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2》谢幕:资本泡沫炸裂后的特效废墟与导演的傲慢终章

风尘追剧 2025-04-01 13:29:50

被网友喷到体无完肤的《封神2》在一片骂声下,走完了自己在院线的最后一步。

《封神2》的谢幕,与其说是悲壮的史诗终章,不如更像一场资本与创作失控后的狼狈退场。乌尔善的“感谢观众”看似谦卑,却难掩影片从口碑到票房的全面溃败。

1.票房断崖:12亿背后的资本谎言

《封神2》以12.25亿票房草草收场,不及前作一半,却仍被出品方北京文化包装为“救命稻草”。但现实是,这部耗资30亿的三部曲,回本线被抬到90亿票房,而《封神2》的惨淡直接给第三部判了死刑——需单部扛起50亿才能续命。然而,对比《哪吒2》150亿的票房神话,《封神2》连零头都未触及,资本泡沫早已被戳破。更讽刺的是,影片密钥延期一个月仅换来不足1亿票房增长,观众用脚投票的冷漠,比任何影评都更具杀伤力。

2.口碑崩盘:从“史诗”到“史诗级灾难”

当豆瓣评分从第一部的7.7暴跌至5.9,乌尔善团队宣称的“中国神话新高度”瞬间沦为笑柄。观众对殷郊“三头六臂蓝精灵”法相的群嘲,本质是对创作团队审美傲慢的抗议——导演坚称“酷”的视觉设计,在观众眼中却是廉价网游特效的既视感。更致命的是,姬发与邓婵玉的“战场恋爱脑”戏码,让封神史诗沦为古偶烂俗桥段,所谓“惺惺相惜”的辩解,不过是剧本逻辑崩塌的遮羞布。

3.导演的“伪倾听”与真实的创作傲慢

乌尔善反复强调“感谢批评建议”,却在路演现场被观众贴脸质问时哑口无言。这种矛盾暴露出导演团队的致命问题:他们看似敞开怀抱接受反馈,实则将批评视为“观众不懂艺术”的噪音。当观众质疑殷郊法相“4500元外包制作”时,团队搬出《星际穿越》特效公司背书,却回避了核心问题——技术再先进,审美掉线仍是灾难。更可笑的是,导演声称《封神3》会“调整审美”,但前作已透支信任,谁还愿为这份迟到的“悔过”买单?

北京文化股价在《封神2》上映期间暴跌30%,揭开了这场豪赌的残酷真相。这家曾押中《战狼2》《流浪地球》的“爆款制造机”,如今连续6年亏损,将全部身家押注《封神》系列,却只换来更深的财务泥潭。所谓“电影市场整体下滑”的甩锅说辞,在同期《哪吒2》150亿票房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不是市场不行,是作品太烂。

4.神话解构:一场失控的文化实验

乌尔善试图用“现代性解构经典神话”,结果却是对传统的粗暴肢解。殷郊“三头六臂”被强行赋予“愤怒、悲哀、庄严”的心理学标签,看似创新,实则是用西方戏剧理论对中国神话的殖民式改造。当导演沉迷于技术炫技与概念包装,封神故事最核心的“天命观”“忠义精神”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具披着东方皮囊的好莱坞爆米花空壳。

言尽于此,其实第一部的妲己人物形象和逻辑动机设计的还是可以的,至少保留了基本的逻辑,但是第二部就不给戏份也不继续挖掘了,不免可惜。

《封神2》的失败绝非偶然,而是资本裹挟下创作失焦的必然结果。当导演用“记在心里”的客套话敷衍观众,用“特效难度更大”的承诺画饼续作时,封神系列早已沦为一场自欺欺人的行为艺术。或许唯一值得“感谢”的,是它用血淋淋的教训证明:没有对文化的敬畏与观众的尊重,再华丽的特效也救不了崩塌的“神坛”。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