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空传奇永流传
1963年,上海机电设计院划归国防部五院。1965年,上海机电设计院由上海迁至北京,正式改名为七机部第八设计院。彼时我国导弹事业有了较大发展,上级有利用现有导弹改造为运载火箭的想法。
在分析我国第一颗卫星对运载火箭的要求和我国导弹及探空火箭技术的发展情况后,王希季等人认为在预计发射期内没有现成的导弹能改装成为卫星运载火箭,于是提出了一个以中程液体推进剂导弹为第一、二级,由七机部四院研制一个固体推进剂火箭为第三级的运载火箭的方案,这枚火箭后来取名为“长征一号”。在领导探空火箭研制7年后,王希季又带领团队完成了长征一号火箭从方案论证到初样研制阶段的研制任务。
此外,探空火箭还完成了对长征一号火箭末级高空点火方案的飞行验证,主要验证了第三级固体发动机上的点火器和第三级使用的旋转发动机的高真空环境下的工作可靠性。“当时参加试验验证的探空火箭实际飞行高度的最大值达到312公里,参加试验的各发动机和点火器均点火工作,遥测结果良好。”李颐黎回忆说。
回溯探空火箭的历史,在T-7M火箭之后,T-7和T-7A最初是作为气象火箭研制的,后来发展成为高空技术试验火箭,最高达到300多公里。当时火箭所应用的关键技术如弹道设计、发动机液流控制等技术在当时的中国独一无二,对后续的航天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支持和借鉴作用。
一根火柴在燃烧过后,照亮了一方天地,但使命也迎来终结。T-7系列探空火箭的传奇故事在1987年迎来了尾声。
从1960年到1987年,这批航天人共研制了三代16种型号近200枚探空火箭(包括核试验取样火箭),飞行高度从8公里到300多公里,为火箭探空、火箭核试验取样、火箭气象探测、火箭生物飞行试验、长征一号末级火箭高空点火试验等作出了贡献,并为研制长征一号火箭奠定了技术基础。
T-7系列探空火箭从诞生到成功上天,到改进应用,再到最后的落幕,一众有志青年为此倾注了青春和心血。土洋结合、土法上马,多么困难的环境他们都能找到出路。回头看来,或许是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敢想也敢干,或许是他们想为共和国航天事业“开个好头”的热情和决心,不可比拟。
对中国航天人来说,他们是前辈;对中国运载火箭来说,它也是前辈。
时代奔涌向前,前人故事难免掩上尘埃。但若翻开历史画册,虽往事久远、记忆斑驳,但精神依旧可贵、故事历久弥新,传奇永远是传奇……
后来,“东风”阵阵呼啸而过,“长征”家族代代传奇,但属于探空火箭的那块里程碑,永远不会被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