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民用造船业基本消失,数据上看,美国2024年民用船舶制造总吨位23.5万吨,占全球民用造船总吨位订单不到0.2%,美国民用造船排名全球第19位,2024年算上军工造船业产值总和仅有255亿美元。这一现象背后,是逐渐陷入困境的美国海军造船业。
最近,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从星座级护卫舰的建造入手,详细阐述了美国海军造船业落后于中国造船业的原因。这一篇文章迅速发酵,引发了美国对造船业的关注。也让全球看到了美国军用造船业的混乱。
2020年4月,美国新一代远洋护卫舰星座级合同敲定,获得这份订单的,是位于威斯康星州的马里内特造船厂,这家造船厂隶属于意大利造船公司芬坎蒂尼集团。合同签订后,美国第一艘星座级护卫舰随即开工建造。
可马利特内造船厂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好容易获得海军建造订单,本以为可以借此翻身,结果最后反而成了一场损失惨重的闹剧。星座号首舰原本计划在2026年建成下水,但是现在看,进度缓慢根本难以在2026年达成目标。那么问题来了,这里面到底出了什么事情?毕竟星座级护卫舰的技术水平非常一般,为什么依然存在进度拖沓的情况呢?
主要原因,是美国军方频繁变更技术要求,对军舰建造方案随意干预。按道理说,从军舰建造开始那一刻,建造方案应该是不允许再更改了。但是美国军方非常奇葩,军舰正造着呢,一会儿提出要加长船身,一会又要求对螺旋桨桨叶进行调整。这就像建一座房子,正在打地基呢,甲方频繁调整户型结构,这地基肯定是没法打了不是吗?于是乎,这第一艘星座级护卫舰在设计方案的频繁更改中,建造进度严重滞后,建造费用也大幅度超越军方预算。
建造进度上,从2020年4月到2022年9月,这艘船才真正开始建造。两年半,美国军方频繁更改设计方案,导致这艘舰仅完成了10%的建造量。而且建造成本也从13亿美元,飙升到19亿美元。说起来也挺奇怪的,如果一艘7000吨级护卫舰这么贵,美国海军干嘛不直接采购伯克级驱逐舰呢?如此拖沓的进度和高昂的生产成本,在人类造舰史上,也算是首次了吧?星座级首舰两年半来的拖沓,也向外界展现了美国造船业在项目管理和决策机制上的混乱状况!
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并非是偶然发生的,也并非某一个单一项目引发的问题。毕竟军舰建造需要多个部门配合,多子系统的系统安装。说明美国海军造船遇到了系统性问题的集中爆发。
这种系统性问题,表现为美国军舰的生产周期越来越长。2000年前后,美国6年就能完成一艘攻击核潜艇的建造,8年就能完成一艘核动力航母的建造。现在,一艘攻击核潜艇的平均建造周期被拉长到了8年,而一艘核潜艇的建造周期则被延长到了11年。建造时间的拉长,自然伴随着军舰建造成本的持续飙升。根据华尔街日报的调查,美国军舰成本超支部分中,三分之一来自于建造时间延长导致的通胀因素,三分之二则是因为项目管理方面的决策失误。
对比中国海军造船而言,美国早已被中国远远甩开。比如2014年到2023年十年间,中国海军下水舰艇总数量有157艘,平均每年15.7艘海军舰艇下水。而同时期美国却只下水了67艘,平均每年下水量仅有6.7艘,中国海军造船速度已经超过美国2.5倍。建造速度快仅是中国海军造舰领先美国海军的一个方面,在成本控制方面,中国海军造船业更是美国望尘莫及的。从数据上看,一艘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的建造成本,足够中国建造三艘同类战舰。速度加成本优势,赋予了中国海军5倍于美国海军的成长速度。中国这种优势,正在表现为中国海军快速增强的海军实力。
完善的造船工业体系,成熟稳定的供应链以及高效的决策机制,是中国取得海军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美国在造船业,供应链体系以及决策机制方面都有问题,而中国同行们在这些方面则相互协同,极大促进了中国军舰建造的优势发挥。这背后体现的,是中国已经主导国际造船业地位的民用造船业。
现如今,美国造船业种种问题累积,积重难返。加之贸易战的持续,让美国的海军造船成本控制沦为笑话。就连造船用钢材这种最基础的材料,成本都高得离谱。没有了商业造船对海军造船的供应链支撑,美国海军造船业正面临产业链缺失,原材料和造船员工不足,进而导致军舰建造周期越来越长,成本越来越高的恶性循环。
越是没有产出,就越没有钱更新设备。以至于美国造船厂设备老化严重。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美国一些造船厂设备老化惨不忍睹,很多设备是二战时期的老旧设备,至今没有进行更新。这种落后的设备导致生产效率严重低下。
此外,高技能工种的极端缺乏,给美国造船业带来了最难以解决的人才困境问题。如果可以引进国外造船业人才,按道理说这种事情是可以解决的。但是美国军舰生产禁止外国员工参与,这让陷入人才困境的海军造船业雪上加霜。
在美国媒体看来,美国海军造船业就像一艘被老牛拉着的破车。不但速度提不起来,而且这辆破车即将散架,拉车的老牛也到了生命的极限。这个时候,美国军工应该做的,是尽快改善美国造船业的基础设施,培养人才并加大对造船业的投资。
然而,让人意外的是,美国军方对设计的过度干预,让本来就不堪重负的造船业面对着反复修改的军舰项目束手无策,最终不得不无限期延长没有定案的设计。
从经济视角看,美国长期金融立国,导致起工业化断链状况严重,制造业空心化又加速了产业向海外转移的步伐,商业造船业的消失,本身就在宣告海军造船业的消亡。目前美国海军造船业,在失去了民用造船的产业支撑和规模效应后,就像即将落山的夕阳,余辉虽在,但前途一片黯淡。
当所有人都假装看不到美国造船业困境,反而都在博弈造船业务能带来多少利润的时候。美国军工复合体的利润最大化追求,事实上正在让本已不堪重负的美国造船业遭遇到更大的问题。说白了,只想着赚钱,但是就是不花钱去更新设备,培养人才。还期望这种落后的产业为军工复合体带来源源不断地现金流。很显然,这种诉求正在形成对美国军用造船业的杀鸡取卵行为。美国军工造船业当下,根本难以撑起雄心勃勃的大海军计划。
此外,华尔街日报指出,美国海军造船业的采购制度有很大的问题,因为海军造船往往将某型战舰交付给一家造船厂生产。很多企业无法在竞争中拿到更多的份额,得到造船业务的造船厂又要面临合同的频繁变更,这种不确定性让企业在扩大生产时心里没底,于是造船业在各种问题下,产能萎缩趋势变得越来越严重。
在美国海军的造舰计划中,原本计划到2050年,将主战舰艇的数量,从295艘提升到400艘。然而按照目前美国海军造船业的造舰速度,要实现这一目标几乎不可能。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表示,除非速度能达到中国海军造船业的造舰速度,否则想要在本世纪中叶实现400艘海军装备计划根本不可能。为此,美国预算办公室表示,未来三十年,美国海军若不能每年投入400亿美元的预算,美国海军终将会被中国海军超越。现在美国海军每年的造舰采购费用不过才200多亿美元,很显然,距离400亿美元有较大的差距。
相对于美国而言,中国造船厂可谓产能爆炸,生产热潮前所未有。船舶产品的更新迭代速度前所未有。造船业基础设施全球第一。在海军舰艇的表现上,从军舰到航母,中国强大的造船业正在快速建造出一支强大的远洋海军。而美国,除了能在PPT上描绘一下美好的未来愿景外,只能看着中国同行们热火朝天的生产速度。
既然美国媒体都能看到这种差距,难道美国的精英们依然无动于衷,还不加大对造船业的支持吗?事实上,在美国媒体看来,任何改革都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尤其是美国海军造船业这种系统性问题一大堆的产业。里面不但有产业链的问题,还有军工复合体内部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这种改革要想完成,没有二三十年的时间是不可能的。美国海军造船业要想复兴,赶上中国同行们的脚步,短期内是不可能实现了。就算美国造船业现在就意识到问题并锐意改革,等到美国产能开始恢复,满足要求的时候,中国海军的整体实力也早已超过美国海军了。
在我看来,本次美国华尔街日报曝光的美国造船业困境,是美国整体实力正在衰落的一个缩影。如果扒开美国的制造业外壳,大家看到的,或许早已是腐朽不堪的落后生产力。只不过这些腐朽的生产力,在美国政治家的美化下,让外界觉得依然强大罢了。
同样的道理,中国造船业的崛起,不仅仅是一个领域的崛起,还包括了整个产业体系的崛起。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大家可以看到因中国造船业崛起而一同崛起的人民海军。这意味着,中国将在未来的国际事务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再往深了推演,美国的生产能力低下,腐朽,成本高昂。中国生产力蓬勃发展,锐意进取,性价比最高。长此以往,总有质变的一天。当中美在未来万一出现擦枪走火,一个腐朽不堪的制造业国家,如何跟一个强大的制造业强国碰撞呢?
因此,华尔街日报建议美国海军,既然清楚自身的短板,海军就应该有自知之明。美国海军现在咄咄逼人的海洋战略,本质上是在给自己挖坑,一旦搂不住手跟中国打起来,怎么可能赢呢?美国海军现在应该做的,不是持续挑起海上争端,也不是在地缘政治中频繁跟中国做小动作,进行战略恐吓。而是应该进行战略收敛,反思自己实力不济的原因,锐意改革,争取尽快赶上。说到底,实力决定一切,如果美国一直在战争的边缘玩火,等到中国准备完成的一天,等着美国海军的,是中国海军无尽的怒火和看不到胜利希望的无底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