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西伯利亚西北端,有一片形如巨熊前掌的半岛。它伸入喀拉海,这便是亚马尔半岛。面积12.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福建省大小。
其为地球上最北的大型能源基地。这里零下50℃的严寒中,冰封的土地下埋藏着俄罗斯1/4的天然气与70亿吨级石油矿藏。
亚马尔半岛,俄语意为“大地尽头”。呈不规则三角形,北端与别雷岛隔海相望,南以鄂毕湾与大陆相连。半岛东西最宽处400公里,南北延伸700公里,海岸线蜿蜒2600公里。
它是北极航道的咽喉,这是因为夏季借助破冰船,北亚船只可从北冰洋的喀拉海直抵欧洲或者东亚,航程较传统苏伊士航线缩短40%。
半岛70%区域为永久冻土带,夏季表层解冻,能够形成星罗棋布的苔原沼泽。西部海岸耸立着30米高的冰崖,东部平原则散布着直径百米的冻胀丘。
地质学家还在半岛中部发现了深达1500米的陨石坑遗迹,证明这里曾经历小行星撞击。
气候异常寒冷,但也不乏人迹亚马尔半岛的冬季持续8个月,1月均温-25℃,最低可达-52℃,暴风雪时速达108公里,夏季仅有短暂的60天,而且7月均温仅6℃。
土著涅涅茨人依靠放牧驯鹿维持生计
当地土著涅涅茨牧民传承着适应极寒的生存技艺。他们用驯鹿皮制成双层帐篷,内层皮毛朝内保暖,外层反置防雪,通过食用生冻鹿肝补充维生素,预防坏血病。
现代科技支撑了更多常住人口。主要城镇萨列哈尔德(意为“冻土之城”)的建筑均架设在2米高的桩基上,防止冻土融化导致地基塌陷。
全城铺设有蒸汽管道网络,冬季24小时输送热力,保证道路不结冰。2023年统计显示,半岛常住人口5.4万,其中1.2万为能源工人,其余多为涅涅茨原住民。
天赐的矿产宝地亚马尔半岛的矿产特别丰富。已探明天然气储量16.3万亿立方米,占俄罗斯总储量的26%;石油储量72亿吨,主要集中在塔佐湾沿岸。这些资源形成于1.8亿年前的侏罗纪,有机质在高压低温环境下转化为轻质低硫原油,品质优于西伯利亚其他产区。
南坦别伊气田是半岛能源皇冠上的明珠。该气田储量4.9万亿立方米,相当于全球天然气年消费量的1.5倍。2017年投产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建设了3条年产550万吨的生产线。
零下162℃的液态天然气通过15艘破冰级运输船销往欧洲与东亚。至2023年,该项目累计出口超6000万吨,占俄罗斯液化气出口量的28%。
大破冰船是运输的关键
严酷环境下的资源开发是苏联的能源开发革命彻底改变了半岛的命运。20世纪60年代,苏联地质学家乘驯鹿雪橇勘探,发现了博瓦年科沃气田,1984年首条输气管道贯通,将天然气输往乌拉尔工业区。
2012年启动的“亚马尔-LNG”项目,在永冻土上浇筑600万方混凝土,使用64米长的特制桩基穿透冻土层,模块化建造的液化工厂每个组件重达7000吨。
油气产业重塑了经济结构。2023年这个半岛GDP就达到了420亿美元,人均7.7万美元,是俄罗斯平均水平的5倍。新乌连戈伊市从300人的勘探营地发展为4万人口的能源新城,拥有北极圈内唯一的五星级酒店与室内热带植物园。冰雪冻土下方100米处,天然气管道正源源不断向西输送能源。
当地人怎么在极寒中生存的?在亚马尔。萨贝塔港(主要的能源开采城市)的所有建筑外墙覆盖10厘米保温层,窗户采用三层真空玻璃,街道下方埋设电伴热系统,防止给水管线冻结。
能源公司为员工提供“极地津贴”,他们的工资比正常的高40%,每工作28天可休假28天,并配备高压氧舱应对可能的缺氧症状。
俄罗斯政府为土著涅涅茨人建造了带地暖的定居点,但80%家庭仍然选择半年游牧、半年定居的生活方式。2023年,半岛建成首所北极职业技术学校,开设油气设备维护、生态监测等专业,据说每年能够培养技术工人500名。
亚马尔的冬季,2.3米厚的海冰无法阻挡15万吨级的破冰运输船,装载着液化天然气通过喀拉海-巴伦支海航道直抵欧洲。夏季则启用普通运输船,能够经北冰洋航线15天可达中国江苏如东港,较绕行苏伊士运河节省20天。
2023年航运数据显示,北极航线过境货物量突破3500万吨,其中70%来自亚马尔。
同样也有陆上运输。长542公里的极地铁路从博瓦年科沃气田延伸至萨贝塔港,钢轨采用耐寒合金,枕木注入防冻剂,可在-60℃正常运行。铁路年运输能力4500万吨,相当于每天有123列40节车厢的货运列车穿梭于冰原。
感谢观看!