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授:历史上魏碑行书融入最成功的人只有两个人,孙伯翔不算

滨滨谈文化 2024-03-05 17:31:07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祁小春说,现在人们在书法中都讲究多体融合,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表现书法的学古能力和创新水平,赋予书法更为多样化的艺术形式。例如,有的人将魏碑和行书融合在一起,就会形成了魏碑行书,这种创新形式在当下书法展中很是受用。而这种创新也是很有难度的,它们不是简单地融合,历史上最为成功的只有两个人,一个人是赵之谦,另一个人就是张裕钊。

对于这位书法教授的观点,一些书法爱好者说,除了上述两人外,当代还有一位书法大家孙伯翔,他就是将行书和魏碑融合的人,为什么没有他呢?孙伯翔是中书协授予的兰亭奖终身成就奖的人,很喜欢他的行书魏碑作品,大气开拓,既有魏碑的雄浑,也有行书的自然灵动,他应当是当代这方面最为成功的人,也应该位列其中。

赵之谦和张裕钊都是晚清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们的书法作品都是以魏碑为根基,后又掺入了一些行书的笔意,使得作品具有了雄强之气,也不失灵动之感,他们的作品中,并不是简单地将两种书体进行融合,而是在自然而然中得到了“嫁接”,并且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书法艺术性风格。

这位书法教授认为,多种书体的融合,尽管是想表达一种学古能力,同时,也要实现自己的风格。但是,这种融合并没有那么容易,古人在这方面进行了多年的尝试,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魏碑行书风格,但这并不是说古人的书体风格就是简单地叠加和累积。那么,如何有效地将魏碑与行书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呢?

首先,要有魏碑这个根本的书法功底。许多人学习魏碑书法,就是要在这里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对魏碑点画、字形的书写,获得魏碑书法有用的笔法与结字,同时,我们知道,魏碑书法之所以雄强厚重,就是因为它的笔法与笔力共同形成的,因此,在学习魏碑书法时,除了点画和结字外,还有一个就是它的主体风格,我们不能把魏碑写得纤弱细劲,用点画上的笔法来表现它的雄强之风。

其次,要学习行书书法的灵动之气。行书之所以叫行书,就是因为它在书写的过程中,速度较之于楷书魏碑要快一些,行书的特点就是在这个快字上,但并不是说,写快了就是行书,还要注意点画的表现力,笔法要到位,字法同样也要合理,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行书的飘逸与行云流水。

最后,在两种书体融合时,要合理、合规,古人当年在书写时的动作我们无法再现,但孙伯翔在创作魏碑行书作品时的视频可能有很多人都看过,他在处理魏碑行书中的点画时,对于主笔,一定是采用魏碑的写法,但对于非主画的点画,多数情况下都是采用了行书的笔意和书写方法,这就会使魏碑与行书得到有效地融合,创作出来的作品就有了自然而然的感受了。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书法古今

推荐阅读:

4 阅读:2096
评论列表
  • 2024-03-16 20:25

    孔伯翔老师写字的时候有描字之嫌。

  • 2024-03-27 14:22

    弘一法师[火箭][火箭][火箭]

  • yxk 3
    2024-03-31 17:10

    赵之谦、孙伯翔二人

  • 2024-05-06 09:55

    祁小春标准的是一个伪教授!!!!!跟陈传席一样半斤八两!!!!!!!不学无术!徳不配位!!!!!!每天在放屁!!!!!!

滨滨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