期太子胤礽,做了37年的太子,两次被废。第一次被废,是因为在一些重要场合没有表现出“孝顺父皇”、“友爱兄弟”的行为,并且截留一些贡品,还曾以太子的名义给地方下圣旨,再加之康熙生病时胤礽某些异常行为,以及一些觊觎太子之位的兄弟上的眼药,康熙第一次废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后面因为康熙其他几个儿子开始明争暗斗,斗得愈发不可遏制,最后康熙又让胤礽复位。但重做太子的胤礽没有吸取教训,甚至联合步军统领托合齐、刑部尚书齐世武等人密谋造反,企图逼康熙退位。事情败露后,康熙将太子胤礽废黜,拘禁于咸安宫,最后也死于咸安宫。
理由六:因“谋害兄弟”而被废杀
唐玄宗李隆基时期的太子李瑛,因其母受宠程度下降,新上位的武惠妃想让她自己的儿子李瑁上位太子。于是等李林甫做上宰相后,武惠妃联合李林甫开始攻击太子李瑛。而李瑛因宰相张九龄下台了,太子地位非常不稳定,于是召集自己两个兄弟及大舅哥一起“谋陷弟兄”寿王李瑁。但计划还没实施,就被武惠妃的驸马都尉杨洄给探知道,然后上报给玄宗,结果这三兄弟直接被李隆基给废杀。
理由七:在政治改革中成了牺牲品
北魏孝文帝时期的太子元恂,在洛阳留守时,因不适应洛阳闷热的天气,执意想回北边的平城避暑,并杀死了劝他留下的中庶子。后来被孝文帝知道,把这一太子“出逃”事件上升到汉化改革的高度,不仅亲手仗责太子元恂,事后还废除其太子之位并加以软禁。后来在中尉李彪的诬告下,元恂被他亲爹孝文帝下令毒杀。
理由八:换了皇帝,太子之位自然被废
明英宗时期太子朱见深被废,是因为他父亲英宗在“土木之变”后被瓦剌掳去。他叔叔朱祁钰即帝位。泰三年,朱祁钰将朱见深废为沂王,改立朱见济为太子。五年后,英宗因夺门之变而复辟,朱见深又重新被立为太子,最后成功登基称帝。
在古代权力关系中,天家无父子。太子之位从来就没有安稳之说,一旦触犯了君父的权力,身为太子也逃不出被废或死亡的下场。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