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下午,数百名抱着纸箱的IT从业者在保安的注视下走出“Wicrecend”大楼阳光照在他们疲惫的脸上,映出难以置信的神情。这些曾为微软亚太区提供70%技术支持的工程师们,上午还在处理Windows系统故障工单,中午就被锁在公司服务器之外。
“系统突然登不上了,HR拿着协议冲进会议室”,Azure项目组的李航化名回忆道。这位从事该行业已12年之久的资深工程师,尤其在微创软件领域,度过了其职业生涯中极为关键的阶段。他靠着那丰厚的工作经验,而且凭着扎实的技术根基,给公司作出了极为突出的贡献。他的工位之上,还张贴着去年“微软全球服务之星”的那张奖状,而在此时,这张奖状却已然变成了带有讽刺意味的一种注脚。
当天被裁的近2000人当中,超过60%是35岁以上的技术骨干,他们的技能集中于微软生态体系,就如同被时代给抛下的齿轮一般。
这场断崖式裁员的导火索,是4月8日正式生效的美国《EO14117行政令》。这份被称作“数据铁幕”的法案要求微软等企业,切断中国团队对于美国用户敏感数据的访问权限。作为微软在华最大的外包合作伙伴,微创软件所承担的Azure云,以及Microsoft365的技术支持业务,首当其冲。
内部邮件显示,微软将把相关服务迁移至印度、越南而中国员工的补偿方案仅有N+1转岗海外的机会渺茫。
“我们就像被拔掉电源的机器人”,无锡分部的赵琳化名苦笑道她所在的Microsoft365团队,全员都被裁掉了,而且就连负责越南业务的那少数留任者,也都需要通过极为严苛的语言测试
更残酷的是,微软早在3月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换血”行动将一部分外包业务转移至印度,并且承诺“绝对不会裁减印度员工”。
这种“数据合规焦虑”,正在重塑全球就业市场,而且中国工程师成了第一批牺牲品。这里的“数据合规焦虑”,仿佛一把无形的手,悄然改变着就业格局,其中,中国工程师首当其冲成为了受害者。
裁员风暴的背后,是微软对华战略的系统性收缩。2024年,关闭了所有的线下门店;2025年,将上海的AI团队迁移至美澳;而今又裁撤了核心技术支持部门。微软的这一系列动作,其实好像在暗暗地调整其在华的布局,到底有着怎样的意图呢?竟然让人忍不住去猜测。
尽管微软曾讲过,“中国市场极其关键”。可它的财务数据显示,中国地区的收入只占全球总收入的1.5%。在这同时,合规成本一直在以很快的速度呈指数式增长。这种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行为,就像很多跨国企业在中国悄悄行事的常见办法一样——虽然没有明说要退出,但却借助裁员、关掉业务等方式,慢慢达成自己缩小规模的目标。
外包公司发出的业务终止邮件
受冲击的,不仅是从业者。4月8日,微软技术支持热线陷入瘫痪,AI客服机械地重复着网址链接,而且人工通道永远占线。企业客户开始转向华为云,阿里云;个人用户则在社交媒体抱怨:花一千多买的正版Windows,出问题了,居然只能找百度。
更深远的影响具体而言在于,这场裁员暴露了中国IT行业所面临的结构性危机,即长期过度依赖低附加值的外包业务,从而致使技术出现断代现象,也造成了人才方面的断层。
但危机中也孕育着转机。金山办公、统信软件等国产替代企业,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鸿蒙系统,装机量突破了5亿。广西、湖北等地的服务外包产业,正从ITO(信息技术外包),转向KPO(知识流程外包),在生物医药研发,以及金融风控等领域,开辟新的赛道。
政策层面,中国政府推动的“数字丝绸之路”,为外包企业打开了东盟市场,而且2025年目标离岸外包执行额将有可能突破2万亿元。实际上这一举措为外包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这个时候也促使更多企业投身于东盟市场的拓展之中。
当暮色渐渐降临在紫竹高新区之时,而且最后那一批员工缓缓地登上下了网约车。他们的行李箱中,装着职业生涯的见证,而且手机里,保存着猎头所推荐的AI训练师以及跨境数据合规顾问等新岗位的信息。他们或许会因此而开启全新的职业篇章,甚至可能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
这场裁员风暴,不单是微软的战略调整,更是中美科技冷战下的中国IT行业阵痛。中国IT行业正经历着从“代工者”到“创新者”的蜕变而且每个从业者,都需在这变局之中,重新进行定位,而每个从业者都需在变局中重新定位。或许这场危机正是中国科技产业破茧重生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