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评选出大家心目中最有名的“小桥”诗词,一定是元曲大家马致远的那句,“小桥流水人家”。如果说大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是我们梦不可及的“世外桃源”,那么“小桥流水人家”一定是我们内心深处的归宿。
小桥流水人家
所以,在中国传统诗词文化中,有关“小桥”的诗词,数不胜数。而且,优秀的“小桥”诗词,也远不止“小桥流水人家”。这些诗词,纵然不能超越“小桥流水人家”,但也有不少是不分伯仲的。
1. 一径入寒竹,小桥穿野花,郑谷关于唐代诗人郑谷,对我们来说,最有名的是“一字师”的典故。是那句著名的“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只可惜这句诗,不是郑谷的诗。而这首《张谷田舍》,才是诗人的代表作:
县官清且俭,深谷有人家。
一径入寒竹,小桥穿野花。
碓喧春涧满,梯倚绿桑斜。
自说年来稔,前村酒可赊。
一径入寒竹,小桥穿野花
我一直以为,马致远的那句,“小桥流水人家”,不是他的首创。这个场景,前人已经反复提及过,只不过马大师把这个场景更加精炼,更加形象化了。
比如,郑谷的这首诗,“深谷有人家。一径入寒竹,小桥穿野花”,除了没有提到“流水”,“小桥”和“人家”都有了。
而且,“深谷有人家”,显得更有诗意,这里的“人家”,就像“世外桃源”一样,藏在深谷里。
“一径入寒竹,小桥穿野花”,一条小路,直入竹林里。在古代,“竹林”是高士的隐居之地,就像“竹林七贤”那样。而小桥呢?它穿过了茂盛的野花,直入花深处。
这又是多么美,不是一句“小桥流水人家”可以媲美的。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这句,“深谷有人家。一径入寒竹,小桥穿野花”,这里有“深谷”、“寒竹”和“野花”,都是自然生成的,而“人家”和“小桥”,却是人为的。“深谷有人家”和“小桥穿野花”,无不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 曲岸小桥山月过,李珣从姓名上看,我们很容易把五代词人李珣当作李璟、李煜这一类的皇帝词人。但李珣实际上是波斯人后裔,没当过皇帝。他是“花间派”词人,和“花间派”代表人物韦庄同属前蜀人,他们的关系也较好。这首《南乡子 其三》,最能体现“花间派”的特点:
归路近,扣舷歌,
采真珠处水风多。
曲岸小桥山月过,
烟深锁,豆蔻花垂千万朵。
曲岸小桥山月过
“归路近,扣舷歌,采真珠处水风多”,这句是先来个归纳和总结。这里是人们采珍珠的地方,真是风光、水光无限。
怎么个风光、水光无限呢?
“曲岸小桥山月过”,夜,静悄悄,小船进入溪口,歌声已止,只见曲曲的溪岸,小小的木桥,弯弯的山月,缓缓地从眼前移过。
“烟深锁,豆蔻花垂千万朵”,夜深雾浓,水烟深锁,烟雾中时而看见岸边悬垂挂至水面的千万朵豆蔻花。
在这首词中,“曲岸”、“小桥”和“山月”,又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
3. 平岸小桥千嶂抱,揉蓝一水萦花草,王安石当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以后,他就彻底回归了自然,除了晚上睡觉,他其余时间都徜徉在山水之间,享受大自然的美好。这首《渔家傲 其二》,就是他晚年生活的写照:
平岸小桥千嶂抱,揉蓝一水萦花草。
茅屋数间窗窈窕。
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攲眠似听朝鸡早。
忽忆故人今总老。
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平岸小桥千嶂抱,揉蓝一水萦花草
“平岸小桥千嶂抱,揉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峰峦叠嶂,环抱着小桥流水;河水青碧,萦绕着繁花翠草。几间茅草房静立在幽深秀美的竹林中。
“平岸”、“千嶂”、“一水”、“花草”,都是大自然的精华之所在,而“小桥”和“茅屋”,又是人类生活的象征。不管是“平岸小桥千嶂抱”,还是“茅屋数间窗窈窕”,都是“人与自然和谐”的象征。
“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四周一尘不染,因为时常有和煦的春风吹拂,如同殷勤打扫,使得房屋清洁。
这句,又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之作。
无论如何,这句,“平岸小桥千嶂抱,揉蓝一水萦花草”,真的不要太美!
4. 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苏轼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他一方面在州城东门外垦辟了故营地数十亩,命名为东坡,躬耕其中;一方面狎渔樵之侣,穷山水之胜,乐其土风,生活颇为惬意。后来他回京,又收到“守旧派”打击,因此,无比怀念黄州生活。写下了这首《如梦令 有寄》: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
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
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
“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问东坡:自从我走以后,又有谁来过?是否雪压小桥,这断了来路?
这句“雪压小桥无路”,更是平常不可能看到的“人与自然共生”的景色。一场冬雪过后,大雪覆盖了小桥,让小桥无法通行,所以为“无路”。
苏轼在杭州当过太守,他应该知道西湖的著名风景,“断桥残雪”,这句,“雪压小桥无路”应该是受“断桥残雪”的启发而来。
“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我将归去啊,我将归去,徜徉东坡,沐浴催耕的春雨。
“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这句“江上一犁春雨”,更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唯美风景!
5. 直下小桥流水,门前一树桃花,李从周这首宋代词人李从周的《清平乐》,是一首典型的小晏、柳永式婉约词,写的是他们最常写的歌女、舞女形象。但这首《清平乐》,除了描写女主,描写男女相互爱慕,还有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描写:
美人娇小。镜里容颜好。
秀色侵人春帐晓。郎去几时重到。
叮咛记取儿家。碧云隐映红霞。
直下小桥流水,门前一树桃花。
直下小桥流水,门前一树桃花
“美人娇小。镜里容颜好。秀色侵人春帐晓”,这是描写女主,“娇小”,“容颜好”、“秀色”、“春帐”,都是这类词的典型手法。
“碧云隐映红霞。直下小桥流水,门前一树桃花”,当你看到天空中碧绿的云彩,隐隐约约的红霞,相互辉映时,走下小桥,沿着流水方向走,看到门前有一树的桃花盛开,那就是我家。
一句,“碧云隐映红霞。直下小桥流水,门前一树桃花”,让人想起“刘晨阮肇桃花源”的传说,暗示了女主仙子般的特点。
6. 北畔娑罗花弄雪。香度小桥淡月,毛滂这首北宋词人毛滂的《清平乐 其十二》,词人在题目中记载了,“东堂月夕小酌,时寒秀亭下娑罗花盛开”,意思是,词人和朋友在东堂月下饮酒,当时恰逢寒秀亭里的娑罗花盛开,因此,词人和朋友一起去欣赏:
云峰秀叠。露冷琉璃叶。
北畔娑罗花弄雪。香度小桥淡月。
与君踏月寻花。玉人双捧流霞。
吸尽杯中花月,仙风相送还家。
北畔娑罗花弄雪。香度小桥淡月
“北畔娑罗花弄雪。香度小桥淡月”,词人在东堂里,远远就看到北面寒秀亭里娑罗花盛开,就像雪花一样洁白。于是,一行人度过小桥,已经是香气弥漫,而桥上一轮淡月朦胧,如在仙境。
“与君踏月寻花。玉人双捧流霞”,我和朋友一起踏着月光,寻找香气迷人的娑罗花。更重要的是,有美丽的侍女,双双手捧着美酒,侍候在两旁。
“吸尽杯中花月,仙风相送还家”,那一晚,我们欣赏了明月,鲜花,杯中满是美酒,美酒倒映着明月和鲜花。最后,我们饮尽了杯中的美酒,就像吸尽了杯中的花月一样梦幻。一阵仙境来的风,相送我们还家而去。
一句,“北畔娑罗花弄雪。香度小桥淡月”,真的是如梦似幻,表达了古人浪漫的生活情趣!
7. 断霞低映,小桥流水,一川平远,高观国安徽,虽然在传统文化中不属于江南,但它的水乡风光,跟江南实际上并无二致。南宋词人高观国的这首《留春令 其一 淮南道中》,就描写出了淮南类似江南水乡的特点,非常有意思:
断霞低映,小桥流水,一川平远。
柳影人家起炊烟,彷佛似、江南岸。
马上东风吹醉面。问此情谁管。
花里清歌酒边情,问何日、重相见。
断霞低映,小桥流水,一川平远
“断霞低映,小桥流水,一川平远”,这是词人在马上远眺,在水天相接之处,是红色彩霞低映在水面。再往前走走,就可以看到小桥流水。过了小桥,就是一水平远,连接到天边。
“柳影人家起炊烟,彷佛似、江南岸”,到处是杨柳的影子,中间夹杂着人家做晚饭的炊烟袅袅,就像江南岸一样。
相对而言,这句,“断霞低映,小桥流水,一川平远”的风光,则更加普遍一些,除了在淮南能看到,一些北方地区也能看到,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8. 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辛弃疾大词人辛弃疾到底是上各战场、经历过千军万马的人物,写起景物来,那气势一定是军中气势。与他形成对比的是,大苏写长江浩浩汤汤,也只是说,“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我们来看看这首《沁园春 其一 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
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
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
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
看爽气朝来三数峰。
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
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雨蒙蒙。
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重峦叠嶂的山峰向西奔驰而去,就像千军万马,被突然勒住,然后猛地回头疾驰一般,忽然之间,众多的山峦又要掉头向东而去。
“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奔驰间正巧有湍急的水流飞泄直下,惊得蹦跳的水珠杂乱地四处飞溅;一座小桥凌空横架,阻截在急流经过的地方,看上去像一轮残缺的月亮,又像一弯刚刚拉开的弓。
一个“惊湍”,一个“跳珠”,是大自然的杰作;而“小桥横截”,又是人类的巧做。纵然有些唐突,但实际上比钢筋混泥土强太多。一座小桥,和周围环境的和谐程度虽然谈不上“天衣无缝”,但也基本上能够和谐相处,因为中国古代建筑更强调“天人合一”。
9. 小桥流水,残梅剩雪,清似西湖,张可久南方的雪,特别是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有很大的不一样。北方一旦下雪,那就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而南方下雪,却较少出现“千里冰封”的现象,特别是到了初春,一般是地面上有积雪,但溪流里还是水流潺潺。元代词人张可久的《人月圆 三衢道中有怀会稽》,便是描写了南方的雪景:
松风十里云门路,破帽醉骑驴。
小桥流水,残梅剩雪,清似西湖。
而今杖履,青霞洞府,白发樵夫。
不如归去,香炉峰下,吾爱吾庐。
小桥流水,残梅剩雪,清似西湖
“松风十里云门路,破帽醉骑驴”,虽然风比较冷,但毕竟有高大青松的遮挡,“松风十里”,显得风没有那么大,没有那么寒冷,这也是南方大雪后的常见场景。
“小桥流水,残梅剩雪,清似西湖”,可以说,在南方,特别是江南,“小桥流水”是一年四季都能看到,而北方则不同。一面是小桥,小桥下的潺潺流水,一面是风吹雪打后的残梅,还有没有融化的积雪,这种体验,在北方不曾感受过。
说实话,即使在秋天,江南也很少出现“枯藤老树昏鸦”的衰败景象,到处依然是一片生机盎然,是“紫藤绿树黑鸦”,再配上“小桥流水人家”,绝对不会让人产生“断肠人在天涯”的感觉。但一句“小桥流水,残梅剩雪”,这种残冬的景象,多少会让人想家。所以,词人最后说道,“不如归去,香炉峰下,吾爱吾庐”,就可以理解了。
10.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毫无疑问,文学史上最为经典的“小桥”,一定是元曲大家马致远的这句,“小桥流水人家”。大诗人陆游说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但对于这句“小桥流水人家”,我更倾向于马大师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因为前辈们有太多的诗词,非常非常接近“小桥”、“流水”和“人家”。这首小令《天净沙 秋思》,全词为: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每次我看到这一句,就像问一问,人类历史上,还有比这句更能体现“天人合一”的境界的吗?
什么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就是。“枯藤”、“老树”、“昏鸦”,这是原生态的大自然。而“小桥流水”,又是多么和谐。更加和谐的是,还有“人家”,“人家”居然和“枯藤”、“老树”、“昏鸦”在一起,真正的和谐相处,互不打扰。
关键是,在这个充满了“枯藤”和“老树”的古道上,来了一匹“瘦马”,当然还有游子,但是“昏鸦”依然站在“老树”上,这又是怎么一个和谐?
很有意思的是,中国古代充满了“小桥流水人家”,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画卷;而古代西方,则是阴森的城堡,人躲在城堡里,和大自然隔开,泾渭分明。这是东西方哲学上最大的区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