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中部于2025年3月28日中午发生了里氏7.7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0公里。此次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缅甸曼德勒省等受灾严重,牵动着全球人的心,中俄等国也派出了多支救援队参与救援。
救灾过程中,炎热的天气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曼德勒的气温攀升至快40℃。这个季节,温度怎么会这么高?
30号14点左右当地温度
地形原因
缅甸中部三月的的高温,首先在于谷地地形。东部的掸邦高原与西部的若开山脉,如同两道千米高的石墙,将伊洛瓦底江中游平原围合成南北长650公里、东西宽150公里的巨大谷地。
曼德勒附近的地形剖面显示,平原海拔仅80米,而两侧山体陡然升至1500米以上,形成典型的热量积聚地形。
曼城位置
这种地形构造制造了双重增温效应。白天太阳辐射直射谷底,地表升温比山地快的多,夜晚周围高地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在谷底形成逆温层,热气不容易散去。
气象观测显示,曼德勒三四月昼夜温差常达15℃,但最低气温仍维持在25℃以上,持续的基础高温使体感在全天都很闷热。
30号17点左右当地温度
季风还没来,雨季的降温不明显
缅甸的热带季风气候,本该带来规律的干湿交替,但三四月正处在气候转换的间隙。西南季风此时仍滞留印度洋,根据仰光气象站百年数据,缅甸雨季平均始于5月20日前后。而冬季盛行的东北季风在3月已基本消退,导致这段时间大气环流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
高空环流形势加剧了空窗效应。青藏高原在春季犹如巨大的热源,其上空形成的南亚高压脊向东延伸,迫使副热带高压提前北抬。
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在三四月缺位
缅甸中部此时正处在下沉气流控制区,云量减少使地表接收的太阳辐射较2月增加25%。曼德勒三四月平均日照时数达9.2小时,紫外线指数常处"极高危险"级别。
山脉背风坡的焚风效应
印度洋沿海的若开山脉的西坡承受着孟加拉湾降水的冲刷,而东坡则截然不同。固然,西南气流翻越若开山脉,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水汽大量凝结形成地形雨。
但气流越过山脊后在东坡下沉,每下降100米气温却升高0.65℃。这种焚风效应在缅甸中部制造了特有的"烘箱"环境。
位于若开山脉东麓的皎勃东,三四月平均气温比同纬度海滨城市实兑高出4.5℃。2016年4月19日,曼德勒出现45℃极端高温,当日若开山脉西坡的实兑正在降雨,两地直线距离仅300公里,温差却达22℃。
若开山脉阻挡,导致曼城附近的焚风效应
干渴的大地也会自我升温
缅甸中部年降水量1100毫米,其中85%集中在5-10月。三四月地表湿度降至全年最低,土壤含水量不足15%,远低于农作物萎蔫点25%。
植被覆盖不足,裸露的土地反照率从雨季的0.2升至0.35,更多太阳辐射被土地吸收而非反射。 这一带干燥稻田的地表温度正午可达60℃,比邻近水塘高出18℃。
植被覆盖不足会加强地表吸热升温
局地热力差异催生小型环流,热空气上升形成低压,吸引周边更热空气补充,如同无数鼓风机持续加热地表。地表热量难以向上扩散。
印度次大陆吹来的热风
每年三四月,印度半岛的塔尔沙漠进入高温季,其上空形成的热低压成为区域气候的发动机。源自印度西北部的干热气流(称"卢伊风")跨越恒河平原,在缅甸中部与局地环流结合。
气象卫星追踪显示,这股气流最远可抵达曼德勒,跨区域热浪输送具有显著增温效应。当卢伊风盛行时,缅甸中部夜间降温幅度会减小,持续的热量积累使高温纪录屡被刷新。
缘分天注定
[呲牙笑][呲牙笑]老百姓太多,穷人太多造成天气太热
天遥
都是老百姓烧桔杆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