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电视台的四集大型纪录片《武梁祠》播出后,一度被世人遗忘的嘉祥武梁祠再次引起世人的关注。
武梁祠(武氏祠)位于济宁嘉祥县紫云山下,是东汉时期的一个家族祠堂和墓地,因这里保存的石刻画像内容丰富,雕刻精美,与北京故宫、曲阜三孔、敦煌莫高窟等一起被列为我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就是说它与故宫、三孔等国宝级的景点齐名,但因为武梁祠的规模太小却鲜为人知。
这个且不说,关键的是这个武梁祠的墓主人是什么身份?武梁又是何人?墓主人的身份成了谜!直至今天亦不知为何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竟然有着如此宏伟的家族祠堂,如此高大上的墓地。
“天下汉碑半济宁”“一座武梁祠,半部汉代史”,这是史学界流传的名句。
武梁祠实际上是家族祠堂和墓地群遗址,现名字为“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
走进武氏祠博物馆,大门北侧有一人物画像石,这是现代石刻,有落款可知为“清代济宁运河同知黄易像”。黄易可是清代著名的书法、金石大家,对于武梁祠的发现与发掘功不可没。
武氏祠在宋代以后损坏,虽然欧阳修、赵明诚等均有有关的记录,其具体位置已经无从寻找。直到黄易任运河同知时,偶然的机会听说这里“紫云山石碑中有一孔 ”,他亲自主持了遗迹的发掘,一部波澜壮阔的汉代史诗与画卷再次呈现在了世人眼前。
武氏祠共有三个展室,第一展室是阙门,第二展室为汉画石像,第三展室则是历代碑刻。
第一展室
进入第一展室,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对高耸的石阙,前面左右分别蹲立一只石狮子,两通带有石孔(碑穿)的石碑,以及中间厚重的翻开的书本石刻。
石阙与石狮原为武氏墓地神道设施。对阙对称,间距4.15米,由基座、阙身、栌斗、阙顶组成。重檐平伸,顶刻四坡瓦垄,傍依单檐子阙,通高4.30米,基座各宽2.58米,厚1.4米,通体刻画像及花边纹饰。
两阙身正面有建和元年(公元147年)题铭90余字,记有立阙人武始公暨弟绥宗、景兴、开明及营造工匠姓名。
一对圆雕石狮相对立于阙前两侧,高1.24米,长1.45米,巨口膛目,昂首顾盼,浑朴端庄,形态生动。这对石狮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狮子石刻雕像,为东汉石匠孙宗所作。
武氏碑原有四通,分别为武梁碑、武开明碑、武斑碑、武荣碑。现仅存两通为武斑碑、武荣碑,碑作圭形,额有圆穿,高2.10米。
第二展室
第二展室展示的是武氏墓群、祠堂石刻构件现存的40余石。
到了这里仿佛进入了一个绘画的艺术殿堂,又彷如在历史的长廊里遨游。
精雕细琢的画像有神话传说中的西王母、伏羲女娲众神仙,也有三皇五帝,还有荆轲刺秦王、孔子见老子,老莱子、闵子骞等孝贤,泗水捞鼎,车马出行图、燕居、宴舞,农庄忙作等。
可以说,这些精美的石刻画像堪似一部史书,也是一部纪实写生画作,记录着东汉时期真实社会百态和生活。
武梁祠的石刻画像,很多形象成了我国历史人物艺术画像的范本。我们课本上的荆轲刺秦王画像就是来自这里的石刻。画像中,荆轲在左,秦王在右,记录下了秦王欲向身后拔剑而未拔出的时刻。生与死、追与逃、行与止的复杂矛盾仿佛呼之欲出,仅一幅画,让时空凝结在惊心动魄的一瞬间。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幅孔子见老子的长卷慢慢展开,这幅画也是来自武梁祠石刻画像的拓片。
“黄帝多所改作”“夏禹长于地理”,陕西黄帝陵祭祀大殿的黄帝塑像也是来自武梁祠的黄帝画像,历史课本中《大禹治水》的插图也是以武梁祠画像为规范。
……
第三展室
第三展室收藏着历代的碑刻,多为嘉祥县出土其他汉画像石。其中隋碑一通,清墓志铭四盒,黄庭坚书法刻石四块。
穿过幽远的墓道,铺展而来的是一部镌刻在石头上的华夏史,正如史记列传一样,讲述着历史故事。凝视精美的画卷,扑面而来的是一座精美的艺术殿堂,蜿蜒的线条绘出世间最美的画面。
何况,武氏祠有着中国众多的第一,现存唯一一对保存完整的汉代石质子母阙,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汉碑之一,中国有确切年代记载的最早石狮造型。只是,这样堪比《史记》的家族祠堂,这样一座艺术殿堂,它的主人武梁又是何许人?起初,他是否想到千年之后,这里成了后人膜拜的地方,他留下的艺术形象和历史,成了后人学习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