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闯关东”,这是大家都熟悉的事情,相关数据显示,清末民初以来,”闯关东“的山东人将近2000万。在东北,随便哪个城市,遇到山东人,走进山东村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但是,鲜为人知的是,山东人一度也曾经”南下“,并且留下乡音至今不改的”山东村“。安徽高郢村就是其中之一。
高郢村在大山深处,是安徽省来安县杨郢乡最北部的一个村子,人口不到300人的样子。
走进这个大山深处的小村,最大的感觉就是祥和宁静,村子里的年轻人很少,大都是大爷大妈,偶尔还有几岁的小娃娃。和老人们聊天,会有惊讶的感觉,因为她们一口纯正的山东话。
而老人们知道我们来自山东后,也格外热情,让出自己坐的板凳,拿来自家种的花生,为的就是让你多说说老家的事。
在随后的交流中,我们逐渐了解到,这些老人们很多是上世纪二十年代逃难来到“南湖”的,”南湖“指的是洪泽湖、高邮湖区域。
村子里一户霍姓老人告诉我们,他老家是费县红山石村,1927年那年,山东发生大旱,地里颗粒无收,树皮都啃光了,他的全家就逃难来到这里。距离老家,足足有300多公里。
当时,鲁南区域的人们,历史上都有荒年下“南湖”的习惯,不同县的人扎堆居住,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村落。高郢村以费县人为主,除了红山石村,还有当年的东风村、大湾村、喜鹊窝、西南峪村、芍药山村等等。
当年的这一带是荒无人烟的山岭,第一代的“下南湖”临沂人,带着“山东老侉”的吃苦与倔强精神,垦荒种粮,养育子孙。到今天,已经是南湖二代、南湖三代了,甚至南湖四代了。
附近的村子里,老人们依旧说着山东话,喜欢吃煎饼卷大葱,丧葬嫁娶依旧是老家的风俗。就连孩子们找对象,也希望找个老家临沂的。
每当村子里赶大集,卖得最红火的就是煎饼,而大口大口边走边吃的,往往是七八十岁,掉了好多牙齿的老年人。他们吃的不仅仅煎饼,是老家的味道。
而从临沂到来安县有直达的客车,装行李的车厢内,最常见的就是成捆的煎饼。
和“闯关东”的山东人喜欢“回流”老家不一样,下南湖的临沂人,很少有再回山东老家的了。
对于老一辈来说,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而“南湖二代”、“南湖三代们”,虽然耐不住寂寞,走出了大山,他们去的,是更南方。
[得瑟][得瑟][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