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你花费了多少?
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不只是阖家团圆的温馨时刻,更是消费市场的黄金时期。春节期间产生的消费数据,恰似一面镜子,折射出人们对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期,为研判经济发展趋势提供了参考依据。
在2月6日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咏前表示,今年春节假期,全国消费市场年味浓、人气足、销售旺,商品消费亮点突出,服务消费活力十足,消费场景拓展创新。消费市场总体实现平稳开局。
“将钱花在家人和亲情上”
这个春节,对于32岁的张宇(化名)来说格外热闹,却也让他的钱包“瘦”了一圈。张宇在一家中型企业担任行政主管,年收入约12万元。在春节假期不到10天的时间里,张宇的消费累计达到了1万元。
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张宇详细梳理了自己的新春账单明细:“节前采购年货时,除常规的肉、蛋、菜、奶等生活必需品,我还特意采购了进口零食与特色年货,想给家人换换口味。这一趟下来,就消费了1000多元。”张宇觉得,过年就是要吃得开心。餐饮方面,除了在家精心烹制美食,一家人还外出享用大餐,这部分消费约1000元。
考虑到春节期间家里打扫卫生任务繁重,父母弯腰扫地很辛苦,张宇果断决定购买一台扫地机器人,这又花费了2000多元。
走亲访友环节,张宇也毫不含糊。“给父母买新衣服花1500多元,人情消费1000多元,给家中小孩发红包共2000元。”在他看来,长辈辛苦操劳一年,过年时做子女的理应表达心意;而给孩子红包则是增添喜庆氛围,传递美好祝福。
此外,娱乐消费也占据了一定比例。“平时工作忙碌,春节正好是陪伴家人、增进感情的好时机。和家人一起看电影、演出,仅电影票、门票及场内消费就接近1000元。”张宇说。
回顾春节期间的开销,尽管张宇的钱包“大放血”,但他并不后悔。他认为,春节是极具意义的重要节日,将钱花在家人和亲情上,是最有价值的投资。“即便接下来自己要节省些过日子,但能让家人过个开心难忘的春节,也觉得值得。”张宇说,花得多才更有动力去挣,新的一年他会更加努力工作,争取多赚钱,进一步提升家庭的生活水平。
多项数据一路“狂飙”
春节消费数据之所以能反映人们对未来经济的预期,是因为消费行为往往基于对自身经济状况和未来收入的判断。当人们对未来经济充满信心时,就会更愿意打开钱包消费。
截至中国城市报记者发稿前,从已公布的今年春节的各项消费数据来看,民众消费热情高涨,充分展现出对未来经济的良好预期。
商品消费亮点多。年货市场供需两旺,各大商场、超市举办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年货促销活动,特色食品、年俗商品、应季服饰、鲜花等商品受到青睐。以旧换新政策加力扩围,手机、可穿戴设备、绿色智能家电等商品热销。
苏宁易购发布的春节消费大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全国门店客流同比提升80%,以旧换新订单量同比增长92%。其中,空调、冰箱、彩电、洗衣机四大品类以旧换新订单同比增长98%,手机以旧换新销售增长89%。
网络购物也持续火爆。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1月28日至2月4日),全国邮政快递业总体运行安全平稳,寄递渠道畅通有序,行业业务量保持良好增长态势,揽收和投递快递包裹超19亿件。其中,揽收快递包裹11.45亿件,与去年农历同期相比增长31%;投递快递包裹7.82亿件,与去年农历同期相比增长26.7%。
餐饮消费活力足。各地年夜饭预订火热,老字号传统美食、地方特色名菜成为餐饮消费热点。北京、上海、四川等地部分热门餐厅年夜饭“一桌难求”“一厢难求”,一些餐饮平台年夜饭订单量同比增长1倍以上。
据商务部商务大数据监测,节日期间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4.1%。
抖音生活服务发布的《2025年春节消费数据报告》也显示,在非遗和民俗、地方文旅特色、返乡探店等短视频及直播内容助力下,今年春节线下消费需求旺盛。1月28日至2月3日,平台吃喝游玩团购订单量接近去年的1.5倍。
服务消费需求旺。今年春节放假调休增至8天,群众出游热情更高,文化旅游等消费需求集中释放。冰雪游、文博游等热度不减,春节假期国内出游总花费6770亿元,同比增长7.0%;国内出游5亿人次,同比增长5.9%。
与此同时,一批优质的国产影片带动观影热潮。据国家电影局统计,2025年春节档(1月28日至2月4日)总票房达95.10亿元,观影总人次1.87亿,总场次346.8万场,平均票价50.8元,刷新了中国影史春节档票房和人次纪录。值得一提的是,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截至2月6日13时25分,今年春节档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总票房突破57.76亿元人民币,超《长津湖》票房成绩,登顶中国影史票房榜冠军。
此外,消费场景拓展创新,商旅文体健加快融合,数字化、沉浸式、互动式消费场景受到青睐。重庆除夕夜“两江四岸”设置夜景灯饰,推出春晚分会场景点IP、吉祥物快闪及打卡活动;江西举办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进直播间活动,创新文化产品消费场景;浙江嘉兴乌镇景区引入人形机器人,游客纷纷与机器人“握手”、合影留念,感受科技年味。
值得关注的是,县域消费也展现出强劲态势。对此,专家分析,从各县域消费情况看,外出人员返乡、县域商业体系日益健全、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优质商品供应充足,以及农民收入稳步提高等因素叠加在一起,是县域消费市场升温的重要原因。
多措并举持续提振消费
消费不仅带动生产和投资,还连接着供给与需求,关乎就业民生和社会福利,对畅通经济循环至关重要。2024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4.5%,拉动GDP增长2.2个百分点。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在1月24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商务部将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协同推进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推出更多务实有效的政策举措。
一是升级商品消费,稳住消费大盘。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二是扩大服务消费,挖掘消费增量。实施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稳步推进服务业开放。
三是培育新型消费,增强消费动能。推进首发经济、银发经济、冰雪经济,推动“人工智能+消费”,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
四是创新消费场景,激发消费活力。开展“购在中国”系列扩消费活动,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实施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城市试点,开展零售业创新提升工程,推动城乡商业转型提质。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管理和信息服务部副部长、研究员刘向东建议,要抓好稳就业、促增收工作,推动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
“着力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劳动、知识、技术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推动居民工资收入合理平稳增长,形成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合理调节过高收入的制度体系。”刘向东说,此外,还要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增加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让有恒产者有恒心,使其有能力有条件有意愿消费。
■中国城市报记者 郑新钰
原标题:年味浓 人气足 销售旺
“新春经济”红火,彰显消费市场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