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移动的界碑:在生命禁区,这就是一代代边防军人的忠诚守护!

寻宝娱 2025-02-28 10:25:14

2025年春节前夕,我和同事们跨越4000多公里,来到祖国的西南边陲——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老虎嘴边防连,开启了与边防官兵一起踏雪巡边的“新春走基层”采访之旅。两天一夜的巡逻路,我们爬石堆、穿丛林、翻雪山,和战士们同吃同住,记录下“生死巡逻路”的艰险与挑战,以及战友们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奉献。这段旅程不仅让我触摸到中国军队最真实的基层脉搏,也让我深刻体会到“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对于新闻工作者的意义——唯有将身子扑进风雪,才能让笔尖流淌出真情。

老虎嘴边防连位于海拔3200米左右的山腰上,这里群山巍峨、雪山环抱。让我意外的是,这里没有标准化的营房,板房和帐篷就是官兵们的生活训练场所。抵达连队的第二天,我就和战友们一道,踏上了两天一夜的巡逻路,朝着4600米巡逻点位进发。

作为新闻主播,这是我的第一次“新春走基层”报道,也是第一次到西藏边防采访,激动与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然而,仅仅出发一个多小时,这份激动已经被颠得烟消云散。颠簸狭窄的土石路、飞扬的尘土,加上狭小密闭的车厢,让我头晕脑胀。带队的老兵次罗布说:“这条路是2019年修好的,别看它路况不咋样,这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却能为官兵们节省一天的徒步巡逻时间。”听到这里,昏沉的状态一扫而空,我开始和战友们一样,享受起这巡逻路上的每一处凹坑。

△车辆行驶在车巡路上,尘土飞扬

△在巡逻车里与班长次罗布交谈得知,巡逻路可以为官兵们节省出一天的时间

车巡路的尽头,我们徒步行进在坡度近70度的山包上。由于山包坡度太大且土质疏松,为确保安全,一路上我们都是“之”字形迂回前进,这大大增加了体力消耗。行进在海拔4000米极寒缺氧的高原上,擂鼓般震颤的心跳声时刻提醒着我,慢慢来,别着急。巡逻路上杂草丛生,脚下碎石遍布。我问老兵:“咱们这条路是人工修过的,还是原始的土路?”“这一片都是咱们一脚一脚踩出来的。”老兵的回答让我非常惊讶,抬起头看看走在前面的战士,背着六七十斤的背囊,像岩羊一样稳稳地扎在七八十度的陡坡上,一步一步铿锵有力地前进着。这一刻,“祖国移动的界碑”在我心中无比具象。

△巡逻官兵们在六十多度的松软陡坡上稳步前行

爬过乱石堆、走过栈道、翻过雪山,已是晚上七点,我们来到了海拔4200多米的宿营点。老兵们讲:“以前,为了方便巡逻,这里就是他们的连队驻地,住的是帐篷、喝的是山泉水、用的是柴油发电,所有物资都靠战士们一袋袋从山下背上来。”老兵的回忆令我瞠目结舌,我抬头看向他们:火堆前,一双双被积雪浸湿的靴子冒着雾气;光影间,一张张冻得通红的年轻面庞,却因短暂休息而洋溢着惬意……这一刻,我的眼眶红了。

这就是一代代边防军人的忠诚守护。在这个生命禁区,当兵11年的次罗布,2017年主动申请从内地来到边防;兵龄两年的上等兵吉吉木曲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留队晋升军士,继续保家卫国;刚刚下连的20岁大学生士兵夏梓辉,成功开启了军旅生涯的首次巡逻,为祖国巡逻、为人民站岗是他的骄傲……

△一天长途跋涉后,晚饭时间,巡逻官兵们与报道团队聊着家常

这一晚,在零下20度的边防线上,我们蜷缩在睡袋中,熬过了漫长的寒夜。天一亮,我们继续朝着4600米巡逻点位出发。这是此行的最后一段路程,虽然只有几公里,但齐腰深的积雪、近十级的大风和变幻莫测的天气,都在拉扯着战友们前进的脚步。我在东北出生长大,雪是我童年最熟悉不过的陪伴,但这里的积雪却让我手足无措。老兵们一再提醒我,尽量踩着前一个人的脚印行走,节省体力。走在最前方的吉吉木曲半个身子插在雪里艰难开路,500米的路程,我们足足“爬”了近一个小时。

△因积雪太深,巡逻官兵们系上安全绳,防止有人掉入积雪下隐藏的深沟暗河

△巡逻官兵们在过膝的雪地里艰难前行

“为什么一定要到点到位?”出发之前,我充满困惑。当我们历经千辛万苦,抵达4600米巡逻点位,展开国旗,郑重喊出“边防有我在,请祖国和人民放心”的时候,我的困惑解开了,疲惫感也随之烟消云散。一股热血从心头涌出,浸湿了我的眼眶。在这片未划定边界线的国土上,官兵们用脚步丈量祖国边防,用韶华守护祖国边疆,他们就是祖国移动的界碑,是雪域高原的钢铁长城。

△巡逻官兵与报道团队在巡逻点位合影

陆游曾写下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新闻主播,我曾无数次播报过边防军人巡逻的稿件,也曾无数次听到看到“边防有我在,请祖国和人民放心”的口号。这一次,这呐喊声却格外震撼和响亮。回望两天一夜的巡逻路,回看雪原上蜿蜒的足迹,新春的万家灯火背后,是这些年轻的边防军人用青春在雪域高原上书写出的炽热忠诚。作为记者,唯有让镜头穿越飞雪、让脚下浸润冰雪,方能将这滚烫的家国叙事,熔铸成永恒的精神坐标。

0 阅读:0
寻宝娱

寻宝娱

爱美女爱帅哥 爱追剧爱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