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站口被吐槽像棺材,背后的设计灵感竟然是木棉花?广州地铁:以拆除
近日,广州花地湾地铁站的一个全新装修的地铁站口,引起了网络的强烈吐槽,原因是它的外观设计被不少网友戏称像“棺材”。
而这个备受争议的设计,竟然源自木棉花花瓣的灵感。
这一事件引发了大量讨论,不少人对设计的初衷、视觉效果及文化寓意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也让人反思公共设施设计与文化符号结合的意义。
12月30日,一张花地湾地铁站新装修出入口的照片在社交媒体上迅速走红。
从照片中可以看到,该地铁站D口的建筑外观呈现“上园下方”的斜圆柱造型,搭配浓烈的红色,边角略微突出,整体视觉效果确实容易让人联想到棺材。再加上尚未完成施工的脚手架和裸露的结构,让不少网友第一时间联想到了“不吉利”的象征,并将其戏称为“棺材站口”。
广州地铁迅速做出了回应。
广州地铁集团的宣传工作人员表示,该站口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广州的市花——木棉花,设计理念旨在体现木棉花瓣的优美弧度,同时采用了木棉花的橙红色调。但由于目前尚未完工,侧板尚未安装,加上照片的光影影响,造成了颜色偏差和视觉误解,外观才被网友吐槽“过于难看”。
设计理念本身是美好的,但为何初期效果却引起了如此大的争议?归根到底,有以下几个原因:
1. 设计与施工的阶段性矛盾
目前的装修尚未完成,整个设计的关键部分——侧板和细节处理并未安装到位,外观结构仅是一个“半成品”。不完整的造型和浓烈的红色确实容易让人联想到不好的意象。而这种“未完成品”却首先呈现在公众面前,自然容易被放大解读。
2. 红色的文化语境
中国文化中,红色一方面象征喜庆和热烈,另一方面也可能与某些特定场合联系起来。照片中的红色由于色差显得偏暗,这种颜色与独特的造型结合,很难让人不联想到棺材。
而公众对地铁等公共场所的期望更多是明快、现代的设计风格,此次设计在视觉传达上显然没有达到一致的预期。
3. 文化符号的复杂性
木棉花作为广州的市花,代表着英雄气概和城市精神,但这种文化符号如何融入现代设计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设计团队或许在追求艺术表达,却忽略了公众的直观感受。木棉花的抽象化处理是否真的适合用于地铁站口的设计,是值得商榷的。
近年来,公共建筑设计引发争议的案例屡见不鲜。
从奇葩雕塑到怪异建筑,这些事件背后反映了设计师与公众之间的审美差距,也暴露了公共设施设计在文化表达上的难题。
1. 公共设施设计应该“接地气”
作为服务公众的设施,地铁站口的设计不仅需要美观和独特,更需要满足普通市民的情感需求和视觉接受度。无论是颜色搭配还是造型表达,都应该考虑到大多数人的直观感受,而不是一味追求抽象化和艺术化。
2. 文化符号的再造需要平衡
将地方文化符号融入设计本身是一件好事,但这种融合需要精准的转化方式。
木棉花代表了广州的城市精神,如何让其以更易接受的方式呈现,避免造成误解,是设计师需要考虑的问题。否则,过于生硬的符号转化可能会适得其反。
3. 公众参与应成为设计的一部分
如今,公众的审美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任何设计都可能引发不同的解读。将公众的意见纳入设计的初期或中期阶段,能够有效避免因审美分歧带来的争议,也能够让公共设施设计更具包容性和共鸣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建筑尝试通过设计表达地方文化特色,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木棉花是广州的象征,它承载着英雄城市的精神,如何让这一象征通过设计被更好地传递给公众,才是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