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找到被拐16年的孩子,却还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何时买卖同罪?

社会奇趣谈 2022-07-07 21:44:18

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被拐16年的孩子,但是在临见面前,杨氏夫妇又决定不见孩子面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16年前,也就是2006年,杨氏夫妇从贵州来到浙江永康打工。在打工的地方,杨氏夫妇生下了第一个孩子,取名叫“小江”。

然而,孩子才四个月时,却被一个老乡拐走了。这一天是六一儿童节,一个贵州的老乡登门拜访,杨先生恰好上班去了,妻子侯女士热情地招待这位贵州老乡,并留这位老乡吃午饭。随后,侯女士委托这位老乡照看一下孩子,自己则去买菜。

可是,等侯女士买菜回来,却发现老乡和孩子都不见了。一开始,侯女士以为是老乡带孩子去了哪里玩,但等了好久,依然没有见老乡带孩子回来,这下侯女士慌了神,赶忙打电话叫杨先生回来找孩子。

但是,夫妻俩在附近找了好久也没有找到,老乡和孩子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不见踪影,这个时候,夫妻俩才意识到,这个老乡就是人贩子,于是赶忙报了警,永康警方马上立案侦查,并通过各种线索寻找孩子,

但被人贩子拐走孩子,哪能那么容易找到,这一找就找了16年。在这16年里,除了警方在找,杨氏夫妇也在找,但一次一次的失望,一年一年又过去了,让杨氏夫妇愈发煎熬。

好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今年六月初,永康市公安局刑侦大队通过DNA对比发现,河南省新蔡县一名16岁的男孩小李,与杨氏夫妇存在血缘关系,很有可能就是杨氏夫妇被拐的孩子。

这个消息让杨氏夫妇激动万分,一晚上都没有睡着,在民警的陪同下,第二天清晨就踏上了河南省新蔡县寻子认亲之路。

不过,经过九个小时的乘车,马上就要到达目的地,马上就要见到儿子的时刻,夫妻俩却突然决定,不见儿子了,要返回。

夫妻俩做的这个决定,让陪同民警颇感意外,马上问起了缘由。原来,杨先生在车上和民警聊天时得知儿子马上要中考,现在儿子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世,这个时候就认亲,有可能会对儿子的中考造成影响,所以夫妻俩商量好决定忍痛不见,等儿子中考完再见面。

真的是伟大的父母,能够想得如此周到和细致,能够为了儿子的前程,暂时忍住十多年的相思之苦。

中考结束后,杨氏夫妇和陪同的民警再次来到河南省新蔡县,在当地派出所的周密安排一下,杨氏夫妇终于见到了孩子,孩子也终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和杨氏夫妇拥抱了在一起

但和养父母一起生活了16年,以后到底是跟他养父母在一起,还是跟亲生父母在一起,小李表示还没有想好。对此,杨氏夫妇理解,也表示,无论孩子做什么决定,他们都支持。

当然,杨氏夫妇虽然表示无条件支持孩子的决定,但心里肯定是非常希望孩子回到自己身边的,16年辛苦的寻亲之路,难道就不是为了孩子回到自己身边?换言之,尊重支持孩子的选择,实际上也是亲生父母无奈的违心话。因此,无论养父母再好,也无论养父母家里再有钱,都希望小李能够回到亲生父母身边,毕竟“血浓于水”。

其实,不少被拐孩子认亲时会陷入两难选择,除了所谓的养育之情难断,还在于对买家的非法行为认识不清。认识不到买家对自己的“好”,是建立在非法和自私的基础上。倘若我们能够实行“买卖同罪”,让买家负责道德和法律的代价,让孩子认识到养父母买自己也是一种很大的恶,或者在现实中有不少买家被唾骂被判刑的案例,应该就能促进更多的被拐孩子在认亲后,更容易更早选择亲生父母。

亲爱的读者们,你们说呢?

举报/反馈

0 阅读:51
社会奇趣谈

社会奇趣谈

评论作者,关注社会,解读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