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文《海底世界》三个版本折射的时代印痕,原文满含苏联元素

文学私秘 2023-09-08 21:43:43

《海底世界》是目前部编版教材三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看起来,貌不惊人,但我们关注一下它进入教材中的流程,却会发现,它也属于教材里的一名重量级的元老。

可以说,《海底世界》这篇课文与《富饶的西沙群岛》课文有着相似的出没在教材中的悠久经历与深远影响,两篇文章在文风上都有一点相似,就是能在一篇科普性的文章中,把神秘的海洋深处,描写得如同童话般的绚丽多姿,五彩缤纷,在当年还没有《海底总动员》这样的海洋动漫片狂轰滥炸我们的见识圈的情况下,这篇课文涉入到一个陌生的水域,很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目前的教材注释中,注明《海底世界》的作者是“石友”,但并无其他资料介绍这位作者的身份。

对这个神秘的作者“石友”,也有很多网友关心他的身份与简历,但是,找不到任何信息。

现在看来,这个“石友”,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笔名。

在找不到这位作者的真实身份的情况下,我们退求其次,看看这篇课文最早出现在什么地方。

搜索一下,原来《海底世界》最早发表在1960年6月14日《人民日报》第8版上,放在“专栏:知识小品”内。

全文如下:

海底世界

石友

你可知道,在那蔚蓝色大海的深处到底是怎样的呢?

静静的世界

当海面上波涛澎湃、白浪滔天的时候,海底却很平静。原来海面上最大的风浪也只能影响到几十米深,海底永远是个静静的世界。随着深度的增加,光线就逐渐减弱,从水下五百米开始,大海就被黑暗统治了。可是在一片漆黑之间却有点点星光在闪烁,这是具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它们身上的细胞能分泌出萤光素和萤光素酶,经过氧化就会发出光来。这些深水鱼是海底世界唯一的光明使者。

鱼类的“语言”

海底是否静穆得一点声音也没有呢?不是的。水中居民们常常在切切私语,你用水中听音器就可以听见:那像蜜蜂嗡嗡的声音是小鲇鱼发出的;那像小鸟叽叽的声音是大群青鱼发出的;有的鱼发出的声音像打鼾;有的鱼竟会模仿狗叫……。据苏联科学家的研究:原来鱼会发出声音和超音波,也会依靠耳朵和分布在身体两侧及头部的“侧线”来接受音波。他们在吃食时发出一种声音,在行进时又是一种;在繁殖时变得特别爱唠叨;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现在苏联正在试验利用摹拟鱼鸣声的仪器来诱捕鱼群。

奇妙的游泳家

现在知道海中动物约有三万种,他们游起泳来形形色色,非常有趣。“海底蜗牛”—海参依靠肌肉收缩爬行,每小时只前进四米。而身体像梭子一样的旗鱼在攻击其它海底动物时每小时可游九十公里,比普通火车还快。乌贼和章鱼可以把水从身体的漏斗管中急速地喷出来,利用水的反推力向后进,无怪乎人称“海洋中的火箭”。有些贝类长着帆一样的肉足,伸出水面,扬帆破浪。还有些贝类更妙,他们吸附在轮船底下,作免费长途旅行。

海底的地形

海底的平均深度是四千米,它大体上是平坦的,但也有峡谷和深渊,其中最深的是苏联“勇士号”最近在太平洋发现的,即里的马利亚纳海沟深达一万一千米。海底的山脉也不少:在大西洋有大西洋山脉;在印度洋有中央印度洋山脉;在北极有罗蒙诺索夫山脉;在太平洋甚至还有海底火山。海底的森林和草地比陆地上的更绚烂多彩,有褐色的,有淡紫色的,还有红色的。这些海底植物最小的连肉眼都看不见,而有些大海藻却长达两、三百米,是地球上最长的生物。海底植物可以用作饲料,有的(如海带)还是很有营养价值的食品。

我们的宝库

海底蕴藏有丰富的煤和石油。不久以前,还在太平洋南部的大片海底发现含锰、铁的凝结物,有一处达几十亿吨。不仅如此,海底还有地球上很少的稀有金属,如制造光电管的原料铷在海水中就储藏有三亿吨。此外,我们不要忘记了每一立方公里的海水就含有三千万吨食盐。而最重要的是,未来的热核锅炉可以从海水中获得取之不尽的原料——重氢。汪洋大海真是地球上矿藏最丰富的后备军!

全文1056个字,目前教材中显示是500个字左右,可以看出,现在的课文,浓缩了原文的精华。

在《人民日报》上刊登的原文中,有三处提到了苏联,堪称文章的时代烙印最具代表的印痕:

这三句分别是:

1、 据苏联科学家的研究:原来鱼会发出声音和超音波,也会依靠耳朵和分布在身体两侧及头部的“侧线”来接受音波。

2、 现在苏联正在试验利用摹拟鱼鸣声的仪器来诱捕鱼群。

3、海底的平均深度是四千米,它大体上是平坦的,但也有峡谷和深渊,其中最深的是苏联“勇士号”最近在太平洋发现的,即里的马利亚纳海沟深达一万一千米。

可以看出,这篇知识小品很大程度上是根据苏联的科普文章进行改写的,所以,文中的资料,多数是来自于苏联科普文章中的介绍,留下了苏联来源的鲜明轨迹。

这也反映出五、六十年代苏联元素对中国政治、科技与文化的巨大影响。甚至我们的教科书的编写体例,也曾经直接翻译苏联的教材,作为我们的学生课本。

应该说,当时的苏联科技的确在全世界具有一流方阵的头部位置,比如我们在五十年代的《中国少年报》上,可以看到报纸上屡屡提及苏联的太空探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甚至美国也望洋兴叹。

的确,中国在当时的情境下,选择苏联作为学习的对象,并没有踏上弯道,而是跟上了世界科技先锋前沿的发展节奏。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海底世界》原文中的苏联元素的大面积的存在了。

《人民日报》上的这篇知识小品借着它出现在中国第一报的巨大影响力,拥有着勿庸置疑的传播优势,很快,1961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语文第8册》收入了这篇课文,这可以称着《海底世界》的第二版。

全文如下:

5海底世界

当你站在海岸上,眺望着浩渺无际的大海,眼前波涛汹涌,云霞变幻。这时,你也許会想到,茫茫大海的深处,是怎样的呢?

关于海底世界,有很多动人的传说。如神奇的龙宫仙境,数不尽的奇珍异宝,过去曾引起人們很多的幻想。現在人們已經对海洋进行了很多探索和研究,海底世界不再是神秘的了。

海底是个静静的世界。就是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也是平静的。原来,最大的风浪也只能影响到几十米深,再往下它就不能施展威力了。水越深,光线就越弱,深到五百米,大海就全黑了。可是在一片漆黑中,还有点点星光在闪烁,那是具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这些深水鱼是海底世界的光明使者。

海底是否静得一点儿声音也没有呢?不是的。你用水中听音器可以听見各种声音:有的鱼发出像蜜蜂一样嗡嗡的声音;有的鱼发出像小鸟一样吱吱的声音;有的鱼发出的声音像打鼾;有的鱼发出的声音像狗叫……他們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游动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的时候还会发出“警报”。

現在已知道的海里的动物,約有三万种,他們游动非常有趣。海参靠肌肉的收缩爬行,每小时只前进四米。身体像梭子一样的旗魚,在攻击其它动物的时候,每小时可游九十公里,比普通火車还快。乌贼和章鱼可以把水从身体的漏斗管中迅速地喷出来,利用水的反推力前进。还有些贝类扒在轮船底下,作免费的长途旅行。

海底大体上是平坦的,平均深度是四千米,也有峡谷和深渊,最深的地方深达一万一千米。海底的山脉也不少:在大西洋有大西洋山脉;在印度洋有中央印度洋山脉;在北极有罗蒙諾索夫山脉。海底不仅有一般的山脉,还有海底火山。

海底的“森林”和“草地”十分绚烂多彩,有褐色的,有紅色的,还有淡紫色的。这些海底植物,最小的肉眼看不見,有些大海藻却长达一二百米,是地球上最长的生物。

海底蕴藏着大量的煤和石油。不久以前,在太平洋南部的海底发現含锰、铁的凝结物。海底还有地球上很少的稀有金属。产量最大的当然要数盐了,每一立方公里的海水就含有三千万吨食盐。

海洋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宝库。

与原文相比较,第二版较《人民日报》的原文有了较大改动,删除了苏联元素,增加了第二段中的中国文化元素,比如“龙宫仙境”这一中国特有的海底想象:“海底世界,有很多动人的传说。如神奇的龙宫仙境,数不尽的奇珍异宝,过去曾引起人們很多的幻想。現在人們已經对海洋进行了很多探索和研究,海底世界不再是神秘的了。”

这也反映出,第二版的课文,进一步对原文受到苏联元素影响的痕迹进行淡化。

这一版本的《海底世界》成为小学课文中的常客,出现在各个版本的教材中。

甚至在文革期间的地方编写的教材中,也有《海底世界》的身影。比如上海市中小学教材编写组编的《上海市小学课本:语文六年级,第一学期》(1973年7月版)中,就收有《海底世界》的课文。

这样的一篇带着生花妙笔的叙述文字的课文,能够在文革期间以阶级斗争为主调的课本中亮相,确实有一点惊艳之感。

文革结束后,人教社再次编写统一教材,这就是人教社的第六套教材。

出现在这套教材中的课文《海底世界》可以称之为第三版,与目前部编本中的课文,基本相同。

而第三版与之前的原文及第二版都有很大的差距。

从第三版的课文《海底世界》的改动情况来看,它是重新回到了原点,在第一版的原文基础上改写的,因为第一版里的“窃窃私语”在第二版里被删除了,而第三版里却依然保持。

我们摘取《海底世界》最有特点的语句,看看三个版本之间的不同表述方式:

原文(第一版):海底是否静穆得一点声音也没有呢?不是的。水中居民们常常在切切私语,你用水中听音器就可以听见:那像蜜蜂嗡嗡的声音是小鲇鱼发出的;那像小鸟叽叽的声音是大群青鱼发出的;有的鱼发出的声音像打鼾;有的鱼竟会模仿狗叫……。据苏联科学家的研究:原来鱼会发出声音和超音波,也会依靠耳朵和分布在身体两侧及头部的“侧线”来接受音波。他们在吃食时发出一种声音,在行进时又是一种;在繁殖时变得特别爱唠叨;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

第二版(1961年版):海底是否静得一点儿声音也没有呢?不是的。你用水中听音器可以听見各种声音:有的鱼发出像蜜蜂一样嗡嗡的声音;有的鱼发出像小鸟一样吱吱的声音;有的鱼发出的声音像打鼾;有的鱼发出的声音像狗叫……他們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游动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的时候还会发出“警报”。

第三版(1978年版):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

目前的第三版,语句上更接近于第一版,但不排除也接纳了第二版的一些修改成果。但第一版的风格,在第三版里保留得更多一些。

其中最有争议的一个用词,我们看看三个版本哪一个更为准确而没有语病:

原文(第一版):还有些贝类更妙,他们吸附在轮船底下,作免费长途旅行。

第二版(1961年版):还有些贝类扒在轮船底下,作免费的长途旅行。

第三版(1978年版):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却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三个版本,用了三个不同的动词,分别是“吸附”、“扒”、“巴”,哪一个更准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辨析一下。

文章的最后一段,看看三个版本是如何各有千秋的:

原文(第一版):汪洋大海真是地球上矿藏最丰富的后备军!

第二版(1961年版):海洋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宝库。

第三版(1978年版):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第三版与第一版修改更为接近一些。

因此,今天教材中的《海底世界》里的科技元素,基本来自于苏联当时的研究成果,虽然这些元素在进入教材之后,理所当然地给删除了,但是,我们对照原文,仍然耐人寻味地看到原文写作的特殊年代,苏联科技文化对于中国的巨大影响。了解这一点,我们能够更清楚地看到这篇课文中的一些特殊说法,带有五十年代的清晰烙印。

0 阅读:97
评论列表
  • 学这种从旧闻上摘抄下来的文章有什么意义呢?

  • 2023-09-20 15:00

    怪不得教的时候感觉这篇文章的遣词造句有点奇怪[笑着哭],原来是从翻译文章修改来的

文学私秘

简介:文学是人学,关注人类的所有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