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名家言兴朋:在上海京剧院遭排挤远走美国,离婚后至今单身

浅笑对流年 2024-12-22 16:48:48

锣鼓声渐息,舞台上的余音还在绕梁,他却转身离开了这片曾经挚爱的土地。

言兴朋,这名字在八九十年代的京剧界可谓如星闪耀。

他是言派老生,嗓音清亮,扮相俊朗,一曲《卧龙吊孝》不知唱哭了多少戏迷。

可谁又能想到,这位台柱子,最终竟远走美国,留下了一段令人唏嘘的故事。

言兴朋的童年,浸润在浓浓的京韵之中。

他的爷爷言菊朋是言派的创始人,父亲言少朋、母亲张少楼也都是京剧名角。

家里时常传来老唱片的悠扬旋律,耳濡目染之下,言兴朋六岁就能唱《上天台》这种高难度的唱段,简直是个小神童!

按理说,子承父业顺理成章,可父母却心疼孩子,觉得唱戏太苦,死活不让学。

这可把言兴朋急坏了,为了学戏,不知和父母闹了多少回别扭。

直到九岁那年,父母才松了口,给他请了名师周云亮,这位可是响当当的武生,言兴朋的扎实功底就是那时候练出来的。

可好景不长,“文革”来了,言兴朋中学毕业后被下放到崇明岛的农场当知青。

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可他心里那股对京剧的热爱却怎么也压不下去。

白天干活,晚上偷偷练功,那段日子,艰苦却也充实。

后来,他考进了江苏省京剧团,可当时只能唱样板戏,他内心深处对传统京剧的渴望却从未熄灭。

1978年,言兴朋回到上海,被分配到大学实验室工作。

可他哪坐得住啊,一心想着唱戏,就想去工厂当车工,时间更灵活。

巧的是,管人事的领导是个言派戏迷,一听是言菊朋的孙子,立马拍板让他去了校办工厂。

言兴朋心灵手巧,很快学会了车床,还能车出高精度的螺丝,真是个多面手!

他住在上海越剧院附近,每天清晨都去练功房练功。

这份执着打动了越剧院的领导,他被聘为形体教员。

一次下乡演出,他即兴唱了一段京剧,被越剧名家徐玉兰看中,认为他是唱小生的好材料,就收他为徒,跟着学起了越剧。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982年。

上海举办京剧流派交流演出,言兴朋也参加了,一曲《卧龙吊孝》惊艳四座,上海京剧院的领导当场就拍板要调他过来。

当时言兴朋心里很纠结,越剧院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收留了他,现在离开,实在于心不忍。

好在徐玉兰和袁雪芬两位大师非常开明,支持他追求自己的梦想。

就这样,言兴朋回到了他真正热爱的京剧舞台。

回到京剧院后,言兴朋的事业蒸蒸日上,主演了《晴雯》《打金砖》等剧目,还获得了戏剧梅花奖,名声大噪。

他甚至还参演了电影《秋瑾》和京剧电视剧《曹雪芹》,成了名副其实的京剧明星。

事业成功的同时,言兴朋也收获了爱情,与同是京剧演员的吴颖结为夫妻,并育有一女。

可生活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因为名气大,外地演出邀请不断,言兴朋的收入也比其他演员高一些。

这引起了某些同事的嫉妒,他们在背后使绊子,让言兴朋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最终,在1992年,心灰意冷的言兴朋带着妻女和母亲远走美国。

在美国,言兴朋并没有放弃京剧,他努力学习,提升自己,还成立了新世纪国剧中心,致力于推广京剧艺术。

然而,他和妻子的感情却出现了裂痕,最终以离婚收场。

如今的言兴朋已年过七旬,依然活跃在京剧舞台上。

他经常回国演出,对京剧的热爱丝毫未减。

虽然经历了人生的种种波折,但他对艺术的追求,对祖国的思念,始终如一。

言兴朋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位京剧名家的个人经历,也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文艺界的生态以及艺术家个人的奋斗与抉择。

他的经历令人唏嘘,也引人深思。

在那个年代,人才的价值往往被埋没,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也常常令人无奈。

而他远走他乡,在异国他土继续追寻自己的艺术梦想,更展现了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他的故事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和尊重每一位艺术家,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尽情地展现自己的才华,为文化艺术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